文化基因视角下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创新发展研究

2020-12-31 01:33吴士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文旅长城

吴士锋,李 丹

(河北经贸大学 旅游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2019 年,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并提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长城。 金山岭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全长10.5 公里,因其健全的防御体系、精美的艺术建筑和奇特的景观类型而闻名,也是现存最完整的的一段明长城。 金山岭长城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战争、灾害,也见证了民族振兴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在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的大背景下,以金山岭长城为核心,对其所在的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创新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取长城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符号,从外现和内化两个角度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并融合旅游经济区内其他文化和资源,进行以长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开发,拓展长城文化外延。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 2012 年该旅游经济区正式成立,主要包括金山岭长城风景区、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碧霞山地质公园、转山湖和观星台等景区(以下简称金山岭、白草洼、碧霞山、转山湖、观星台)及沿线村镇,总面积789 平方公里。 该旅游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资源开发方式和智慧开发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还存在核心文化不突出、文旅融合能力不足和智慧化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尤其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的金山岭长城文化尚未得到深入挖掘,整个旅游经济区创新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对此,在资源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参考文化基因理论,并借鉴吴秋林的文化基因分析框架,以原点、节点、衍生点的框架进行长城核心文化基因的提取与相关文化基因的融合衍生,旨在通过长城文化旅游助力全域旅游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能够衍生出不同的旅游资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能促进文化的弘扬和传承[1]。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一个文化产品化的过程,而高质量的旅游发展必然是以文化为灵魂的[2]。 文化和旅游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文化旅游也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3]。 其实,国外学者对文化和旅游的研究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在Evans(1976)进行了旅游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后,国外文化与旅游的研究广泛开展[4]。 Jansen- Verbeke M(1998)以实用主义思想系统研究了旅游对文化资源的影响[5]。 Naef(2011)从旅游开发的视角对萨拉热窝的战争遗址文化进行了研究[6]。 尽管研究不断深入,但国外至今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认知,文化旅游概念还不明晰。 相比于国外研究,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 年,国内学者魏小安首次提出了“文化旅游” 的概念,相关研究也由此展开。 谢彦君(2005)从文化的感受性和旅游的发展性方面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进一步解析[7]。 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从需求、影响和文旅融合等多种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探析,而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城文化也自然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研究对象,金山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部分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宋增文(2014)通过分析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开发条件和优势,从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和市场营销角度对旅游区的转型升级策略进行研究[8]。 牛树新(2016)从文物保护角度入手,对金山岭长城文化的内涵挖掘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提出文物保护措施[9]。 这些研究为金山岭长城文化旅游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内容、形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关系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不足,而文化基因理论以生物学“基因遗传”为核心,认为文化基因在复制过程中能够发挥文化传承和推动发展的作用,将该理论应用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中既能凸显文化的价值,也能推动旅游的发展,弥补文化旅游融合研究的理论空白,推动文化旅游研究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于1976 年由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10],随后更多学者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查尔斯·J·拉姆斯登与爱德华·O·威尔逊(1981)提出了“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11]。 苏珊·布莱克摩尔(2011)、Limor(2013)分别从文化基因的复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12-13]。 Ekaterina和Gabriella(2017)将文化基因概念应用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内容分析上,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基因的研究内容[14]。 国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始于1981 年,以《自私的基因》 中文版的发行为标志。 刘长林(1988)、王东(2003)分别从心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对文化基因传承价值进行研究[15-16]。 朱汉民(2014)提出了文化基因影响精神气质的观点[17]。 郑泓灏、刘俊(2019)针对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进行文化基因提取,提出创新建筑传承的理念[18]。 姚瑶等(2020)、陈乙华等(2020)从规划和设计角度进行城市文化基因提取[19-20]。 文化基因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1)国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早于国内,但对其具体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争议,国内对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相对明确;(2)随着国内对文化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产生文旅融合的概念,长城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3)学者对金山岭长城的研究主要表现为资源梳理和文化遗产保护,从长城文化旅游角度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总体较少;(4)文化基因的研究由国外开始而后发展到国内,研究内容以文化基因复制、遗传和衍生为主,为文化传承提供指导;(5)文化基因的研究由生物学展开,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生态学、军事学等学科,近几年被引用到旅游学和城市规划领域中,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渗透融合的转变。

二、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解析

(一)文化基因识别——梳理区域资源类型

通过文献梳理、在线查询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类整理,按照资源类型将该旅游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分为遗迹资源、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红色资源、长城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七类,其中遗迹资源主要包括长城上的罕见遗迹资源,以金山岭长城四绝为代表;景观资源以旅游经济区内的旅游景点为主;生态资源表现为旅游经济区内的各种珍稀动植物资源;农业资源以当地养殖和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红色文化资源以长城抗战文化为代表,以及衍生出的各种长城精神;长城文化包括长城历史精神和神话传说;民俗文化以当地的满族文化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 这些资源包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各种类型,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资源属性,将其作为文旅资源进行开发,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基因分解——分类整理文化旅游资源

从显性基因(物质文化)和隐性基因(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对文化基因进行一级分解,然后结合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现有状况,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分别进行二级分解,其中将显性基因分解为遗迹文化、景观文化、农业文化和生态文化;将隐性基因分解为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后结合各种二级文化的具体表现,进行更加细致的三级分解(见图1)。

图1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分解

1. 物质文化主要表示能够通过视觉直接感受或具有物态表现形式的资源类型,通过分类整理,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物质文化总结如下:(1)遗迹文化。 金山岭长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址。 障墙、文字砖、挡马墙和麒麟影壁作为金山岭长城的四绝,是金山岭长城最具代表性的遗迹资源。其中“障墙”和“挡马墙”都是战争时期抵御外敌的“战墙”,军事防御功能极强;文字砖长城上70%以上的城砖都刻有文字,是极为珍贵的长城遗迹;麒麟楼顶层的麒麟影壁栩栩如生,中外罕见。 这四处遗迹至今保存完整,是金山岭长城重要的遗迹资源。(2)景观文化。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以金山岭长城风景区为核心,串联白草洼、碧霞山、转山湖和观星台等景区及沿线村镇。 其中,金山岭长城西起古北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 公里,沿线设有敌楼67 座,关隘5 处和烽燧3 座,长城上敌楼繁多,景观奇特。 而白草洼、碧霞山、转山湖和观星台等景区也因独特的地质风貌和景观资源而深受游客喜爱。(3)农业文化。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所在的滦平县是京郊地区典型的畜禽养殖与蔬菜种植大县,主要养殖猪、牛、羊和家禽等畜禽,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大豆、谷子、高粱和水稻为主。 2018 年,滦平县肉类产量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 858.6 万公斤和646.5 万公斤,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2.6 万公顷,而粮食播种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50%;全年蔬菜播种面积7 066.7 公顷,总产量达50 455.9 万公斤;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过68%。 (4)生态文化。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内自然生态资源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其主要有碧霞山丹霞地貌、转山湖花岗岩地貌等为代表的地质资源、天然和人工栽培而形成种类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极具观赏和开发价值的生物资源。 白草洼现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桦林,植被覆盖率超过80%,其中原始白桦林面积占园区总面积的37%,是林业资源的典型代表。

2. 非物质文化主要指不具有具体的物态表现形式,但具有较高艺术和历史传承价值的精神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分类整理,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非物质文化资源总结如下:(1)长城文化。金山岭长城精神和神话传说都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长城精神主要包括战争时期形成的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与和平年代弘扬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等。 而神话传说又为金山岭长城赋予了传奇色彩,比如随父修长城的黑姑因长城大火,最终葬身火海,后以其名字命名的黑姑楼(黑楼)传说;二郎神为运条石“变羊上山”的望京楼传说;以及人美心善为修长城士兵送水送饭,却不慎坠崖的桃春姑娘,人们为了纪念她而命名“桃春楼”的传说,等等。 这些长城精神和神话传说为金山岭长城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记忆点。 (2)红色文化。 古北口长城战役中,金山岭长城作为起点为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抗战准备,而位于金山岭长城上的青石梁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 相关资料记载,青石梁战役期间,滦平县无数百姓主动捐粮食、抬担架、救伤员,为前线战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战争结束后,青石梁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取景地,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以此为创作背景。 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被举国传唱,青石梁抗战的不畏强敌、英勇拼搏精神也在国歌的传唱中得以传承。 (3)民俗文化。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所在的滦平县是一个满、蒙、回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其中满族人口超过18 万,占县城总人数的64%。 旅游经济区内的三岔口满族村,较多地保留了满族的生活习俗和居住习惯,比如吃粘食、火锅和白肉,禁用狗皮制品、禁食狗肉等,满族文化浓厚。 此外,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所在的滦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现保存民间花会13 批,涉及200 档节目,还有超过20处的庙会和民间风俗活动。 2010 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棉花鬼”亮相鸟巢,广受观众喜爱(见表1)。

(三)文化基因提取——确定长城文化的核心地位

参考吴秋林文化基因理论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进行提取,首先以文化符号提取和精神提取为主要手段,提取出“长城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其次,结合其他文化与长城文化的契合性与旅游价值进行辅助文化基因的提取,提取出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遗迹文化、景观文化和农业文化作为辅助文化;最后,以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产业带动为目的,通过对核心文化和辅助文化进行整合形成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旅发展新业态,为旅游经济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指导(见图2)。

表1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统计

三、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整合与创新发展路径

笔者应用文化基因理论,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化基因的识别、分解和提取,形成核心层、辅助层和衍生层三部分,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以及相互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不同层级之间的文化基因进行整合,用圆形圈层结构进行展示(见图3)。

在图3 中,长城文化处于核心圈层,红色文化、满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辅助文化处于中间圈层,两层之间以文旅融合为环境进行联动,而外围衍生层为核心文化和辅助文化相联动衍生出的文化旅游新品牌,各种品牌进行串联组合,为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从核心性、融合性和发展性三个角度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其中核心性体现在长城显性和隐性文化的合并提取,凸显长城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合性表现在核心文化与辅助文化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性是立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方向,根据文旅融合的程度和可行性提出的具体执行计划。

图2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基因提取

图3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创新发展路径

(一)凸显长城文化核心层,丰富文化基因表现形式

文化旅游是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发展的重点内容,长城文化是旅游经济区的核心文化,因此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规划和设计,突出长城文化的核心地位,奠定文化旅游基调。 金山岭长城文化基因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其中显性为长城遗迹和长城景观,是能够通过视觉赏析的,而隐性基因为长城精神和长城神话传说这些不能直观体验,但这些都是长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能分隔开来,因此应采用显性和隐性基因相整合的方式,综合挖掘长城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方面,隐性基因外现,将长城神话传说和长城精神等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拥有神话传说的城楼上,由专门人员进行循环式的神话演绎,用表演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导游讲解,让游客在直观赏析的同时了解城楼隐含的背景故事,在众多小人物的身上感受无私奉献、英勇不屈的长城精神,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为显性基因的内化,从游客进入旅游经济区开始到每一个特殊位置,手机终端就会收到景区发布的不同角度的长城图片,远近交替、虚实结合,尤其在游客登上长城之后,从不同城楼的不同视角观看长城,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最后将直观感受与导游讲解内容相结合就会内化为长城精神,让游客在感慨长城雄伟壮观景色的同时了解长城文化,品味长城精神。 其实,长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本身不可分割,二者相伴共生,通过旅游开发的手段将其共同展现出来,才能真正彰显长城文化的魅力,将记忆刻在脑海里,将长城精神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

(二)长城文化核心层与辅助层联动,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1.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联动,打造文旅服务综合体。 文旅服务综合体要求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和旅游相关业态共同纳入文旅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通过综合规划,整体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交通条件良好,通达度较高,为文旅服务综合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将金山岭长城沿线各旅游要素串联起来,汇集多种旅游业态。 例如,在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内,以长城文化为主线,围绕该主线开发长城主题民宿、满族风情农家院,并设计推出长城文化演出、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将沿线各风景区、餐饮场所、娱乐项目和购物场所等共同纳入综合体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布局,吸引沿线各村镇居民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设计与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旅游服务中获益,不断推动旅游服务综合体向旅游经济综合体转变,让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带动就业、辅助脱贫和增加收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所在的滦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在2019 年已经“脱贫摘帽”,但整体富裕程度还不高。 旅游经济区内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统且单一,多以个体经营为主,收入相对稳定但实际收入较少。 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应将农业资源和现代产业资源纳入文旅线路中,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联动的效果。 由于金山岭、观星台、白草洼和转山湖主要呈现为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因此可以从旅游带入手,在金山岭与观星台之间的两间房乡,以“长寿乡”为品牌,借势以乡村合作社等合作经营方式重点开发蘑菇种植、中草药种植和核桃、板栗采摘,鼓励乡内6 个行政村和周边村镇居民参与经营和种植,开发生态养生食品产业链;在观星台与白草洼森林公园之间的马营子乡,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和肉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建设规模化养殖场,鼓励村民合作经营;在白草洼与转山湖之间主要以西沟为核心发展林果产业,带动农民进行板栗、南国梨和山楂种植。 总之,要以乡村产业发展为目标,落实合作社引领、规模化养殖和种植的发展方针,鼓励村镇居民积极融入,化零为整,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搞活乡村产业,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以长城文化为核心的多基因整合,衍生文化旅游新品牌

1. 长城+红色文化——“青石梁风云儿女”文旅IP。 文旅融合并不代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挖掘和整合有用的文旅资源,并对其进行重塑来提升其价值和吸引力。 在金山岭长城红色文旅IP 的打造上,以长城抗战文化为核心,以“青石梁风云儿女”为主题开发设计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在长城脚下开放长城文化纪念馆,让游客通过观看图片、抗战遗迹和视频资料了解历史,并通过VR、AR、人工智能等虚拟技术和设备对长城文化进行沉浸式体验;将见证青石梁抗战的长山峪镇和两间房乡开发为长城文旅村镇,由见证历史的老年人讲述抗战故事、村镇居民表演和还原抗战过程,游客通过换装参与演出等方式参与其中,全身心地感受抗战精神;将青石梁打造成抗战记忆走廊,通过重走抗战路线的方式感受历史。 “青石梁风云儿女”文旅IP的打造既能够通过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周围村镇村民就业,提升村民收入,又能深度弘扬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无论是对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有重要意义。

2. 长城+满族文化—— “三岔口满族村”旅游升级。 金山岭长城脚下的涝洼乡三岔口村满族文化氛围浓厚,是典型的满族村落。 当前,该村落经济收入主要以旅游接待为主,共形成40 所民俗接待院落,平均每处院落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 000 人次。尽管该满族村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但在民俗活动开发和满族风情展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应从沉浸式体验和民俗性表演两方面进行设计:首先,结合满族人的服饰特点和民俗礼仪,在旅游旺季,全村居民穿满族服饰进行游客接待,并为游客提供服饰,进行免费拍照、走长城“T 台”、观看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对满族文化进行沉浸式体验;其次,在民俗性表演上,将满族特色舞蹈隆兴舞、腰铃舞等分时分段进行表演,对于夜间居住的游客,组织篝火晚会,围绕篝火吃满族全羊宴、年糕、饽饽等美食,听八角鼓戏等特色戏曲,深入感受满族文化氛围。 此外,还可将村中未开发院落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满族婚庆礼堂,由专业人员进行演出,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满族婚俗,通过整合开发,进一步拓展婚恋游市场。

3. 科技赋能多基因组合——“夜游金山岭”文旅项目。 金山岭长城景区当前开放时间以白天为主,各种游览项目也只在白天开放,无论是从景区经营,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未能发挥整体价值。 “夜游金山岭”项目,则可在展示长城多元价值的基础上,点亮区域“夜经济”。 而通讯网络作为“科技赋能”的前提,需要景区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实现景区Wifi 网络的全覆盖,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在为景区管理和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游客带去丰富的旅游体验。 在项目具体实施上,通过微信小程序和景区官方网站预约的方式,游客预约“夜游金山岭”项目,并通过在评论区留言的方式提出需求,景区可根据游客驻足时长、交通选择等特殊需求为其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等信息。 由于夜游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应用移动定位技术为游客安全提供保障,在夜游活动开始前,景区服务人员需向所有游客提供移动定位手环,游客需全程佩戴,手环具有移动定位和智能呼叫功能,在游客有特殊需求,比如迷路或者发生危险情况时,游客可及时呼叫景区服务人员,救援人员也可根据定位信息快速到达指定地点,保障游客身心安全。 在主题活动设计上,长城灯光秀将根据不同季节和特殊节日安排确定不同主题,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好奇心,刺激重游意愿;长城民俗节也不定期开展不同主题,让“棉花鬼”“十番乐”和“二鞑子摔跤”等为长城夜游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长城脚下小吃街、餐厅、民宿、便利店等将24 小时开放,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多种需求。 “夜游金山岭”项目的开展,一方面,使区域长城文化、民俗文化、景观文化、美食文化和产业文化价值被充分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各种服务和销售项目的开展也有助于促进当地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在保证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结语

文化基因理论认为文化具有基因属性,具有复制、重组和衍生的功能。 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应用文化基因理论对其进行核心文化基因提取,确定长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借助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等手段将长城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和景观文化等进行融合重组,进一步丰富长城文化的表现形式,形成新的长城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对弘扬和发展长城文化和推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区文旅长城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守护长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