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理念下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2020-12-31 07:29钱亢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教师目标

钱亢

我国学校体育在同一个学段内,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以及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均是相对独立的,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课程一体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笔者所在学校2017年以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以“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设计思路一体化建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课程领域的一体化架构

笔者将学校体育涉及的所有领域(课堂教学、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纳入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体系中(图1),整体推进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笔者所在学校体育课程主体内容分教学传授类课程、阳光体育类课程和竞技展示类课程三大类,三者属并列关系,体现“横向联合”的理念,将之前单独的学校体育内容纳入整体的体育课程框架内,课程化实施。教学传授类课程分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拔尖课程三类;阳光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大课间、午间和课间活动,这些活动不再是随意的、散点的活动,而是经过统一规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有评价的课程;竞技展示课程包括运动会、校园吉尼斯和亲子活动。

(一)教学传授类课程

教学传授类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拔尖课程(图2)。基础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由专职体育教师执教,一、二年级每周4个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个课时;选修课程是以走班选修的形式,在球类、功夫类、休闲类和民俗类四大类12个单项中进行选修,一、二年级每周1个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2个课时;每个年级每学期选择一项,小学六年级一共选修12项,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和有教师资格的家长、外聘教练指导。拔尖课程主要针对在体育上有潜力、有兴趣进一步提升的体育优秀学生,以社团活动、俱乐部的形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指导。这样就实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人人都上选修课”的目标。

图2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体育课程传授类课程内容框架

(二)阳光体育类课程

陽光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大课间、午间活动和课间活动。午间活动主要以体育课程基地的活动为主,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由学校设计活动内容、学生管理器材和组织练习,依托学校制订的《学生体育课程基地活动手册》进行评价。课间体育活动主要以桌面游戏、走廊游戏、路面游戏等轻运动量游戏为主。

(三)竞技展示类课程

竞技展示类课程主要是指学校的春季冬季运动会、校园吉尼斯挑战和亲子活动。将比赛课程化是笔者所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目的是实现“全员参与”的理念,把原本1~2天完成的比赛变革为赛季,拉长比赛时间,有的项目全班参与,以平均成绩计算名次。如,跳绳、50m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等。有的项目由班级运动员参加,但其他学生要参与啦啦队、志愿者服务、新闻报道、海报宣传、医疗保障等,体现“一人亮相,全班参与”的比赛理念。亲子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及家长一起参与,设计的内容与体育课程教学、挑战吉尼斯项目有关联,同时兼顾趣味性,设置的奖项既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比赛内容,又有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项目。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水平段学习目标的一体化架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始终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联系起来,形成一张具体而清晰的教学实施网状结构图,使每一位教师站在不同的节点都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笔者以单元结构教学为载体,重点梳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按照教学实际罗列一至六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落实各年级各学期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分层制订与学习内容的课时分布,形成“阶段目标(小学)—学段目标(分解到一至六年级)—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上下贯通层次分明,体现“纵向衔接”。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常规教学为主,主要有田径类(走跑、跳跃、投掷),体操类(滚翻、单双杠、跪跳起、肩肘倒立、跳山羊),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类(基本手型步型、五步拳、少年拳、器械),跳绳类(单摇跳、双摇跳、花样跳、合作跳)。每一个项目都划分至一至六年级的各个学年,便于一线教师参考(图3,以投掷项目为例)。

如图3所示,笔者将每个项目进行教学目标的一至六年级纵向划分,再根据年级目标进一步进行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分解,这样就将《课标》中的水平目标划分到单元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单元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建议进行课时计划的撰写,就能较准确地定位,避免一线教师教学时“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三、“教、练、赛”的一体化

之前,课堂教学、课后练习、校园比赛等内容在笔者学校均是分隔独立的,体育课上教的内容多为技术片段,学生课后的练习没有硬性要求,也缺少专业指导,而学校的运动会往往仅属于少数学生。因此,“教、练、赛”一体化设计可以打通校园内体育课程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会的内容在课后充分练习巩固,在校园体育赛事中能得到展示,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建立自信心,更能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的有效结合

笔者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常规教学内容进行了学期和单元的目标分解,解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图3)。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教”与“练”统一,即“教什么就练什么”。如,一年级教授肩上投掷、二年级教授立定跳远(表1、表2)。课后练习主要由小组长进行评价,班主任教师协助督查,每周汇总给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将将数据整理后进行汇总,获得的成绩作为学生体育平时成绩的依据。

如表1、表2所示,笔者将体育课堂教学中教授的技术动作,转化成学生课间可开展的游戏化的练习和比赛内容,并开展小组评价,使课堂上学得的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从课中到课外的延续,“教”与“练”得到融合。

(二)教学内容与比赛项目的有机整合

多年以来,学校运动会常常只有少数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大多数学生作为观众。除了参赛人数的局限以外,学校比赛多为田径、球类项目,而体育课堂教授的很多项目没有纳入比赛。这样的赛事安排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竞赛,课堂上学习的技能没有展示的平台。笔者学校将校园比赛组织与赛事安排进行改革,尝试教学内容与比赛项目有机整合,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1.变革比赛内容

赛制的变革主要是比赛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变化。首先选择适合比赛的教学内容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比赛项目。如,一、二年级的立定跳远,每名学生都要参加比赛,每名学生跳3次,取3次的平均成绩为个人的最终成绩,最后以班级平均成绩纳入总分。又如,二年级前滚翻,也是人人参与,由体育教师做裁判,动作正确而连贯者得1分,不正确不连贯者不得分,计算班级总分。再如,六年级排球向上垫球动作,统计每名学生连续垫球数量,以班级为单位,班级连续垫球的平均数作为名次依据。裁判员由学生组成,班级之间交换裁判员。

2.变革比赛时间

为了服务全体学生共同参赛,在比赛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变下,比赛时间相应加长了。比赛不再是集中在1~2天内完成,而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赛季”。如,仰卧起坐比赛,“海选赛”时,同一个年级内各班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时间进行班级内部比赛,全员参与,以班级平均个数作为年级排名依据。同时,每班选拔8男8女参加年级比赛,称为“季后赛”。在“季后賽”中选拔年级前5名参加全校“总决赛”。总决赛通常安排在体育节或运动会时,各年级的选手同场竞技,决出全校名次,授予奖状。这样,“全员参与”与“个体表现”相辅相成,比赛的仪式感更加突出。

3.变革裁判组织

校园赛事的变革还需要裁判工作的跟进,仅靠数量有限的体育教师是不够的。因此,在“全员参与”的理念下,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是裁判员。体育组先进行相关的裁判法培训,然后再进行分工,根据比赛项目合理安排裁判员。如,排球向上垫球、1min仰卧起坐、定点投篮、打陀螺等比赛,都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作为裁判员。此外,笔者学校也采用裁判员走班制,即,与参赛班级约定好时间、地点,裁判员到现场进行测试、登记,完成班级内的比赛,把个数和名次排序提供给班主任,以便后续的人员选拔。

四、家校共育的一体化

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中形成的,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家庭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理想场所,学生在家中有一定的空余时间,有广阔的自由运动场所,家庭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伸。家校共育可以避免学校体育的势单力孤,通过家校合力产生更大的教育效应和效果。

1.布置技能+体能练习的体育家庭作业

当前,“健康第一”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笔者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是愿意学生在家完成一些体育锻炼的。在不加大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学校适当布置适合在家庭、小区等环境下便于操作的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陪同学生在家练习。笔者学校体育家庭作业由技能练习、体能练习和自选项目组成,根据学生的能力、学段等,由体育教师布置,家长在家督促检查并填写体育家作回执表(表3)。一般每周布置1次,技能学习以当时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主,体能练习遵循负荷适当、简易操作、可亲子互动的原则,提倡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自选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其他项目,如,游泳、跆拳道等。每周家长拍照上传至班级QQ群或微信群,体育教师能及时看到并点评。对于一些体育学困生、体质弱及肥胖的学生,体育教师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布置个性化作业。

2.利用网络的家校反馈

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和移动通信较发达,利用微信、QQ、钉钉、微博等交互平台,可以实现家校的快速反馈。这是传统家校互动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家长可以拍摄学生在家练习的视频、照片,快速上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班主任、体育教师能第一时间给予点评,其他学生和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同学的练习情况。同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情况也能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这种双向的反馈,能有效促进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

一体化理念下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疏通了课堂与课外的渠道,打破了教学与比赛的壁垒,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一体化是化零为整的战略,是集中各领域、多方面的优势,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教师目标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