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北怀集贵儿戏现状考察

2021-01-01 09:10邓永聪
歌海 2021年5期
关键词:戏班唱腔

[摘 要]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对粤西北怀集贵儿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贵儿戏的唱腔、贵儿戏的戏班、贵儿戏的演出习俗和程序、贵儿戏的功能以及现状进行思考和具体的论述,从而呈现贵儿戏的文化特点和人文价值,希望能为贵儿戏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贵儿戏;历史文化背景;唱腔;戏班;演出习俗和程序

贵儿1戏,是流传在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内的地方剧种。贵儿戏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目前并没有学者关注到其当下状况。因此,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将贵儿戏的现实状况展现于此,同时让更多人认知贵儿戏的文化特点和人文价值。

一、贵儿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貴儿戏,诞生于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怀集地处两广七县(广西贺县,广东封开、德庆、广宁、阳山、连山、连南)的结合部,是古百越族及其后裔壮族聚居地。清乾隆《怀集县志》载:“怀集铜钟、古城、下帅、汤水、黄潭、麻蕉、石角、金鹅、松柏诸山峒,瑶僮(壮)杂居。”而桥头镇位于怀集县南部,境内为喀斯特地貌。桥头人大部分讲广州方言系的土话,少部分讲客家话和标话(壮侗语系的一种)。2在过去各族人民日益交往的过程中,当地文化发生了碰撞、融合,孕育了贵儿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周如坤先生的《贵儿戏志》中,对贵儿戏的形成有着具体的描述。(古时)岁末年初,(在桥头)舞狮,舞马(偶有舞活马),舞春牛,舞麒麟,舞寿星公龟鹿鹤,唱采茶歌,谓“耍年宵”“舞春色”。③桥头民间各舞及采茶歌,到清朝同治年间为兴盛期,亦即贵儿戏的萌芽期。当时,各舞完毕,有独人演唱的《武吉卖柴》《车龙卖灯》《磨生镜》;有男扮女装的采茶姑二人演唱的《十二月采茶》,每月一首,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点茶田,点得茶田十二亩,官人买茶不用钱”。④

清光绪初年(1875年),又增加了说说笑笑的节目,有《阿烂卖猪》《阿孟卖粉》《胡七嫁女》《捞菜渣》等。通常是两三个人物出场,胡吹一通,语言多滑稽、幽默,逗人发笑一场,说的时间约一刻钟。⑤接下来有人开始写唱本,编些故事情节简单、两三个人物的节目,有《贤妻谏赌》《文公训侄》《大木节开花》等,唱词配以“采茶调”“木鱼”曲调,表演形式实属现在的曲艺对唱、小演唱类。⑥

1908年,贵儿戏开始受粤剧影响。其时桥头境外的冷坑、连麦等地,相继组织粤剧戏班,上演《五虎平南》《丁山征西》等剧目。有人邀戏班来演出,使乡人大开眼界。此后便陆续出现了故事情节较强、剧中人物众多的戏,最先的是《山伯英台》,唱词仍配以“采茶调”和经过改革的“马舞曲”来演唱。⑦

到了1910年后,演长剧之风日盛,如《五虎平南》《仁贵征东》《白蛇传》等,并开始舍弃外来的“采茶调”,全用“马舞曲”蜕变出来的曲调,称“贵儿调”,或叫“哎嗡”(歌中的衬词,故名)。至此,贵儿戏有了自身的曲调,并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戏曲。1

由此可知,贵儿戏最初是在各舞和采茶歌在当地盛行的契机下,响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以及简单的戏剧性的表演,在受到粤剧的影响后,剧本的创作以及戏剧性的表演尤甚,由最初用“采茶调”和经过改革的“马舞曲”来演唱,到后来舍弃外来的“采茶调”,全用“马舞曲”蜕变出来的曲调(则【贵儿调】)来演唱而形成的。

二、贵儿戏的唱腔——【贵儿调】

在贵儿戏中,【贵儿调】是主要的唱腔,也是唯一的唱腔;【贵儿调】迥异于其他剧种的唱腔音乐,有着鲜明的音乐特征。接下来,本文试从唱腔与行当、唱腔词曲特征、唱腔音乐来源三方面去论述。

1.唱腔与行当

在贵儿戏中,不论什么行当(生、旦、丑),都演唱同一腔调——【贵儿调】。略有不同的是,丑角(如媒婆)在演唱时,为了表现出人物的幽默、滑稽,有意将【贵儿调】的板式加快,形成较有律动的唱腔音乐。可以说,像【贵儿调】这样的唱腔以及处理,在戏曲唱腔中是较为少见的。

2.唱腔词曲特征

根据笔者的分析,以贵儿戏《乞丐与状元》中的唱段《天成羽翼好家风》2为例,可见【贵儿调】唱段为五乐句结构,主要以中音3、5、6和高音1构成的窄腔音列的进行为主,最终落音在5上,为徵调式。整个调的演唱为中速稍偏慢,略带自由,有时一拍一音、一拍两音,有时一音几拍延长。演唱音域从#f1到d2,以人声的中声区为主。在演唱时,唱段没有乐器伴奏,属于清唱。而剧中的打击乐(分别为锣、钹、鼓和梆子)只在演员出场、入场时又或在唱段与说白间使用。歌词方面,以七字为一句,一共四句,演唱时需重复第四句。二四句都为押桥头话的韵。其衬字衬词最有特点,演唱时一般在四字后面、六字后面加入衬词,常加入“又”“e”“唔”“啊”等等。

综上来看,【贵儿调】的词曲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①徵调式,常为五乐句结构,以中音3、5、6和高音1构成的窄腔音列的进行为主;

②速度中等稍偏慢,节奏节拍略带自由;

③清唱,没有任何乐器伴奏;

④逢双押(桥头话)韵;

⑤“又”“e”“唔”“啊”等衬字衬词的运用。

3.唱腔音乐来源

根据笔者的田野考察以及进一步分析,【贵儿调】源自于当地的【南歌调】(又名【山歌调】)。【贵儿调】是在【南歌调】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演唱时加入大量的衬字、衬词,从而放慢了速度,拉宽了节奏,以此改变【南歌调】原有的板式而形成的。可以说,【贵儿调】是【南歌调】的板式变化体。(【南歌调】特点可详见山歌《那边天黑雨悠悠》一例)

三、贵儿戏的戏班——以“和贵堂”戏班为考察对象

根据田野考察得知,近年只有“和贵堂”贵儿戏戏班、陈林村贵儿戏戏班在进行演出活动。本文以“和贵堂”贵儿戏戏班为例,试从戏班人员结构、戏班演出活动、戏班经费运作这几个方面对贵儿戏戏班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和贵堂”1贵儿戏戏班,属于民办公助的业余戏班,成立于2007年,由孔凡莹发动、组建,是近年来一直比较活跃的戏班。

1.戏班人员结构

笔者在田野考察中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以2017年、2018年为例,规纳出“和贵堂”的人员名单具体如下:

通过表格,我们可得知:

一是人员年龄分布情况。首先是原有人员年龄,2017年、2018年原有人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其中,2017年原有人员平均年龄为57岁左右;2018年原有人员平均年龄为55岁左右。其次是新吸收人员年龄,2017年、2018年新招的人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其中,2017年新吸收人员平均年龄为53岁左右,2018年新吸收人员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整体来看,“和贵堂”的人员组成以中老年群体为主。

二是人员流动情况。从2017年、2018年两年的数据比较来看,2018年仅有4名人员变动,没有涉及到堂主、副堂主、堂委等这些主要戏班领导层人员,可以说,成员流动不算频繁,对戏班的运作影响也不算大。

三是成员性别及演出分工情况。2017年戏班人员花名册上共有16人,男女各一半;2018年共有17人,男9人,女8人。演出分工方面,一般由3名男性负责打击乐(分别为锣、钹、鼓和梆子),1名男性负责唢呐,又1名男性负责剧词提点;其余剩下的负责登台演出,又或是其他幕后事宜。分工可以说是较为明确的。

总的来说,“和贵堂”贵儿戏戏班属于小型戏班,人员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流动性较小,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分工也较为明晰。

2.戏班演出活动

根据笔者对“和贵堂”贵儿戏戏班2017年、2018年、2019年这三年的演出活动的数据统计可知,2017年有25场演出,2018年有34场演出,2019年有21场演出,可知2018年的演出场数是最多的。因篇幅问题,这里仅罗列2018年演出剧目的数据,具体见表格3和表格4。

從表格来看,“和贵堂”的演出主要集中在2月、3月,一共有20场。演出时间一般在晚上。晚上的演出,多数是受村中邀请而去的;而白天的演出,则是由政府组织的。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的演出,演出地点皆在桥头镇内的村落或景点。2018年演出的剧目以古装剧为主。其中,《避火珠》演出了23场,《望子成龙》演出了7场。

3.戏班经费运作

“和贵堂”贵儿戏戏班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以及演出所得。关于经费问题,笔者采访过“和贵堂”堂主徐德伟,徐堂主言:

(政府方面)政府没有给予补助,县只提供了戏服以及乐器。之前去省比赛拿了优秀奖,奖励了3000块。这两三年就没有了。

演出一场的费用有3000块、2000块,发帖1的有几百块、千多块,平均到每个人50块~80块,最多的时候也有100多块一晚;有时整场演出下来只有800块,平均到每个人20块左右。2

关于经费问题,“和贵堂”堂委林美英跟笔者提到:

(演贵儿戏)没有工资的,一分钱工资也没有,出去演了几场就几场的钱,有时平均到个人连几十块都没有。政府方面根本没有想到演一场贵儿戏有多么艰难!3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可以得知:一,乡府、祭祖、打蘸、婚宴等活动邀请“和贵堂”去演出的收入略高,而下村发帖演出的收入则略低;二,政府方面给予了“和贵堂”物资上的支持,但没有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另外,“和贵堂”每演出一场贵儿戏,就需要支付演出设备运费250块、电费50块。这些都需要从演出收入中扣除,然后才分到每个成员的手中。

四、贵儿戏的演出习俗和程序

贵儿戏作为地方戏,在剧目演出前有“拜华光”“放炮仗”的传统习俗;在剧目演出时,引唱、正戏、拜别三个部分的演出程序缺一不可。

1.演出习俗

笔者在田野考察时,看到陈林村贵儿戏戏班有拜华光祖师的习俗,于是,笔者对此进行了访谈,并了解到:刚成立贵儿戏班和开始学贵儿戏时就要拜华光祖师,这是旧时老人遗留下来的传统。每个人拿着一炷香,并放米碗和剧本进行祭拜。戏班每次演出前也都需要祭拜华光祖师,祈祷华光祖师保佑演出成功。1

陈林村贵儿戏戏班在演出前拜华光祖师,其信仰与行为,笔者认为并非是一种“迷信”心态,而是一种乡村贵儿戏班的传统唱戏心态。这种传统唱戏心态,表明了传统戏班集体对于唱戏的精神追求以及执着表达;又或可以说是祈求达到一种无以名之的超我表现的戏曲境界。

演贵儿戏除了有“拜华光”的习俗,还有“放炮仗”的习俗。“放炮仗”,表示很欢迎贵儿戏来演出,由演出地点所在的村落在演出前后举行。以此来表达当地人对于贵儿戏戏班的到来的欢迎。

2.演出程序

贵儿戏的演出程序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唱、正戏、拜别。其中,引唱与拜别颇有特点。

(1)引唱

引唱,在正戏开始前进行,主要是由祝福语和剧情提要两部分组成。

以古装剧《望子成龙》为例:

(两小生齐唱)恭祝新年喜洋洋,老少健康永吉祥;

好运如同春运转,财源富裕水源长;

财兴业旺人长乐,桃红柳绿景色新;

处处黄莺歌暖树,家家玉燕贺长春;

今晚我人来演出,望子成龙一古文;

有个船夫黄生意,生下兴隆男儿身;

孩儿未能一周岁,家庭贫穷母嫁人;

黄兄当父又当母,撑船觅钱度日勤;

孩儿长大去读诗,毕业之后做官人;

兴隆结婚生一子,长大读书考功名;

故事内容讲不尽,大落粗知细能分;

言词不合望指教,我人胸怀众言陈。

根据笔者的了解,引唱中的祝福语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要因具体的邀请贵儿戏戏班演出的事由(祝寿、打蘸、入伙、婚庆、拜年等)来编写,具体情况具体而定。即使同一个剧目,到不同的村落演出,都要根据村落的“特色”而编出不同的祝福语。譬如说某某村过去出了很多名人,祝福语就要唱及名人,涉及到敬仰名人、继承名人的优良传统等之类的词句。2以陈林村贵儿戏戏班为例,在2019年11月下旬其受邀到禾仓岩打蘸活动演戏,戏班老师傅林育文便编了如下的祝福语:

灯烛辉煌亮堂堂,神灵保佑你村庄;

老少平安添百福,文武双全第一行;

望子成龙创大业,五世其昌在中堂;

文秋武略齐上阵,房房多出状元郎。3

(2)拜别

拜别,在正戏结束后进行,主要内容是表达感谢或者提示剧目结束等等。

还是以古装剧《望子成龙》为例:

(全体演员齐唱)今日得到功名日,光宗耀祖显家声;

请齐六亲来庆贺,热闹一番也自应;

今晚故事演到此,多谢贵村好人情;

祝福大家鸿运好,丁财两旺各家庭;

希望尊君多指教,全体演员谢隆情。

在田野考察时,笔者听到多位艺人提到,引唱与拜别这两部分不可以删除,演贵儿戏要讲究礼仪。因为贵儿戏戏班到外村演出,得到外村乡邻的热情招待,故引唱与拜别是对其热情招待的有所回应,体现了基本的人情礼貌。通过贵儿戏的演出,笔者看到了桥头人重视人情礼仪的一面。

五、贵儿戏的功能以及现状思考

1.贵儿戏的功能

贵儿戏的功能主要有娱乐功能、教化功能、祝福功能。

(1)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主要体现在娱人。以贵儿戏剧目《望子成龙》为例,演员江月娇饰演的媒婆(丑角)借助其灵活的动作、幽默的言辞、欢快的唱腔将媒婆的形象饰演得十分到位,每每出场,都引得观众大笑。

(2)教化功能

贵儿戏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从近年来上演的剧目来看,《望子成龙》是“劝勉读书,考取功名”,《破镜重圆》是“珍惜姻缘,勿喜新厌旧”,《避火珠》是“明辨是非,见义勇为”,《赠春联》是“和睦邻里”等等,不同的剧目,其皆有现实的教化作用。

(3)祝福功能

在贵儿戏的演出程序中,引唱、拜别都含有大量的祝福语。这些祝福语体现了戏班与观看演出的人们共同的心愿,促进了双方进一步的交流,从而拉近了戏班与人们的关系。可以说,贵儿戏中的祝福语带有浓厚的地方礼仪色彩。

2.现状思考

贵儿戏虽然是省级“非遗”项目,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是演员青黄不接。从“和贵堂”贵儿戏戏班、陈林村贵儿戏戏班来看,目前大多数贵儿戏演员都已五六十岁,四十岁左右或以下的中青年演员较少。

二是编剧人员短缺。据调查得知,目前只有徐亦康(男,71岁,徐丰管理区木莲村人)在进行贵儿戏剧目的创作,贵儿戏剧目编剧十分缺乏。

三是戏班经费不足。“和贵堂”贵儿戏戏班、陈林村贵儿戏戏班都在经费运转方面存在着缺口,导致演出活动日益减少并难以开展。

四是贵儿戏年轻观众较少。贵儿戏的受众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三十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不怎么看贵儿戏,对贵儿戏也毫无兴趣,更不会去考虑贵儿戏存活与否。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有效措施来解决如上问题。例如,加大力度招募在地的年轻人进入戏班学习贵儿戏;开展贵儿戏编剧培训,让更多年轻一代掌握编剧技能;政府加大重视力度,投入更多资金发展贵儿戏;当地中小学可长期邀请贵儿戏演员进校开展贵儿戏课程等等。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贵儿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贵儿戏的唱腔、贵儿戏的戏班、贵儿戏的演出习俗和程序、贵儿戏的功能以及现状进行了思考和具体的论述,呈现了贵儿戏作为地方剧种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文价值。作为地方剧种,贵儿戏的当下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笔者借助此文,呼吁当地政府、学校、艺人为贵儿戏的传承与发展多努力、多付出,齐心协力助力贵儿戏长远发展,同时也希望贵儿戏能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邓永聪,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增城永和中学教师。

1“贵儿”一词之来历,众说纷纭,一说表演者新年之际光临,兆头吉利,是贵人及其儿女驾到之意;一说“贵儿”     即“贵义”(当地方言“儿”与“义”同音不同声),说是表演者远道而来,情深义重,难能可贵之意;一说“贵儿”       即“龟儿”,因舞龟而起。此解釋参见周如坤的《贵儿戏志》(怀集县人民印刷厂,1990,第13页)。

2③④⑤⑥⑦周如坤:《贵儿戏志》,怀集县人民印刷厂,1990,第7-8页、9页、10页、10-11页、11页、11-12页。

1周如坤:《贵儿戏志》,怀集县人民印刷厂,1990,第12页。

2此唱段来自腾讯视频,网址为:https://v.qq.com/x/page/q0515u0gqln.html?, 访问日期:2020年8月16日。

1贵儿戏班以“堂”为单位,每“堂”为一班,或一团,或一队。“堂”来历于“横彩”上的“某某堂”。“堂名”一般不能自封,为外班或外村有名望者赠封。亦有许多戏班未取“堂名”,则以村名称呼,参见周如坤:《贵儿戏志》,怀集县人民印刷厂,1990,第48页;“和贵堂”,是由县文化部门领导罗少山和周如坤命名,意指:来自四面八方的演员和睦相处、共创和谐。参见陈毅刚编《燕岩艺萃》(贵儿戏剧本选),内部资料,2013,第11页。

1发帖:贵儿戏班演出从来不售门票,以受“红包”之方式获得收入,钱财厚薄不拘。发帖(请柬),一请乡亲父老届时观戏,二有盼助资金之意。每到一地,帖发各户。毋论厚薄,户户相捐,由村长将款集拢,用红纸包好,置于“横彩”前的桌上,或直接交给戏班主。参见周如坤:《贵儿戏志》,怀集县人民印刷厂,1990,第51-52页。

2来自笔者在2019年12月14日与“和贵堂”堂主徐德伟的采访录音。

3来自笔者在2019年12月14日与“和贵堂”堂委林美英的微信采访录音。

1来自笔者在2020年9月5日与桥头镇岑元管理区陈林村贵儿戏老师傅林育文(78岁)的采访记录。

2来自笔者在2020年9月5日与桥头镇红光管理区旺豪村贵儿戏编剧植麟钟(84岁)的采访记录。

3来自笔者在2020年9月5日与桥头镇岑元管理区陈林村贵儿戏老师傅林育文(78岁)的采访记录。

猜你喜欢
戏班唱腔
炼角儿
真实地书写当下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