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与拟像

2021-01-01 02:12卢妙玲
雨露风 2021年10期

摘要:本文以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像理论,分析后现代藝术品交易唯名不唯实现像。仿真与拟像使得艺术成为符号,大众接受的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市场只是拟像之下的一种市场秩序。公众无须想着改变社会秩序,艺术品消费者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明白有“名”不一定有“实”;艺术家则要提高艺术修养,做到有“名”有“实”。

关键词:仿真拟像;超真实;后现代艺术;艺术品市场交易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正向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但是自后现代以来,艺术品交易形成了一种唯名不唯实的现象。在大众消费能力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民众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已经普遍提高,但是绝大多数民众审美水平有限,他们对于艺术品缺乏具体评判标准,因此会从作品艺术性之外的一些方面对作品进行好与坏的评定,而这大多体现在对于艺术家名气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艺术创作变得浮躁,艺术家们从对“艺术”的追求变为对于“名气”的渴望。在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中介”看到商机,他们会在抖音、淘宝等各个平台对签约艺术创作者进行包装炒作,以抬高作品售价从中牟取暴利,致使艺术市场名不副实现象十分普遍。

正如鲍德里亚对后工业社会的商品分析,在后工业社会中,商品不再是从它们有多大用处来获得价值,而是以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方式来获得价值,从而确立名声或奢侈品的地位。后现代以来的今天,艺术品不再是所谓身份地位的象征,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它们通过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被定义成简单的商业符号,艺术家作为商业符号的创造者也没有了评判标准。又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价值体系中的符号价值定义,仿真手段在艺术市场中的运用,使原本不是艺术品的东西变成艺术品,本不是艺术家的人变成艺术家,本不理性的艺术消费者变得理性,本不是艺术市场的地方变成市场……在一番商业运作之下,民众早已难以辨别在殿堂之上的是小丑还是大师。

一、拟像中存在“真”艺术家吗?

我们正接受着符号的“洗礼”,所指的价值取消,“真实”内容也就消失了。某某机构创始人、某某奖项获得者、某某大艺术家……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所谓头衔、荣誉的价值的确很难去评定,真实与非真实难以区分辨别。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本该不断探索自己的风格并反复练习使之成熟,而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周期。在名与利的驱使下,浮躁的艺术创作者通过仿真的外部手段使自己在短期内便能区别于其他画家,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特殊符号。建立起特殊符号的艺术创作者们紧接着批量生产所谓的“名家作品”流通于艺术市场牟取暴利,这便是当下艺术市场盛行的“艺术家”,及“艺术家”们共同形成的市场秩序。

二、拟像中存在“真”艺术吗?

如果说科学丑闻如同科学自身一样古老,那么艺术品仿制的行为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著名艺术市场评论家齐建秋曾经说,画家本人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那些仿造、抄袭他们作品的假画是具有评判资格的,他们能对画作的真伪作出最具权威的发言。然而齐建秋在之后与拍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使他否定了自己的观点,有些画家成名后对于自己早期作品居然持不承认的态度,甚至说自己早年的画是赝品,原因是这些作品早已不利于他们现在的威望,阻碍他们的发展。回过头来细看当今形式各异的画展,在浮夸、拜金的不良风气作用下,一部分早年有较高艺术追求的较为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们逐渐为名为利、放弃自我追求,迎合市场感受到了甜头后更是变本加厉。这些原本优秀的艺术家们尚且为利益所动,那么何以要求一批一批的年轻创作者潜心创作,不为名利所动呢?当今社会,名家们的画便可称为名画,于是年轻创作者的目标变成了不择手段使自己变成名家,而后批量生产名画,仿真拟像手段作用下,无人可以辨别艺术真伪,是的,如果上帝都是拟像的话,那么艺术品都能称为艺术品。

三、拟像中存在“理性”的艺术品消费者吗?

鲍德里亚在《海湾战争不存在》中有一个论点,我们的经验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真正发生的事情,当然这个时候会有来自各种各样相互竞争的观点。当今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造假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被称为古董的作品,谁能辨别真伪?谁又能证明鉴别者的真伪?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真实与真实之间不断发生着碰撞,也就反映了意义的不稳定,虚拟与真实交织在一起,无从识别。普通大众的艺术修养比较低,对于赝品和劣质品难以辨别,在鱼龙混杂的艺术交易市场,艺术家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潜力、自己作品的升值空间;经纪公司、画廊既想从中获得暴利,甚至高于艺术家,又想让与自己合作的艺术家名气提升,方便往后的艺术品销售……这便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不是大部分艺术品消费者容易受骗、不理性消费,而是在后现代大环境下,社会秩序使然、市场因素使然,使之变成“超理性”消费者。

四、拟像中存在“真”市场吗?

艺术接受日益大众化,市场需求与日俱增,艺术品价格便被炒高,大批拍卖行、画廊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后现代艺术品市场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现象,如造假,也就是仿造或者复制真品等。再就是贩假,将造假之物流通于艺术市场并过度炒作。还有假拍等,可以归纳为炒作的手段之一,导致了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价格机制混乱。艺术家看重名利,生产有名无实的作品,扭曲了前现代时期较为纯粹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规范的市场应该是怎样的交易秩序、售价与佣金应该如何定义都没有评判标准。根据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像理论,这些仿造、生产、仿真的过程也是手段,形成一种超真实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五、结语

鲍德里亚从高技术化的传播媒介中所看到的是一个符号世界,他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仿真”构成的新社会,当代社会就是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社会。并不是媒体扭曲了真实,没有所谓的“真实”可以让他们扭曲,只有相互竞争的叙事方式,相互竞争着各种真实的仿真版本,设计出来引诱大众,引诱大众相信。即没有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只有各式各样的仿真名家、名画,超真实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理性的消费者。面对这样的超真实,无须采取任何措施,无须改变社会秩序,大众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艺术家提高艺术修养,潜心创作、不为名利所动,国家的艺术市场才能渐渐走向规范化的真实。

作者简介:卢妙玲(1996—),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刘剑利.艺术品收藏投资在市场中的发展态势[J].中国市场,2006(32):20-21.

〔2〕刘乃歌.机械复制与拟像仿真——消费视域中艺术观念的嬗变[J].艺术百家,2016,32(03):174-177.

〔3〕郭浩满.如何判断画作的投资价值  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系列之三[J].上海艺术家,2005(03):74-75.

〔4〕陈磊.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大起底:只管拍卖不管真假[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6(06):39-40.

〔5〕齐建秋.我对当代画家“假画”的困惑[N].北京商报,2014-04-09(G02).

〔6〕贾廷峰.艺术家别成为艺术商业牺牲品[N].中国文化报,2014-07-07(005).

〔7〕刘昌玉.期待艺术品市场的理性回归[N].美术报,2018-05-19(007).

〔8〕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J].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