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读走向文本深读
——以《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为例

2021-01-02 04:07
课外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任 凭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如何进行有效的名著导读呢?文本深读是能够确切把准名著阅读“脉搏”的有效方法。笔者以《朝花夕拾》为例。

《朝花夕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必读书目,是学生进入初中学段阅读的第一部名著,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此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反映的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图景,形象地叙述了作者性格的形成和出国留学的经历。前七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家庭和三味书屋学习的生活情景,后三篇讲述他从家乡到南京求学,后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弃医从文,回国教书的经历,反映了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中,不畏艰险,艰难寻找光明和希望的人生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这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本名著,对初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有着定基调的作用,因此不可让学生泛泛而看,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进而文本深读。当然自由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时,先让同学们自由阅读,自由圈画喜欢语句,自由赏析,之后进行有效的课后导读。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鲁迅生活的时代和当下同学们的时代相隔已久,刚进入初中的同学很难体会鲁迅的心情,为了拉近和名著的距离,消除和名著的壁垒,笔者将鲁迅的人生历程比作一个又一个车站,引导学生重新体会鲁迅的人生历程。

“为回忆而回忆的事是没有的,旧事重提必是为了镜照现在,即所谓怀着对未来的期待将过去收纳于现在。”这是作家黄子平对《朝花夕拾》的点评。鲁迅在作品中是如何收纳过去,期待未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列车,重新体会鲁迅的人生历程。首先,我们进入第一站。这个站台在绍兴,鲁迅遇见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说,学生经过了第一轮阅读之后,对每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们迅速打开“话匣子”。

二、走进鲁迅亮色的童年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在这个环节引导同学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中寻找相关语句。为了让同学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寻相关语句,笔者运用了一个示例,降低问题难度,帮同学们阅读“搭梯子”。

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油蛉和蟋蟀仿佛是作者的朋友,蜈蚣和斑蝥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好奇逗乐的心理,透露出作者的童真童趣。下面请同学们学习老师的方法,寻找一下其他的段落。

教会了学生方法,学生操作起来就有法可依。同学们可能会找雪地捕鸟的片段,或者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片段。“雪地捕鸟”这个片段可以让学生抓住生动传神的动词进行赏析,“美女蛇”故事可以从趣味性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描写“百草园”部分找到的相关语句较多,三味书屋部分的语句较少,甚至没有。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有趣的,比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这段文字中连用了两个“也”。第一个“也”照应了前文已经写过的百草园,另一个“也”说明这个园子虽然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但却同样玩的有滋有味。体现了孩子独有的童心童趣。教会同学们方法,去《阿长与〈山海经〉》中去寻找相关文字,并让学生讲讲他读到了什么。

例如阿长给童年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的段落,可以读出以下内容。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绘图《山海经》十分渴慕,可是远房叔祖找不到,自己又没有机会出去买,别人也不把小孩子的话放在心上,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这时候的鲁迅是多么的惊喜啊!他对长妈妈是多么敬佩。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里可以让同学们结合朗读,将“惊喜”与“敬佩”朗读出来。丰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领略了鲁迅童年的美好,如果让你给绍兴的车站刷一个颜色,你会刷什么颜色?同学们畅所欲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颜色一定是一个亮色,因为鲁迅的童年是:天真童趣,温暖明朗(板书)。

三、走进鲁迅灰暗色的青少年

鲁迅童年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由于祖父犯事入狱导致家道中落,世事的艰难让鲁迅的青少年蒙上了灰暗之色。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站,走进鲁迅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从绍兴到南京,再到日本,他经历了什么,他心情如何,我们从《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中仔细品味。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找到《父亲的病》中父亲弥留时的那一段。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内疚,本文作者追忆了父亲病中与临终时的痛苦,给家人带来的不幸。他没有让父亲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反而受到了衍太太的挑唆,让父亲走都走得不安生。现在回想起来除了父亲离世的痛苦,还有自己的悔恨。对于只有16 岁的鲁迅,人生是多么的灰暗。此处可以让同学们用朗读,将鲁迅那种追悔莫及朗读出来,加深对于人生灰暗色调的理解。

再比如《琐记》中毕业的那一段。

这个段落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辛苦学了几年,鲁迅觉得还是一无所能。对于未来的路非常彷徨,色调极其灰暗。可是国外就能找到出路吗?《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就充分体现了鲁迅青年时期的灰暗。

“中国是弱国,……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在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中国留学生看见影片中中国人被枪毙,他们都鼓掌欢呼,我们在这中间读到了愤慨与悲伤,同胞的麻木不仁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可以说欲哭无泪。这让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治疗中国人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中国人的灵魂。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青少年:心酸无奈,苦闷彷徨(板书)。

四、走进鲁迅黑色的晚年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但这条革命之路你们觉得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让同学们关注《无常》中的文字。“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这个形象深受人民喜爱,这篇文章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公正可言的,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在阴间”。这是作者对虚伪的“正人君子”的辛辣讽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人情,没有公正的社会现实。最后一个“!”足见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无常是鬼,鲁迅先生为什么不能写人呢?这就是他黑色人生的生动写照。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以笔做刀枪,与反动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当时的环境,他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追杀,所以他只能靠一个虚幻的形象聊以自慰。

这段经历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也有交代:

“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在这样一个辗转流离、黑暗孤独的情况之下,作者创作了这十篇回忆性的散文,在十篇散文中有亮色的童年,有灰暗色调的青少年,当作者在45 岁的时候,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一方面对他是心灵上的慰藉,一方面也以此获得前进的力量。

中晚年:悲愤呐喊,执着前行(板书)。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朝花夕拾》导读课时的一些做法。文本深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与思考,提高名著阅读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导读的过程中,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阅读的畏难心理。教授学生阅读这类名著的一些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赏析名著时有法可循,最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读,思考名著的深刻内涵,知人论世,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爱上名著。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