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2021-01-02 21:33许庆斌张冠群成文清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理疫情大学生

许庆斌 王 蒙 张冠群 成文清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目前已仅次于学业、情感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三方面,成为第四大重要因素。疫情的影响,无疑为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添加了新的压力,同时也为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快速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在当前特殊时期,学生就业的专业选择、地域选择以及薪资选择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限制,而就业理想未达成期待目标,就成为导致学生挫折的主要源头,该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情绪与挫折心理包括焦虑、自卑、幻想、恐惧、猜疑等,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展开分析。

(一)情绪心理

首先,从情绪上来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悲观怯懦心理。一方面,由于自身学习中还存在不足与缺陷,尤其疫情期间只能通过网课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就业的经历,在初次进入工作岗位前,总担心自身能力达不到企业或公司要求,产生畏惧心理。其次,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选择也大大减少,这就导致学生的焦躁心理愈发强盛,既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与人生前景产生焦虑,又对整体的社会环境变化产生躁动,难以心平静气地面对就业问题。

(二)社会心理

从社会心理方面而言,面临毕业的学生主要存在依赖从众心理与攀比功利心理两种问题。其一,学生之所以产生依赖与从众的心理,主要是因为自身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对于自己想要从事和发展的方向没有展开深入思考与研究,又存在悲观与怯懦思想,没有独立闯荡与发展的魄力。因此,寄希望于从众,总认为跟随“大部队”就不会出错。其二,攀比与功利心理则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极端表现,同样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不足,却产生了夸大和自以为是的心态,总希望在工作性质、专业水平、薪资待遇等方面都能超过同龄人,以追名逐利的态度选择就业,不仅缺乏职业道德,而且容易遭受打击,进入另一种心理极端。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解决对策

我校为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疏导调试,展开了基于心理学的政府主导、社会合力、高校培育、家庭支持、网络拓展、个人调节、专业指导、朋辈辅导的“八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心理应对模式,不仅从全方位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而且还开辟了各种就业渠道,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拓宽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政府政策导向减少就业压力

首先,教师应立足国家层面,通过向学生宣传和推广国家的政策导向,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同时借助国家的力量,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在疫情期间,我国为稳定就业、稳固民生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尤其对于大学生就业,国家提出了“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引导广大学生向基层政府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发展;并进一步扩充了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以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这为应届毕业生的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

(二)社会共同发力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还应发挥社会环境力量,通过宣传社会中的正能量与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当下团结一心的社会氛围,并且拥有共克时艰的信心,进而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能够正确面对疫情带来的问题与机遇。教师应借助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予学生信心支持。比如钟南山院士以及最美逆行者们的抗疫故事,又如展现国家强大的管理与调动能力,快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发展等。

(三)高校主导培育增强就业能力

除了借助国家与社会力量之外,高校自身也需要发挥出良好的培育和导向功能。不仅要从心理上疏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途径,让学生有效强化自身能力,为就业发展添加新的潜力与支持。

(四)家庭支持交流缓冲就业负担

对于学生而言,家庭的影响力也至关重要,尤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意见和陪伴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更强烈的引导作用。在疫情期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家长的作用,坚强学生负担。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群下发通知,一方面,要让广大家长避免为学生就业增添压力,但也要予以必要的监督,让学生在居家抗疫中也有学习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向家长宣传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家长与学生展开科学的关于就业问题的交谈,正视就业问题,规避就业难点,全面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途径。

(五)自身合理调节平和就业心态

教师不仅要发挥家长的作用,还需要让学生拥有自我调节的意识与能力。对于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尤其在疫情影响下,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现象,但是如何控制并消除这些情绪,就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关键方法。学校可以开启“心理安慰剂”匿名校园信箱,作为专项处理和解答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网络途径,以专业的心理教师辅导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认识到其带来的副作用,进而找到解决、克服或安稳过渡的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六)网络拓展助力畅通就业信息

基于我国全面而完整的网络基础建设,高校还可以全面发挥网络平台在推动学生就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应专门构建“云招聘”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国各大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还可以与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网络招聘平台合作,将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统一规划,不仅可以通过各个渠道向学生扩散,还能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定向推送,让学生拥有更多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其次,学校还应通过网络平台以及企业信息,提前与相关企业展开联系,并建立线上会议的网络途径,了解到各个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要求标准,并将该信息反馈于学生,让学生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企业投递简历,如果双发达成初步的一致意向,即可开展网络面试;如果学生通过了面试,还可以进行线上签约,达成就业目标。

(七)专业辅助指导实现动态疏导

在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谋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应为学生做好把关工作。因此,需要建立学生就业咨询平台,针对学生在招聘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以专业性的意见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例如,学生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意向徘徊时,就可以通过专业平台询问,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分析各企业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拥有更明确的选择依据;又如,学生在招聘中遇到流程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学校也要针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进行调查,防止学生权益受到侵害。

(八)朋辈辅导激励提振就业信心

除了上述提出的关于辅导学生就业发展、提高学生职业信心、消除学生负面心理等方面的策略,学生个人还可以寻求朋友与同辈进行咨询探讨,或者询问年长一届或两届的学长,从他们的就业经历中吸取经验,而学校也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资讯论坛”,让学长与应届生在一起针对就业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学生可以听从学长的意见,少走求职弯路,另一方面,学长也可以在论坛中发布自身所在企业的招聘信息,让符合资格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进而重振就业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他们就业的关键,面对疫情背景下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学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实施有效策略,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摒除负面情绪,深化自我认知,进而拥有科学、合理、健康、明确的就业心态与方向,为他们的就业发展夯实心理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疫情大学生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心理小测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