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02 21:33肖函阳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基础院校英语教学

肖函阳

(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 吉林吉林 132000)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中职教育的期限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在中职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直接与就业对接,如果教学导向与就业脱节,就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以就业为目标和方向,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人数需求量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也面临转型,工业领域、加工工业、服务行业等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重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来,国家对职业类院校的重视程度提高,可见,伴随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国家对专业类、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就要求职业类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这样的就业新形势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

(二)注重应用能力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中职院校学生呈现的特点不仅是需求量增大,而且还有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人才需求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而新型经济体制下的人才需求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过硬的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是良性就业的根本保障。

(三)对综合素质要求高

现代经济模式下,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固有的思维方式下,对于职业类院校的学生要求是只要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即可,但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呈现新趋势,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要求同样较高[2]。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期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二、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英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一直在进行,但是成效不够明显。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对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调整,课堂教学也投入很大气力,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课堂效果并不明显。

(一)教学材料与就业内容不密切

目前,许多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材料对英语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材料的内容与就业关系不密切[3]。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停留在英语学习本身,没有跳出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相当一部分都是进入了中外合资企业,这就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提出一定要求,如果在工作中涉及到了专业术语的英文内容,学生临时学习难度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程和发展。

(二)教学思路与就业需要不对称

中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各门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以实用型为前提。中职英语教学目前的教学思路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将通识性的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仅仅学到了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点[4]。对本专业的专业类词汇和就业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就造成教学思路和就业需求不对称,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能为今后的就业择业服务,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没有增长学生的就业优势和就业能力。

(三)学生英语基础与教学进度不适应

中职院校的生源无论从年龄、专业、知识结构上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英语基础自然也呈现差异。有的学生基础扎实一些,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略强,在学习中很容易理解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效果更好;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甚至有些特殊专业方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英语学习就会很吃力,效果也不明显。如果教学中都用同一个标准授课,就会造成学生间的两极分化,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难以保证。

(四)语言的应用环境不足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环境对于英语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忽视学生听说训练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很关键,这种单纯的讲授模式和通识性教学材料的选择,都无法保证学生的语言环境。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将英语教学纳入到学生专业实习中去的机会几乎没有,这就导致了英语学习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的彼此孤立,二者不能很好地结合互相促进,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对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阻碍[5]。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向社会输送专业型、实践型、适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培养中,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中职英语教学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很大作用。中职学生在就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外企和合资工厂企业,如果对专业外语知识有一定了解,会有利于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率,对于未来发展有帮助。

(一)实行分班教学,了解就业方向

为了使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及其在本行业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对所学专业和就业有帮助的教学材料。通过入学前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英语成绩和水平却参差不齐。目前,有部分职业类院校将英语学生分班上课,按照AB 班模式有针对性培养。A 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授课时英文基础和语法类知识可以少摄入一些,重点选择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使这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避免重复学习基础知识,迅速完成到专业角色的转换;B 班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在授课时先集中精力扎实开展基础英语知识教学,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导学生填补英语基础上的缺失,尽快跟上进度,进入共同的专业英语探讨和学习中。

(二)更新教学模式,关注就业动态

实践证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中职英语教学,要探索实现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6]。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实现中职英语课堂的革新:一方面,要夯实英语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扎实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方法的参考和借鉴,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身英语发展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有就业前瞻性、指导性的材料进行播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升就业素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英语基础的提升,又通过课堂创新模式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一举多得。

(三)丰富文化活动,积累就业经验

英语能力的提升最大的途径是实践,因此在校园中要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文化氛围。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为学生安排英语文化活动。首先,为了提升英语能力,可以在每节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培养英语思维和词汇运用;其次,在课堂中,可以酌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设置话题由学生来讲解,也可以提供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想法,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最后,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活动,例如沙龙、故事会、话剧大赛等,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无形中提升了专业和英语能力,促进了就业素质的提升[7]。

(四)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应用能力

由于中职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培养的实践技能较多,参加英语教学活动的时间极为有限,因此有必要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任务,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英语学习习惯,又能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未来就业方向,为学生布置精读书单。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跟专业知识关联度比较大的专业英语类书籍;基础薄弱一些的学生则布置一些通识性的书目,夯实英语基础,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完书籍后,练习用英语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增长阅读量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找到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为就业服务。

总之,中职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培养,英语对于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极为重要,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制订英语培养目标和计划,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基础院校英语教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整式”基础巩固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