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食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2021-01-02 21:33郭昱彤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食育小班幼儿园

陈 林 郭昱彤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本研究中的食育指的是进餐教育活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教师都能意识到食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但由于食育活动的单调和重复性,使得他们忽视了食育的价值,疏于组织管理,不能较好地发挥幼儿食育活动的作用。由于小班幼儿可塑性强,处于行为习惯养成、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本研究主要选取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师在小班幼儿食育活动中的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存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食育活动的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幼儿园小班食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目的单一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特有的核心原则,幼儿园食育活动看似是保育活动,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很多幼儿教师往往认为幼儿吃饱饭即可,不需要特别的准备活动,无须做相关观察记录,还有教师认为给幼儿盛完饭、打完汤就没事了,就算是幼儿存在进餐行为问题,也只是呵斥他们或者给予错误的引导,在给幼儿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他们便大声聊天、玩手机或者打电话等,并没有把食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来开展,或者说是并没有把教育切实地融入生活中,错过了很多有效教育环节,并不能发挥食育活动的教育价值,不能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

(二)教育内容过于强调进餐速度和安静进餐

一项研究发现,在食育活动中,关于“进餐速度”内容的教育行为占22.9%的比例,而关于“充分咀嚼吞咽”内容的教育行为仅有2.7%,其实在食育活动中存在过分催促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在一次午餐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吃得有点慢,便会说“比比看,看谁的小嘴巴张得大”“谁吃得最快便可兑换一张积分卡”“看看谁最慢,最慢的小朋友就让他妈妈把他接走”等,这里面存在着威胁性和催促性的言语,使得原本简单的食育活动变得复杂且有压力,幼儿会因此把快速吃完饭作为首要目的,这将不利于幼儿正常进餐,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吞咽能力还未发育完全,狼吞虎咽容易引起呕吐、噎着的现象,也不利于食物的吸收,并且过分催促幼儿进餐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厌食、畏食等不良进餐行为。

此项研究还发现关于“安静进餐”内容的教育行为占有13.1%,仅次于“进餐速度”22.9%的比例。在食育活动中,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会要求幼儿食不言,安静进餐,一方面,安静进餐有利于保持幼儿进餐的速度,防止因边说话边吃东西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问题的发生,但发现即使教师这样要求,还是会有幼儿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而且还屡禁不止,由于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教师一味强调安静进食忽视了他们的发展需求,扼杀了其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其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发展。较好的做法可以是在不影响幼儿进食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小声交谈。

(三)言语询问式指导较少,包办行为普遍

在食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餐实际情况的了解有利于了解幼儿进餐的需求,教师的言语询问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食育活动中,一般教师对于幼儿进餐的询问非常少,未能较好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比如,在一次食育活动中,某幼儿不喜欢吃鸡蛋,她的碗里有鹌鹑蛋,她很小声地和老师说可以不吃吗,老师迫于家长的压力和均衡饮食的观念,说,必须吃下去,不许倒掉,即使该幼儿很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吃下去了。这很明显是教师用威胁、恐吓的言语强迫幼儿进餐。

此外,小班幼儿刚入园,包办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小班幼儿独立性差,并且分离焦虑现象严重,教师为了安稳幼儿的情绪会给幼儿喂饭,其实饮食习惯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如果教师一贯地帮助幼儿,会给幼儿造成一种依赖性,在以后的食育活动中他们也不能好好吃饭,掌握基本的用餐技能;另一方面,由于中间会有开会或者彩排活动,要是带班教师回班时发现还有幼儿没有吃完,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便会给幼儿喂饭,让他们早点午休,尽快安稳下来,这就涉及教师的一日活动安排能力,如果中间耽误了一点时间,便可适当推迟幼儿午休时间,调整下午的活动安排,而不是用喂饭来节省时间,幼儿的发展不只靠基础知识,还有其他技能的发展。

二、幼儿园小班食育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主观因素

1.教师食育观念有偏差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错误的教育观会引导教师采取不当的指导行为。部分教师仅把用餐活动看作满足幼儿吃饭、获取营养的途径,把食育活动看作保育活动,没有看到其中深含的教育因素。从教师在食育活动中的交谈行为便可看出教师并没有重视食育活动,认为幼儿吃饱,不讲话就行,可见教师的进餐教育观念是存在偏差的,教师过分重视幼儿进餐的饱食程度而忽视进餐的教育,这样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

2.教师的性格特征影响其对幼儿的态度

不同性格的教师对于幼儿说话的方式也会存在不同。如果教师的性格比较强硬,做事严苛,那么很可能他会因为维持班级秩序而造成幼儿情绪低落,往往命令的语气也会比较多。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性格随和、温柔,那在组织食育活动中他往往会采取较为耐心的方式与幼儿交谈,对幼儿的聊天行为不会要求那么严格,这时孩子们会在聊天中谈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只有有事情的时候才可以表达自己。

3.教师在食育活动中不了解观察的内容,观察不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都表明,观察力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教师的观察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指导能力,教师要在充分细致观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做出某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策略。在指导安静进餐和要求进餐速度时,教师可能因为不懂得怎么去观察幼儿进餐,需要观察哪些方面的内容,他们往往就从进餐习惯和速度出发,从而出现催促幼儿加快速度进餐,互相比赛进餐等现象。

(二)家庭方面客观因素

1.家长的饮食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家长的饮食教育方法对幼儿进餐习惯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家长是幼儿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同时对幼儿付出了很大的关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关怀都是正确的,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总是认为幼儿独立性差,会给幼儿喂饭,或者允许幼儿边看电视边吃饭,故意拖延吃饭时间,有些家长在幼儿非吃饭时间给幼儿吃大量零食,导致幼儿在园内进餐量减少甚至不吃,从而导致教师对幼儿采取其他强制性行为,这也是导致教师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

2.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程度不强

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程度不够导致幼儿在进餐习惯培养上存在不一致,很多时候家长只关心幼儿在园学到了什么或者关心幼儿的饥饱程度,却不关心幼儿在园习得的学习习惯和进餐习惯。此外,有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进餐习惯不以为意,当老师说他孩子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改进时,他们总是会为自己的孩子找理由推脱,认为是教师或者其他孩子的问题,家园教育理念不一样,家长对食育活动的不重视也会导致教师心理情绪不对,从而会对幼儿带来一些消极情绪,因此,这也是导致教师在食育活动中存在教育问题的客观原因。

三、幼儿食育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进餐教育观念,提高进餐指导专业素养

教师对幼儿观察不够,行为问题出现的敏捷性不高都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有很大关系。教师进餐观念的转变指导素养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通过书籍、专家讲座等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变错误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②主副班之间相互学习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将教育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③通过教育观摩的方式向优秀教师进行学习,做好一定的记录和反思,思考自身在教育行为上的不足,及早改正,便于较快地将好的做法应用于实践。

(二)对幼儿保持耐心,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于其知识技能掌握的高低,更在于其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如果教师在进餐过程中给予幼儿过分的苛责和批评,将会给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降低其进餐积极性,影响健康进餐。教师作为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对幼儿保持充分的耐心,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不良评价将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给幼儿带来不会的进餐体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以包容之心看待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出现进餐问题在所难免,教师不应以一种苛责、批评的态度对待幼儿,给予幼儿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应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与他们沟通,给予有效指导。

(三)提高观察质量,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师有效观察是发现进餐问题,提高进餐质量的前提。要进行有效观察,首先,要保持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是有效观察的重要原则,细心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做到人到、眼到、心到,不做与活动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聊天、打电话等,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进餐行为观察中,发现幼儿不当饮食行为,寻找合适时机进行指导。其次,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做好观察记录,仅凭表面的观察和自身主观的判断并不可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比如,教师一看到进餐能力不好的幼儿就给予指导,并没有给予幼儿自己尝试和努力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慢脚步,对幼儿的行为做好记录,并进行深入解读,给予幼儿一定尝试的机会,如果幼儿在努力尝试之后还没有成功,教师便可给予指导。最后,对于幼儿的特殊情况教师要做好记录。比如,某幼儿吃什么会过敏,某幼儿最近肠道不舒服需要注意不能吃什么,做好记录以便为其他教师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家园合作,重视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父母亲的饮食行为和学校因素中教师的营养知识,是对幼儿用餐行为影响最显著的方面。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关,还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家长做好以下几点,可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第一,饮食教育方法上要严慈相济,我国著名教育家严之推也很注重这一点,家长对幼儿合理的请求可听取并接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百依百顺,也不是一味拒绝,比如,当幼儿很不喜欢某种蔬菜时,家长可以适当做些其他蔬菜来代替它,既满足生理发展需要,又不引起幼儿讨厌。对幼儿无理和盲目的请求家长须作出决断并拒绝。在幼儿提出无理请求时,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明知道幼儿是错的还不进行批评,还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引起幼儿犯错的重要来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幼儿犯错时,家长要指出他们做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并提出幼儿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再次犯错。

第二,家园通力合作,使进餐教育的作用最大化。如果家园观念不一致,伤害的往往是幼儿。家园要多沟通,多交流,通过家长会或者平时的家访活动让家长多了解幼儿在园的饮食情况,共同商讨幼儿的进餐问题,最终培育良好的进餐习惯。

猜你喜欢
食育小班幼儿园
南昌市师范生食育现状调查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我爱幼儿园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欢乐的幼儿园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