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

2021-01-02 21:33燕秀芳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核心历史素养

燕秀芳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 山东东营 257335)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此“核心素养” 成为了2016 年教育界的一个热搜词,各学段各学科根据自己特点也相应提出了具体的学科素养。义务教育学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和能力,是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在新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改革我们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和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

一、构建知识网络,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连续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使我觉得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乏必备的时空观念,例如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连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也茫然无知,对于同一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更是模糊不清,而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时空观念。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个人觉得最主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历史来讲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那历史就不能称其为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就是一个时间概念。了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就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概况,从而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中历史教材采用纵向的时间顺序编写,在每一册,每一单元内部,时序性是很强的,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有利于学习的。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显得尤为“单纯”,都是孤立的知识点的记忆,没有系统的时间概念。那有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画“年代尺”,即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整理知识、将课本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编成大事年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历史事件加以梳理整合,这样看似凌乱杂而无序的知识点就织成了一张知识网。每一册,每一单元,甚至小到每一课都可以画“年代尺”。九年级复习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样大的线索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每复习一册,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的目录,根据目录先大体掌握本册要复习的是哪一段历史,大致的时间范围。而后再根据单元主题分解每课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历史的线索就会非常清晰地构建于头脑中。

二、强化纵横联系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时间是一个纵向的指标,虽然初中历史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写的,但是每一阶段又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史来编排的,通过社会的各个层面来反映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同类事件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才能更好地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把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异同,把握特征。如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同是资产阶级进行的探索活动,但是主张在中国的政体却是不同的,同样由于探索的方式手段不同,结果也是有不同的。通过比较,也可以得出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资产阶级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要从我们的课堂做起,注重对学生的这一观念的渗透,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整体认识,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简史。学习历史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少走弯路。“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最终是要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知识,提升重新理解审视教材内容的能力。

三、问题创设情境,实现理解能力培养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问题引领下,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达成目标的学习环境,它对于历史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互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深入,打开学生的思维,合作探究,分析理解,得出结论,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理解能力培养。

如在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结果、意义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敢于‘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日本侵华步步紧逼,国难当头,蒋介石为什么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现在扣押了蒋介石,该不该杀?”“当时逼蒋抗日是否能实现,为什么?”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深入思考,在给出问题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相关材料,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创造性地发现问题,通过质疑释疑,进一步加深了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四、凸显“家国情怀”,找准历史与现实契合点。

以往的历史教学以学生升学考高分为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收和记忆。现行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更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真正做到以古知今、以史为鉴。历史课程的首要作用是培育有“正能量”情感的学生,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凸显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功能,这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结合我们大王刘集村是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藏本的诞生地,使学生感受到“高大上的理论”就在我们身边时,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五、体验式教学,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归纳性及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有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毫无兴趣可言的课程内容加上教师枯燥的讲述很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更无从谈起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中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对于很多事物都有体验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穿越”,回归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从而迅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并加以储存,这就使得原本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一内容时,选取电影《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片段,根据台词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蒋介石、周恩来,让学生体验当时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体验蒋介石的矛盾的心理。这种体验式做法,使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运用各种地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核心历史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