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1-01-02 21:33占玲玲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惠州西湖乡土

占玲玲

(惠州市第八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

2014 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炉,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里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条件。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全国各地区条件千差万别,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各地区应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本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使其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支持。

惠州,作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 000 年文明史、1 400 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岭南雄郡”、“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粤东门户等美称。改革开放后,惠州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加,形成了“老客家、新客家、都是客家人”的格局。新老客家对惠州本土历史了解多少呢?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还有很多外地来的老师,大多仅限于知道惠州有个西湖,是因为大文豪苏轼来过。惠州丰山公园附近有个陈炯明史料馆,陈炯明是谁?为何要为他建馆?不知道。惠州的四东文化是哪四个,也基本答不出来……学生对惠州的城市文化了解甚少。基于此调查我们认为,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发一本关于本市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特别有价值。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历史课程资源出发,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强化情感上的认同。在开发和实践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能够使历史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

四东文化即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是惠州的城市名片。身为惠州人,应该对自家的城市文化有所了解。基于此,我们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内容初步定位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四东文化中的内容:惠州的特色美食,惠州的名人,惠州的红色革命文化。我们期望从学生耳熟却不能详的点出发,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

对校本课程的内容初步选定后,我们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惠州特色美食组,惠州的名人组,惠州的红色革命文化组。每个小组8~10 人。小组成员自行分工,采访同学、家人、邻居等,确定自己想要的具体内容。自行到市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的内容,做好简介,并制作成PPT,在课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学生搜集、分享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和兴趣所在,由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惠州的城市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家乡的认识加深。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采访、实地考察,史料查阅、搜集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参与、体现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可实施性。

三、多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简简单单地说教能够实现的,需要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运用过程中注重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一)通过对陈炯明的人物评价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惠州西子湖畔、紫薇山下,埋葬着近代广东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陈炯明。惠州人对于陈炯明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他是“反动军阀”,他是东征军的首要讨伐对象,他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反派角色。熟悉历史的朋友甚至还会津津乐道一下“六一六兵变”……但历史人物,往往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那么如何评价陈炯明呢?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查阅资料,制作出陈炯明的大事年表,并谈谈你如何评价陈炯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我们将学生分为4 大组,利用假期查阅资料,参观陈炯明史料馆等活动,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用史实去论证。在选取史料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明出处。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在史料选取时,学习到要选取有说服力的比较可靠的信史,也明白了史料互证的道理。通过分享交流,学生理解了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要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从而做出客观的评判。通过这个校本课程的活动设计,学生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认识有了提升。

(二)感悟乡情,深化家国情怀

惠州西湖是惠州最有名的风景名胜。北宋绍圣元年九月(1094 年),苏轼因朝廷内部党争而贬谪惠州,并在此度过了近三年。其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的名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生动描摹了暮色晚霞中塔影摇曳、余晖逐波的动人场景。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广告词。苏轼的诗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名气仅次于杭州西湖。所以我们在惠州名人这一课中要学生查阅资料,介绍苏轼的一生,以及苏轼在惠州的所作所为。通过分享学习,学生认识到:苏轼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他资助兴建的“两桥一堤”,历经多年仍为惠州民众提供着便利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惠州的很多景点都和苏轼有关,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过几天你的朋友将从外地来,请你选取一个与苏轼相关的景点,写一个旅游宣传词,届时向你的朋友介绍。谈谈你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利用苏轼名人资源,提升惠州的城市知名度。

飞鹅岭公园是我校附近新设的公交车站牌,学生耳熟能详。但到底为什么要纪念?我们要怎么样纪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飞鹅岭公园。飞鹅岭公园即东征纪念公园,紧邻惠州西湖。飞鹅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兵家重地。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曾亲临飞鹅岭指挥战斗,现保存有东征军攻打惠州时留下的战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群像、纪念馆等。是国民革命军东征在惠州的重要遗迹,见证了东征战士英勇杀敌的豪情和热血。公园内的登山步级、爬山廊、眺望台、园林小品等,颇具岭南建筑特色。飞鹅岭公园,融风景名胜和历史事迹于一体,具有纪念教育意义。在了解了该景点的历史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惠州市市政府计划对飞鹅岭公园进行改造升级,拟将设计一个纪念碑,你认为碑文应该怎么写?请写下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家国情怀——重在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进而培养学生对家庭、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并充分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乡土历史资源的育人功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在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中通过这样具体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家乡城市的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提升作为公民应该有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以乡土历史资源为情景,以活动为载体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学生对本地的认同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惠州西湖乡土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乡土中国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惠州篇)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