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2021-01-02 21:33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者陶行知微笑

沈 洁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江苏吴江 215200)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年龄阶段都在追求的最佳精神感受。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孩子的“幸福教育”无疑是时代进步的召唤、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谈到幸福,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爱”,因为无论是“施爱”还是“被爱”,都会给人以甜蜜的幸福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学子,他一生以“爱的教育”传递给人以幸福人生,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一生的幸福。而今天我们呼唤的“幸福教育”更加需要伟大的师爱,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要重温陶行知先生有关师爱的论述,用心感受他那对孩子的一颗晶莹的爱心,努力用自己的爱去开启孩子幸福教育的殿堂。

一、用亲切的微笑让孩子感受被爱的幸福

微笑能够传递一种爱的幸福。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需要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要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师生双方都处在轻松的环境中,心与心方能敞开,沟通才能进行,而微笑正是这种愉悦情境的外在表现。因此,幸福的微笑对儿童的成长和心灵滋润都是最好的雨露,而且会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孩子总能从老师的表情里读到老师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对外界的感受力强于理解能力。如果老师经常微笑,而且时不时给孩子传递幸福的信息,那么无论你在说什么,哪怕是在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轻松快乐,甚至同样会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微笑对于“学困生”和犯错的孩子来说,比“优秀生”更为渴望和迫切。陶行知先生曾经就有过“四颗糖”的故事,对于四个犯错的孩子不仅微笑着给了他们糖,同时也点出了他们身上存在着不易察觉的优点,让四个孩子一生都沐浴着被爱的微笑。同时,我们教育者也要勇于面对一切压力,在紧张的工作中用心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幸福,每天微笑着走进学校、微笑着和每个孩子打招呼、微笑着传道授业解惑、微笑着和孩子们谈心、微笑着说声再见,每天都以微笑开始,以微笑结束,这样我们带给孩子的不仅是一天的温暖,更是一生的幸福。

二、用和谐的课堂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

和谐的课堂是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常提的话题,它是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共享合作的课堂,没有浅薄,没有狭隘。这也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彻底放下“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要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尝试走进孩子的心灵,要和孩子交朋友,甚至心甘情愿地拜孩子为师,在与孩子平等的互动中,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云:“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和谐课堂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大家互相交融,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互相共享。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同感受,呵护孩子灵感突现时的智慧火花,给孩子们营造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宽松空间,让他们自主发表各自的独到见解。学生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认真地聆听老师对社会百态、人生价值的看法与见解。只有轻松、互动的课堂,才能够让师生彼此更加和谐,孩子的学习才会更加幸福和愉悦,同时老师也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幸福。

三、用自主的管理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美好

孩子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体验而不是理解,体验不仅有感官的参与,更有情感的投入,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陶行知先生曾呼吁孩子要“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呼吁学生要“自主管理”的目的所在。

真正爱孩子的教育者,就应该深刻了解孩子自主管理的意义、规律及方法,引导孩子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因此学校要注重引导孩子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结果的评定,有效提升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也要由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转变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同时要保证班级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评估者和教育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为“我要怎样”,从而指导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真正体验到自己主导学习生活的乐趣。

四、用多元的评价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评价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但是过于单一的教学评价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多元化评价”是整合、协调各评价主体,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进行全面化、全程化的评价,有利于调动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促使孩子树立自信心。这不仅符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也符合智能多元化理论。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应给予重视并付诸教学实践。

真正有爱心的教师,会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智能、积极调动有利因素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评选助人小明星、学习小能手、卫生小天使、进步之星、劳动模范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孩子的心理需要,有效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激发他们向上的心理品质。教师日常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建立自信;注重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评价,让孩子互相接纳,互相欣赏,发挥合作、互补的作用。课外时间,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实践过程,通过家长的评价促进孩子各项能力的提高。

五、用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实践理论之一就是“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个共同体,教育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把教育有机地融入生活,教育才会发挥最大效用。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敏感地察觉到生活中蕴藏的各种教育资源,比如路牌识字、爬楼数台阶、开冰箱起雾等,生活中有语文、有数学、有科学。让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打通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就会让孩子在享受成长快乐中学习知识。

因此,我们首先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亲近生活的良好氛围,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调自然因素,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一池一鱼,都让它回归到自然的状态,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时时都能嗅到自然的芬芳,看到自然的色彩,触摸到自然的脉搏,感受到自然的心灵。其次,要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最后,要注重学习方式生活化。课前鼓励孩子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收集各种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使其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课上开放教学时空,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把课堂延伸为孩子交换学习体会的场所;课后鼓励孩子针对学习内容,自主提出一个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自主开展研究。

总之,将孩子的“幸福”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审视现实社会、教育现状、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所做出的理智而又理想的选择。从孩子幸福教育层面来讲,我们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理解宽容、平等相待等“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猜你喜欢
教育者陶行知微笑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陶行知教育名录
若想念,微笑吧
种微笑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微笑不如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