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2021-01-03 04:22田力雄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格化高校学生危机

田力雄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革新,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将以往粗犷式管理方式转向更加精确、高效的精准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最初运用于基层社区管理。其具体管理方式是将基层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网格单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协调处理各个网格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最终达到资源共享与高效管理的管理目标[1]65-71。基于网格化管理在社会学领域的实践,高校基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改革,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引入网格化管理理念。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指在高校管理人员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出现财产损失、心理损伤,甚至生命安全等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具有危机事件的普遍特征:偶然性、紧迫性,同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存在其特殊性,比如责任认定较难、社会关注度高等,一旦发生会对高校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网格化管理中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复杂的学生危机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安全的管理效率。网络化管理在保障大学生财产、生命安全的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创造。

一、网格化管理运用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是高校安全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管理运用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具有高校安全管理实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首先,从技术层面看,高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具有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条件。其次,从理论角度而言,一方面网格化管理理论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熟;另一方面,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实践指导。最后,从政策角度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网格化管理”的改革举措,为网格化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提供了政策支撑。

(一)高校信息化管理为网格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也搭上发展快车,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5G技术在微信、QQ、微博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以及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的使用与完善都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成熟。高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工作中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平台保障。一方面,先进信息化技术比如VR技术、预警分析技术、面部识别技术等的发展与运用,不仅为网格化管理背景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保护了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数据分析工具比如SPSS22.0、EViews、Minitab17.1等,为网络化管理提供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校园内部网络载体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进行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平台保障。另外,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居民”,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有利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减少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产生的频率与概率,提升高校校园安全水平。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2003年,网格化管理的理念被提出,经过十几年的社区基层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治理模式,是社会管理理论重要的拓展与创新。网络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与实践经验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另外,高校与基层社区的管理环境也是高度相似的。高校大学生、教师、管理者等群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高校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上,同样存在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生态系统与社区基层管理生态系统高度相似。因此,网格化管理可以应用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一方面,社区基层管理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高校建立网络化综合信息平台提供经验,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提供及时交流、表达诉求的管理架构;另一方面,社区基层管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共享、分析和应用,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参考。

(三)国家的政策支持为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对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的政策支持,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对网格化管理发展与应用的支持。首先,高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提升办学效率的趋势。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建设数字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一政策对高校实施现代化管理、系统全面地改革教学管理提供了发展方向。而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融合的产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相适应,与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一致。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而言,还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言,高校管理信息化都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网格化管理理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治理理论,国家对于网格化管理的政策支持体现了其应用价值。国家政策中关于“网格化管理”的表述,2013年首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出现,具体表述是:“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这一表述首次从国家角度明确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社区服务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价值,肯定网格化管理的工具化性质,自此,教育领域及其他社会领域开始运用网格化进行管理。

二、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现实困境

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共享便利的同时,也对各种各样危机事件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曝光平台,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在网络平台的曝光度也随之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了危机事件应对与处理效率,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价值和声誉。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危机处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始引进网格化管理模式来进行学生危机管理,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体系、管理平台、管理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校危机事件网格化处理机制的完善。

(一)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对管理主体的认识有误,对学生危机事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措施,被动管理理念占主导,管理职责主体定位模糊等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对于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的主体认知有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然而目前高校过分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主体位置,容易造成对学生各项安全事件不了解,安全工作的发布与通报是出于管理功能的发挥,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大学生的建议和心理感受,危机事件管理机制无法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其次,高校对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措施。一是高校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二是高校对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预防举措。一般学生危机事件经网络曝光,对高校产生不良影响之后,高校才会着手处理学生危机事件,应对举措延迟,无法落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2]43-46。再次,目前高校在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上理念落后,虽然有的高校重视学生危机事件的网格化管理,但无法运用网络工具对可能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进行预判和分析,只能在发生学生危机事件后被动处理,导致管理效率较低。最后,多数高校管理职责主体定位模糊。一方面,高校将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职责全部推给高校安全部门,但安保工作人员与大学生的接触较少,无法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高校忽视辅导员、教师等教育教学主体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职责的重要价值。

(二)危机事件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是网格化管理受阻的重要原因。首先,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职能部门缺失。国内多数高校虽然设置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但却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职能部门,学生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包括突发危机事件;保卫处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校园安全问题,也不包括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如果发生学生危机事件,高校会在事发学院成立临时职能工作组,负责事件处理,临时职能工作组在处理完事件后自动解散。其次,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应对机制缺失,主要包括预防机制缺失、应对机制延迟、总结机制缺失。预防机制的缺失指高校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没有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应对机制的延迟导致学生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高校形象,甚至影响高校发展;总结机制缺失具体表现为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没有及时做相关反思总结,不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制度。最后,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缺乏协同合作机制。目前高校各个学生管理部门数据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无法共享学生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和数据,这种系统联动机制的缺失严重降低了网格化管理的效率。

(三)危机事件管理平台更新慢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网格化管理是以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管理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比如学生危机事件数据的总结、分析与预测等都需要运用网络工具,以提升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与效率。然而,目前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出现问题,难以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办学资金短缺,高校需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师引进、校园扩建等方面,加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具有偶然性,高校并不重视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所以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管理平台质量较低。其次,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更新与维护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速度缓慢,网格化管理各个单位模块的标准不相同,很容易导致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系统不兼容,从而导致数据共享度不高、利用率低[3]150-152。网格化管理对从各个不同的单位模块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挖掘有用的数据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更新速度慢直接影响数据分析速率,网格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实际上“名存实亡”。

(四)大学生危机教育缺失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长期忽视,多数高校大学生危机教育处于缺失状态,主要表现在危机意识教育缺失、理论教育缺失和应对教育缺失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缺失。个性化教育视域下,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对于学生危机意识教育一直处于忽视状态,导致高校师生面对危机事件时处于盲从指责、同情、评论的状态,无法科学理智地分析学生危机事件,影响大学生自身危机意识的培养,影响大学生自我安全管理意识的养成。其次,高校关于大学生危机事件相关的理论教育缺失。一方面,理论教育的缺失导致高校师生无法正确认知危机事件的内涵、特征以及不良影响[4]58-59;另一方面,理论教育的缺失导致师生面对危机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做到科学分析、合理应对。最后,高校师生危机事件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危机意识的培养与危机理论教育是高校师生危机应对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应对危机教育的缺失影响学校制定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从而制约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效率;大学生应对危机教育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建构路径

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在信息化社会极易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建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与手段,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中的引入,对于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危机事件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校应从理念、体制、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建构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

(一)理念先行,树立科学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理念

教书育人始终是高校的核心社会职能。科学处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保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心理安全是高校教书育人职能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树立科学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理念,首先,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厘清危机事件管理主体。高校在建构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时,应以大学生发展为核心,强化建构机制的服务意识,在机制建构涉及的所有环节贯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5];高校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利益与权益,时刻将大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学生危机事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树立“事先预防”的管理理念。基于网格化管理,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分析危机产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应通过分析正在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带来的后果与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不良后果,保护高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树立“主动管理”理念。网格化管理可以保证管理者全面了解学生危机事件的相关数据信息,在信息公开、透明、全面的基础之上,管理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危机,避免在校内甚至整个社会造成危机恐慌。

(二)体制护航,健全系统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高校应建立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职能部门。一是高校应建立以校领导为核心、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及大学生代表参与的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部门,清晰划分网络模块,明确各个主体的管理职责;二是高校应加强与外部力量比如公安部门的协同联系,形成校内外联动机制。其次,高校应明确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职责。明确学生危机事件信息管理、心理安全、财产安全、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法律咨询、应急处理等不同职责的责任主体,建立“责任到人、分级管理、信息共享”的管理格局,帮助高校更快速、高效地处理学生危机事件。最后,高校应完善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总结机制。一是建立学生危机事件预防机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收集大学生基本信息,分析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危机事件类型,提前制定应对方案,防患于未然[6]250-254。二是加强学生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当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应对机制应该以网格化管理责任主体为核心,协调收集危机事件信息,厘清危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范围等,判断危机事件发展趋势,分层解决问题,应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将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三是事件总结机制,高校应不断加强危机事件的总结,不断向大学生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反思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不足,以促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发展。

(三)技术引航,建设高效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平台

网格化管理是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载体的,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网格化管理,要加强对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首先,高校应构建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网格化管理基本模块,最大程度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模块单元建设的资源投入,一方面,加强优质人力资源投入,高校应积极引入网格化管理相关专家学者,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网格化管理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7]77-80;另一方面,加强资金投入,针对网格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信息化设备是提供数据收集、分析的硬件基础,高校应投入足够资金,用于购买高质量的信息化设备。其次,高校应加强对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格化管理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高校应深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通过高水平教育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建设具有“高兼容性、高分析性、高运行率、高安全性”的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平台,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发挥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四)教育助航,加强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教育培训

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主体,从主体角度进行教育培训是高校降低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机率的应然之道。首先,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地评估危机产生的环境,提高危机意识。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推送网络信息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危机,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危机可能发生的方式,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其次,加强危机预防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危机基本内涵、类型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危机预防教育。比如,对于地震、火灾等会影响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事件,高校应统筹规划,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帮助大学生掌握不同方式的救助方式,提前防范,未雨绸缪;对于抑郁、自杀等因心理健康原因导致的生命安全危机事件,高校应结合网格化管理数据分析,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心理疏导,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最后,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可制定大学生危机事件实战演练方案,将危机应对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增强其危机承受能力,引导学生以理性的心态应对危机[8]。

四、结语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立足“教书育人”根本要求,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机制建构,从管理理念、平台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着力,努力形成“顶层设计、职责明确、协同管理、高效快捷”的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网格化管理局面,为大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网格化高校学生危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城镇燃气管道网格化动态后果评估方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