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创建新型大学
——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学实践的内在逻辑

2021-01-03 07:00周光礼公钦正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史学中国共产党大学

周光礼 公钦正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篇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二是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1950-1977年),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1年),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2021年)。一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只有记得来时路,方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朝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历程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的必然性,回溯建党之初党办教育的具体实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贯穿百年的基本规律。本文从新史学的视角出发,深度描述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到建国初期创办湖南自修大学、陕北公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历程,在结构完整的事实描述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及其内在逻辑,从而“以史为鉴”,为当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启示与思考。

一、新史学的研究范式

如何卓有成效地研究历史,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西方史学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移的新旧交替过程,早在1900年,新史学的先驱亨利·贝尔(Henri Berr)便在其创办的《历史综合杂志》中批判了传统史学狭隘的研究视野和封闭的研究范式,并勾勒出新史学的主要特征,即认为史学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结而不仅是政治史,应当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美国新史学的倡导者鲁滨逊(J·H·Robinson)也认为:“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大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1)詹姆斯·哈威·鲁滨孙. 新史学.齐思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他还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历史最主要的功用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2)同上,15.,这进一步丰富了新史学的内涵。1929年,法国学者费弗尔(Lucien Febvre)和布洛克(Marc Bloch)创办《经济社会史年鉴》,标志着西方新史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年鉴学派诞生,此后,新史学逐渐打破传统史学在法国的统治地位,成为最主流的史学研究范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整个西方史学都出现了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明显转折,新史学开始引领史学研究的主流。1978年,第三代年鉴派代表人物勒高夫(J.Le Goff)正式提出“新史学”(New history)的概念,用以概括已占主导地位的史学新潮,当前“新史学”的概念延续了这种“概括性”,即在更广泛意义上将其作为一个集合名词使用,其中包括了居于核心地位的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计量历史学派等其他存在差异甚至分歧的学术流派。

新史学的诞生旨在克服传统史学的局限性。新史学倡导者弗朗索瓦·西米昂(Francois Simiand)在1903年时系统总结了传统史学的三大“偶像”,即把政治事件研究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偶像”,强调研究精英人物活动的“个人偶像”以及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编年纪事偶像”。(3)François Simiand, “Historical Method and Social Science,” Review(Fernand Braudel Center)9, no.2(1985):163-213.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继承了西米昂的思想,并提出“总体史”和“问题史”的方法论以打破传统史学的三大“偶像”。一方面,为了摒弃传统史学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研究,新史学提出“总体史”的概念,主张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察,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扩大研究领域、更新研究题材,正如布洛克所言,“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4)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 张和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9.据此,新史学反对传统史学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隔绝开来的做法,认为封闭性研究将会窒息历史学的生命力,主张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广泛融合以开展跨学科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解释。另一方面,新史学在抨击传统史学所倡导的叙事史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史”的概念,强调从历史中抓取问题,运用史料来恰当回答问题,并最终按照一种自洽的逻辑关系将其进行重新编排与建构。问题史特别强调,历史研究不是“让文献资料‘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则袖手旁观”(5)雅克·勒高夫.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32.,而是由史学家立足现实向过去发问,“从现实出发来探讨历史问题,以便理解一个‘动荡不宁的世界’”(6)同上,13.,因此,“给出一个问题,准确地说来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7)同上.。

新史学,特别是“年鉴派-新史学”的观点和主张为本研究的描述、理解、阐释及预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总体史与问题史同属年鉴学派,均继承了新史学的核心观点,即反对纯粹的史料铺陈和片面的史学叙述,强调开展跨学科、结构化、综合性的系统研究;看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采取主动理解历史、积极构建理论的研究导向,使历史的恒常规律照进现实。总体史与问题史之间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体史坚持多元史料观及跨学科研究观,通过对研究对象展开丰满完整的、以理解为目的的系统刻画,将空间感和情境感重新赋予研究对象,避免历史研究仅仅浮在对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空洞、乏味而又片面的宏大叙事中,克服了传统史学“就历史论历史”的单学科研究弊端。问题史研究则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互动和融通(8)韩璐.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1):77-80.,完成对历史的创造性理解与认识,挖掘出历史演进中恒定不变的固有逻辑,最终解决现实面临的各种问题,正如布鲁贝克在《教育问题史》的前言中所言,“本书不以时间的顺序和时代的先后来编排,而以当代的教育问题为线索……这样编排的优点是,每一章都以当前现实教育问题的始末为线索,对其进行从过去到现在的论述,所以读者可以来回穿梭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加深对教育史的理解。”(9)约翰·S·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单中惠,王强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这便是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生动写照。

二、湖南自修大学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以后,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呼唤新型高等教育的出现,为了完成早期党组织的各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办大学的首次尝试。

1.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历程与办学实践

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也是毛泽东高等教育思想的最早实践,被誉为“革命策源地”。早在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认为长进很大,遂萌发了创办自修学校的想法。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和上海着手实施了“新村计划”和“工读互助团”计划,但在实验过程中,团体生活的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1920年6月,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说到:“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另立自修学社,从事半工半读”,(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8.实验失败后的毛泽东遂从成立“工读互助团”的设想中回归到创办“自修大学”上来。1921年夏,从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回到长沙的毛泽东,与何叔衡一起找到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董事长仇鳌商量办学之事,鉴于此时船山学社的学术活动已经停止,仇鳌表态:“可腾出学社里的房屋供你们使用,我将尽力从省政府争取些款项,给你们做办学经费。”就这样,湖南自修大学在船山学社的地址上,利用省政府的拨款开始招生办学,并专门开设补习学校以解决部分入学者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从1921年8月创办到1923年11月被反动军阀赵恒惕强行关闭,自修大学共培养了200多名党的干部,直到1950年,毛泽东还曾对仇鳌说:“你给我们筹集到每年4000多块大洋,这笔钱当时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帮了大忙!”(11)丁文祥. 仇鳌与船山学社.长沙晚报,2000-11-20(15).

湖南自修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使学生不但“养成健全的人格,湔涤不良的习惯”,还要“为革新社会作准备”(12)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九二一年八月).党的文献,2011,(1):3-4.,基于此宗旨,自修大学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现实问题为核心,学习和研究的绝大多数书刊文章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进步刊物。自修大学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修研究,强调“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并“于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之外,又有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为此,湖南自修大学将船山学社的藏书楼改造成图书馆,专做“研究参考之用”(13)同上.。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自修大学还于1923年4月创办了既是校刊,也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刊物的《新时代》,如发刊词所言:“本刊和普通校刊不同,普通校刊兼收并列,本刊却是有一定主张有一定宗旨的”,即“努力研究致用的学术,实行社会改造的准备。”(14)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史料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97.《新时代》一经创立,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分析革命局势、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动领导广大群众的思想阵地。湖南自修大学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始终,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领导下,自修大学的学员成功组织工人罢工、组建成立进步组织、掀起学生爱国运动,是湖南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中坚力量。尽管开办时间很短,但湖南自修大学造就了包括毛泽东、何叔衡、李维汉等在内的一大批革命骨干,正如何叔衡所言:“所有同学和教职员,正好比是酒药子,今后虽改编了,希望这些酒药子到各处发酵”(15)中共湖南党史委.湖南人民革命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5.,他们毕业后奔赴革命前线,在全国革命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2.湖南自修大学对书院传统的继承

湖南自修大学是书院精神传承和创新的一次伟大实践。(16)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9.中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形成和兴盛于宋,在明清两朝均大致经历了沉寂、勃兴和禁毁的曲折过程,书院传统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沉淀和凝练。总体来看,湖南自修大学对书院传统的继承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书院传统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积淀时代精神。宋代书院以师生平等、学术自由为宗旨,明代书院以兼容宽量、心系天下为典范,清代书院又添道艺并重、中西兼学的新内涵。纵观书院发展史,时代性的确是书院精神中一个显著特点,及至湖南自修大学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为传统教育注入新的灵魂,书院精神也再一次得到革新。二是延续了书院自修与研究的学习传统。书院本是私人藏书研读之所,“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17)王会金.书院制人才培养:逻辑架构与系统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6):105-112.,所以聚集图书、自修研读乃是书院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毛泽东非常欣赏书院“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的教育形式,所以自修大学延续了书院自修与研究的传统,“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每科研究的时间和范围,都听学生依自己的志愿和程度去定”(18)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九二一年八月).党的文献,2011,(1):3-4.。三是继承了书院“关心天下事”的议政传统。随着官学化程度不断加深,明清时期的书院“既为讲学的地方,但有时亦为议政的机关”(19)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400.。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不仅是为了学生修学,更是要造就人才以革新社会,通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习、研究与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孙海林.毛泽东早期干部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始末、经验及意义.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2):5-9.

实际上,毛泽东十分认同古代书院的办学传统,认为“从‘研究的形式’一点说,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他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高度概括了古代书院在办学形式上的三点长处,并直言自修大学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21)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九二一年八月).党的文献,2011,(1):3-4.但同时,湖南自修大学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创办新型高等教育之初,对古代书院传统这一“遗传基因”的扬弃:自修大学坚持平民主义原则,“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因流于社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研究学问的主脑”,“不要灌注食物式的教员”;坚持工读结合的教育理想,“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22)李锐.三十岁以前的毛泽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493.,这些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正是毛泽东以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观为基础的整体主义知识观的具体表现,即认为知识来自于社会和生产实践,同时又受到实践的验证。(23)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5.这种知识观发源于书院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首次成为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武器”,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陕北公学与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涨落。第一次涨落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与1927年国民党清党运动。第二次涨落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第二次涨落中,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的十三个春秋里,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及党中央指导抗战的战略总后方,社会环境更加稳定和谐,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具备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此外,党中央和红军队伍到达陕北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各战线都严重缺乏革命干部,但自从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来,全国各地的爱国进步青年如潮水般涌向“革命圣地”延安,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的责任, 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 并善于使用他们。”(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为了尽快满足党对干部的迫切需求,在延安及各解放区大力兴办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1.陕北公学的创办历程与办学实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提出要实施“抗日的教育政策”(25)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1.,并决定创办一所能够适应形势发展、接纳进步青年、培养干部人才的新学校,即陕北公学(简称“陕公”)。在党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陕北公学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工作,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陕北公学被党中央寄予厚望,毛泽东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曾到陕公作过十几次报告,为陕公的数次题词也凝结了他的真挚关怀与殷切期望。1938年7月,鉴于日寇战火迫近、国民党闹反共摩擦、延安粮食供应紧张等局势变化,党中央毅然决定到局势稳定、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关中分区栒邑县看花宫村办陕北公学分校,当年年底,陕公总校师生也前往看花宫与分校合并。(26)刘葆观.血与火的洗礼: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1939年7月,随着抗战形势发生变化,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改编为华北联合大学的社会科学部,开赴华北敌后抗日前线去办学,关中陕北公学分校结束。(27)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1940年9月,党中央在延安复办陕北公学以继续为边区培养革命干部,一般称为“后期陕公”。

陕北公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正如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所言,“必须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由此可见,从局势变化和抗战需求出发、因地因时办教育是陕北公学的鲜明底色。陕北公学的办学实践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陕北公学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抗战条件下,克服万难、筹办开学并不断扩大规模,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持;作为一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陕公办学的根本保障也在于党的全面领导。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陕北公学以“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教与学一致”作为教育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只要理论、不要实践的教条主义。第三,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陕公将劳动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青年学员们不仅在劳动中创造生存所需的物质财富,而且亲身感受工农群众的真实疾苦,既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觉悟、培养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第四,坚持政治与军事相结合。陕公按照“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安排教学计划(28)同上,27.,将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干部教育,同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武装”陕公的学员们。第五,坚持学生与教师平等。陕公的教师主要针对重难点问题作启发式报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师生之间可以充分自由地探讨革命真理,从而形成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互相信任的优良革命传统。陕北公学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培养出9000多名抗日救国先锋(29)游海华,饶泰勇.造就抗日救国先锋:陕北公学的干部教育.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2):18-29.,除了东北、新疆、西藏外,几乎每个省份都有陕公的毕业生(30)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326.,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

陕北公学的创办历程和实践特征,是高等教育“延安模式”逐步成型的生动写照。所谓高等教育“延安模式”,是指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中国共产党以苏区高等教育办学经验为基础,领导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地区人民创办和发展的、形成了稳定特征和鲜明特色且有别于旧教育和西方教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苏区高等教育办学经验有两个重要源头,一个是湖南自修大学的实践,另一个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上海大学。1922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创办了培养革命干部的上海大学,后逐渐成长为一所“赤色大学”,(31)吴越.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9.上海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学风,不仅面向心系国家安危的进步青年招生,而且为广大工农群众开设了识字班、工人补习学校、英语夜校和平民学校,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与革命能力。(32)同上,36.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带给深受压迫的工农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实施阶级教育的最初尝试,也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早实践,为高等教育“延安模式”注入了“红色基因”。经历了第一次中国革命的涨落,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党校、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为主干、专科类学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延安模式”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延安模式”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党中央到达延安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提出要“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自此,中国共产党立足革命形势,摒弃“自由而无用”的旧教育、实施“抗日救国”的新教育,在战火中开启了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伟大实践。二是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转变。1941年5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以教育系统为主要阵地,对边区举办的非正规、半正规大学,从教育目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有序的整顿改革,极大推动了各类短训班性质的学校向正规化办学方向转变发展。三是从干部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转变。1948年党中央离开延安时,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教育逐渐突破干部教育的范畴,向国民教育的性质转变,教育任务从培养革命干部转变为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教育内容从政治、军事二分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文化教育并重;大学开始围绕学科设置承担教学、科研双重功能的院系。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在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中诞生、在从“非正规”到“正规化”的转变中发展、在从“干部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转变中成熟。

高等教育“延安模式”是扎根中国大地创建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延安模式”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形成“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始终围绕社会需求办学,于抗战时期培养革命干部和抗日先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培养大批建国人才;贯彻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各院系既是教学、科研单位, 又是实际工作部门,充分发挥科研、生产的育人性;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以提高学员们的政治军事理论水平,开设各类专业课程以造就成千上万的专门人才;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实际服务,不搞教条主义,不脱离实际”(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4.,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书本上各项原则的死记与背诵”(3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8.;在管理体制上最早探索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聘请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校长、院长和校务委员会委员,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者治校、民主管理”的治理框架(36)郝瑜等.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及其当代价值.高等教育研究,2017,(11):79-85.。高等教育“延安模式”上承苏区新民主主义教育,下启共和国社会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于特殊时局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形成、发展并最终固定下来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始禀赋,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人民大学与“苏联模式”

新中国建立急需大批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学用脱节的“博雅教育”影响,按照当时的招生规模,“一五”期间全国工科类院校仅能向国家输送4-5万名毕业生,不足工业建设所需人才总数的25%。(37)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11):55-57.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已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快速实现工业化,并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的新知识体系和新高等教育模式,为缺乏建国经验及高等教育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38)周光礼.“以俄为师”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煤炭高等教育,2003,(3):34-36.,因此,“以俄为师”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成为新中国的迫切需要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

1.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办历程与早期办学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化大学。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在率团秘密访问苏联期间(39)李祥.重温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历程.党的文献,2019,(2):66-72.,开始酝酿筹划人民大学的创办工作,在写给斯大林的报告和信中,刘少奇两次提出希望苏联派专家去中国工作、中国师生来苏联学习(40)刘少奇.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16.,并希望由苏联在莫斯科援建一所中国大学(41)同上,26.。刘少奇的提议得到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积极回应,后鉴于中共代表团与苏联就贷款问题和派遣专家问题谈的十分顺利,这所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校最终没有建在莫斯科,而是选址北京。刘少奇回国后,立即着手推动人民大学的筹备工作。1949年11月12日,刘少奇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了人民大学的筹备情况,提出以华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成立人民大学的建校方案,建议“政治局即日审查这个计划,并予以批准,然后提交政务院通过施行。”(42)同上,154-155.12月16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要求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4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刘少奇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人民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即“新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型的大学”,要求其他学校要“按照人民大学的样子和经验来办”;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教育制度,明确指出人民大学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起的作用;特别强调了人民大学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老解放区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发扬。(44)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76-277.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聘请了98名苏联专家,是全国聘请苏联专家人数最多的高校。(45)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78.可以说,人民大学早期办学模式完全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46)吴惠凡,刘向兵.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6):143-151.中国人民大学取消了学院一级建制,形成“学校-系-教研室”的组织架构(47)刘颖.建国初期中共新建高校的特点及其影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心的考察.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1):40-44.,所开设的系科均为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原有专业被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加具体的专业,体现的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追求极致标准化的专业教育思想。同时,作为大学的基础单位,教研室兼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功能,就教学来说,教研室采取“边学边教”的方式快速培养师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即先由苏联专家给青年教师授课并指导备课,再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苏联专家自己编写的教材、学术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均为教学内容,他们的讲义、报告和演讲内容也被整理印刷出来作为教材使用。就科研来说,苏联专家向人民大学的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步骤,指导创办了《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以帮助他们奠定文献阅读、期刊写作的基础(48)吴惠凡,刘向兵.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6):143-151.;此外,苏联专家还要求教研室年初制定科研计划、年末总结交流成果,强化了科学研究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模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1954年4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要求全国各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49)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大学纪事:1937~200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8.;1954年8月,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被确定为“全国性重点学校”,旨在“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前进”。尽管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人民大学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严重破坏,但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中国人民大学对“苏联模式”的移植

中国人民大学的早期办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将高等教育“苏联模式”“移植”到新中国的一次大胆尝试。高等教育“苏联模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对德国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的学习;19世纪中期之后,为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沙皇政府转而模仿法国“专门学院”及“综合理工学院”等机构,大力发展各种实用科学技术学院(50)黄福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考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57-64.,并仿照拿破仑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共产党对沙皇时代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一是将高等教育完全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二是开展专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大规模设立单科性学院,削减进行纯粹研究的大学数量;四是在学院里设系科,在系科之下成立负责教学研究的教研室;五是将专业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细分,形成十分具体的专业群;六是强调面向工农阶级和劳动人民开门办学,取消考试招生制度并设置预科班。(51)同上.经过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高等教育“苏联模式”在二战爆发之前最终成型。(52)大冢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黄福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将民国时期的综合性大学拆分成若干所单科性行业院校,同时照搬了苏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学校内部实施专业教育,设置教研室以实施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开设与工作要求直接对应的具体专业以培养社会建设急需人才。可以说,建国初期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几乎是对“苏联模式不加调试的全盘照搬和彻底移植。

“以俄为师”的确有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一,通过开展院系调整,收回了高等教育主权,建立起区域分布合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第二,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将旧社会以英美为模板建立的、与国民经济脱节的“博雅教育”改造成学用一致、服务国家需求的“专业教育”,结束了过去大学长期游离于国民经济发展之外的局面;第三,通过实施教学改革,调整和抛弃旧中国大学存在的自由散漫、缺乏统筹的教学结构,建立起具有严格计划性、统一而严谨的教学制度,有力保障了大学的教学质量。但与此同时,对“苏联模式”不加批判地“移植”诱发了“水土不服”:院系调整将已有高等教育系统彻底推倒,根植其中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也大都被抛弃;专业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得到极大强化,大学所具备的超功利的人文精神和育人价值遭到严重削弱;越分越细的专业设置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僵化为低效率的重复办学,培养出的毕业生视野狭窄、出路单一、适应能力不足;从学校布局到课程教学都过分强调集中统一,对标准化的追求走到了不容置疑的极端局面。

五、分析与讨论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将“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旧教育有用经验”和“苏联经验”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经验来源(53)《中国教育年鉴》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84.,通过对三所学校的院校变革史进行基于新史学观点的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学主要有三大文化根源:一是书院传统。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某一运动性力量将会受到过去继承过来的既定因素的调节(54)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2.,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也会时刻彰显着其过去的历史特征。从内在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以太学、书院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进行了继承与改造。湖南自修大学取古代书院形式之长,办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进步学校,是继承书院传统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是延安模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延安模式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文化来源。从大革命时期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创造出一个前后一脉相承的高等教育体系,即设置三所培养党政军干部的大学和一批造就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55)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了培养党的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大学、培养行政干部的苏维埃大学、培养军事干部的红军大学和一批培养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高等教育基础之上,创办了培养党的干部的中央党校、培养行政干部的陕北公学、培养军事干部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一批培养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稳定特征的办学模式,为中国现代大学提供了概念框架和治理模式。三是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的“苏联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础。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在“以俄为师”的口号下,将高等教育苏联模式完整而又直接地放置在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大学中,这次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实践直接形塑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初始特征。

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学实践主要遵循两个逻辑,第一个是遗传逻辑,第二个是环境逻辑。前者强调大学变革受制于自身内部传承,后者关注大学变革受制于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湖南自修大学秉承中国古典的书院传统,这种传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通过大学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二是坚持整体论的知识观,反对学科分化和专业化。这种遗传逻辑也体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上海大学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陕北公学。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办学受制于国际国内环境,将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学与本土文化结合,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创新以适应本土的社会政治环境。湖南自修大学是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校与本土书院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是苏联模式和延安模式的结合。应该说,在全球化时代,遗传逻辑和环境逻辑是一个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本土化和全球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本土化是全球化的根源和基础,“一切全球化的规则,寻其出身,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某一本土文化,本土化的繁荣本身就是为全球化做贡献”(56)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6):8-10.。正如费孝通所言,“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57)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95.。另一方面,现代化是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共同目的和最终归宿,本土化和全球化在区域文明层面的对立,将在世界文明层面以现代化的形式实现统一。因此,“全球化必须本土化、本土化必须现代化”,(58)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6):8-10.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办新型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出的贯穿始终的基本规律和核心要义,遵守了它就将取得成功,违背了它就将招致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外来的马列主义与中国的书院传统及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最终获得成功;建国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习苏联模式时走向全球化的极端,忽视了本土文明的主体性;“文革”时期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否定了全球化的价值,希望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路。改革开放后,中国围绕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对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平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更是对本土化、全球化和现代化关系中丰富内涵的最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大学的早期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至今仍然如同“灯塔”一般照亮未来前行之路,引领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新航程。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依靠外部力量,最终学校被关闭;陕北公学完全由党领导创办,最终结出硕果,历史一再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第二,坚持需求决定论。从先秦时期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到延安时期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再到今天高等教育的“四为方针”,即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大学的合法性始终根植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之中。第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湖南自修大学和陕北公学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扎根中国的独特历史和独特国情,走出了一条苏联模式中国化的道路。

猜你喜欢
史学中国共产党大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