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具身传播实践

2021-01-03 14:38徐天博
青年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媒介转型受众

● 徐天博 昂 振

从媒介形态上看,在5G移动网络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VR/AR等模拟和增强“在场”感的技术日趋成熟,具身传播从抽象的现象学概念走向具体的媒体实践已成为可能。超脱传统传播观中的离身预设及技术工具论的观念,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要求。

具身传播场景下“受传”关系重塑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成为当前人们的生活特征和媒介使用的新语境,受众只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使用媒体的模式已经被打破。[1]对用户(抑或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言,使用某种媒介不全然在于特定的讯息处理,而是获得“在场”的存在体验。[2]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媒介实践走在世界的前列。即便在可穿戴设备尚未普及化的当下社会,微信等高度集中和垄断的社交媒体已成为中国人的“在世存有”[3]。

与传统意义上“受众”概念消解直接关联的是经典大众传播理论中的功能主义倾向的削弱。这并非指拉斯韦尔等学者提出的传播的功能不存在了,而是说以传统功能主义理论出发指导媒体实践的做法已愈发乏力了。“内容”变“产品”、“受众”变“用户”的经营思维是当下主流媒体从业者转变理念的必经之路。主流媒体尤其是地方性主流媒体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处在“永久在线”状态的用户,为什么要与我们这家媒体建立深度连接?进一步说,用户与主流媒体建立连接之后,主流媒体能够给用户怎样的“在场”感?从技术上看,为用户提供某个具体新闻事件的“在场”感已不存在太多硬件障碍,早在2016年,国际化媒体“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就推出了“RT360”VR沉浸式新闻视频服务。但是,对我国主流媒体而言,满足用户持久的、频繁的具身传播需求,更取决于内容生产和呈现是否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形式”。

主流媒体的具身化实践路径

主流媒体以往的新闻生产模式,往往是将新闻事件固定为静态的文本后便万事大吉,这并不符合具身传播的要求——我们总是会以具身经验为起点,依赖着自己的“生活形式”对信息进行认知与理解。由于“生活形式”基于每个个体与场景的独特性,因此主流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若想引起人们的更多共鸣,就应当更加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与经验。这就需要传媒从业者在内容生产的原则上进行创新,一方面为被技术“包围”的用户满足基于实时场景和多样化智能终端的内容需求;另一方面转变角色,吸纳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多元视角,使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更加贴近普罗大众的具身经验。

其一,打造多屏联动与万物互联的场景化推送平台

主流媒体的生产和分发、营销的转型,应当与具身传播时代所需求的新型媒介形态相契合,这样才能保证主流媒体转型后的媒介产品适用于新的传播场景和技术条件。5G技术的成熟宣告着大规模物联网的普及成为可能。这意味着多样化的移动设备会更强地“嵌入”和“包裹”着身体,同时也会强化位置与场景在传播中的重要性。3.0阶段的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不只是关乎生产平台的融媒体实践。通过与各种智能终端的“永久连接”,在依靠物联网与定位系统采集用户场景信息的前提下,尝试打造基于移动化、场景化的信息发布集成平台,实现场景化的精准内容推送,是实践技术具身从而满足用户沉浸式传播体验的重要路径。而在内容生产中,更要注重针对不同平台与智能终端的用户偏好与场景化需求,推出资讯、人物特写、短视频、慢直播等产品,精心包装报道形式与内容,这样才能在多屏联动中达到“1+1>2”的效果。

其二,尝试进行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型

具身传播语境下,我们对于事件的理解、关注点与立场,往往无意识地源自最直接的具身经验。央视频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系列Vlog,就打破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选取了多个职业的内容创作者的视角,呈现武汉抗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既有专业媒体的设备与技术支撑,也能够让拍摄视角更多元化。不同的自媒体人,由于出自民间,从语言风格到议题选择都更接地气。多元创作主体的参与,使得这一系列Vlog涵盖各行各业以及各地的人们所关心的话题,产生一种源自具身经验的亲切感。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不再单纯承担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而是集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等为一身的多面手。实践证明,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是贴近普通大众的具身经验,就越符合具身传播的内在要求。

结 语

对于转型中的主流媒体而言,具身传播带来的绝不限于媒介技术层面的新机遇,更是内容生产逻辑、产品经营理念和媒介话语创新方面的新挑战。主流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守正”的基础上,必须重新审视他们熟悉而又渐感陌生的受众和媒介,将他们的工作逻辑和工作方式与具身传播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从而产生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创新”。从务实的角度讲,各级主流媒体的经济状况、人才储备等客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一味追求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不符合每一家主流媒体的实际状况,也未必能在短期内获得受众市场的积极回应。因而,多屏联动和多元主体参与,从个体的“生活形式”和具身经验出发,把主流媒体由单向度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集内容生产者、活动组织者和信息分发者为一体的多面手,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实践“具身传播”理念的可行路径。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20M681133)、202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批准号:AHSKQ2020D5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媒介转型受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转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