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职快乐语文的教学策略

2021-01-03 18:07徐宏萍束方泱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中等职业心理学

徐宏萍 束方泱

(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江苏 盐城 224041)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中职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所受的学业挫折,常有厌学、自卑、自信心不足、人际沟通不顺畅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较好地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消极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体验成功乐趣。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制能力差,甚至有些学生中考失利后来到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度日子、混文凭。一些家长对孩子冷漠、放纵的态度也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沮丧感,导致学生对待学习更加慵懒懈怠。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思想上不重视,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现状。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的愿望,缺乏进入文本的热情、缺少成功的喜悦,这使得教师、学生都经常处于尴尬和孤立的境地。另外,当前的中职语文教科书中有些选文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有些选文的难度又偏大,这些也导致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降低了学习兴趣。

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职快乐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流派,它利用现阶段相对完整、合理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的潜能和传统美德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关注人的积极方面,挖掘、培养积极因素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原始潜力和整体能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完成课程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按计划完成课程目标。第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整合文本内容,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本内容。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中职生的思想、心理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职快乐语文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进行课前的调查分析

“快乐语文”的达成,离不开课前的调查分析,没有调查分析,教学就不能有的放矢,谈何实现“快乐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故要实现快乐语文,既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实施好教学活动。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要对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具体的调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能达到效果就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推送调查问卷,学生利用手机作答,教师通过后台实时、快捷地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视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

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致力于研究积极情绪的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瑞德列出了积极情绪的10种形式,按照人们所反馈的感受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喜悦(joy)、感激(gratitude)、宁静(serenity)、兴趣(interesting)、希望、自豪(pride)、逗趣(amusement)、激励(inspiration)、敬畏(awe)、爱(love)。

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消极情绪会导致沮丧和缺乏热情,在消极情绪下学习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许多不成功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消极情绪,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例如学习倦怠、叛逆、不自信和不耐烦等。这些消极情绪和心理倾向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参与度降低,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人格特征,给予学生足够的动力,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语文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过去和现在,涉及东方与西方。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大多数范文的选定都包含有趣的事物或简短的故事。因此,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热情唤醒法、游戏唤醒法、情境唤醒法、小说唤醒法、论据唤醒法和表扬唤醒法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前故事、游戏和小组比赛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三)侧重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多方面探讨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心理因素。2000年7月在Christopher、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研究者们通过拜读大量名人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观点都支持的6种美德,包括:1.智慧与知识;2.勇气;3.爱与人性;4.正义;5.节制;6.灵性与超越。后人又通过研究发现与这6种美德相对应的24种积极品质。例如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爱学习、判断、灵活性或独创性、社会智力、观察。

语文学科的许多选文都是关于社会人生的美文,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在教授《冰河英雄》一文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主人公威廉斯舍己救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敢”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在遇到挑战、威胁、挫折、痛苦时不退缩;面对困难时,勇敢面对;遇到重大事件或面对顽固病魔时,能坚忍、镇定地应对,甚至乐观和阳光地面对等。

(四)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一般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弱,他们的学习能力略逊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当前许多教师仍然长期使用相对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授课,易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或者在底下玩得不亦乐乎。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明智地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较好地进入。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直观化、趣味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编辑课本剧,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重写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

再如,学习《致橡树》时,学生会接触到“爱情”这一话题。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校园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又塑造了学生良好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五)注意学习兴趣的调动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保证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尤为重要,通常这节课不宜马上讲课文,可以带领学生初步领略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学艺术:从屈原的《离骚》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戴望舒钟情的丁香般芬芳的姑娘,摘其精华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很困难,难的是如何使每节课都受学生的欢迎。为此,教师需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进行处理,以尽可能多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先节选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观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可通过电视剧中的片段进行辅助分析。

(六)加强学生的快乐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改善个人的积极情感是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活力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加强学生的快乐体验,以改善个人的积极情感。

首先是整合教学资源,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整合不是简单得组合,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重新构建。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爱情”作为主题,整合《致橡树》《静女》等课文,紧紧围绕“什么是爱”“怎样爱”等话题,进行设计,促进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

其次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00后”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好慕课等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这件事,内因始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也能更好地体验到探索未知、攻克疑难、获取新知的快乐。要想实现快乐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吃穿住行都是父母提供,许多父母对孩子又是有求必应。既然和父母一要就有,又何必辛苦学习呢?另外,学生由于缺少体验,对许多知识的现实作用也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对症下药。对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导致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思想动员、现身说法、参观体验、暑期打工等形式让其体验到赚钱的艰辛,明白自己成年之后、父母年老之时都要靠自己,进而认识到现在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对因无法认识到某些知识的现实作用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要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参观体验、实际应用等形式让其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现实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做个观众,有参与才更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深刻性、逻辑性,也要关注学生学的环节,是否设计有学生的参与环节,能否让学生“动起来”。例如,笔者受到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启发,尝试了用“小先生”教的方法进行试卷讲评,效果较好。笔者将班级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12个小组,明确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让学生先就试卷进行自主订正,不懂的题目问组长,组长也无法解决的做好记录,由笔者根据情况统一讲解或个别指导。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试卷讲评更具针对性,疑难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中等职业心理学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