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困而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优化策略

2021-01-03 18:07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文体园林原则

简 芳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若敲在了学生心上,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便是课堂上要敲入人心的第一锤。导入,“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即引导,‘入’即进入学习。”课堂导入则是指教学伊始,教师有目的地设法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而组织的教学活动,为开展下一步教学而备,是必不可少的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奋而实施的重要环节。

人们常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好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便是一堂好课的开始。课堂导入作为课的开端,其理想效果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要想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达到这些效果,教师势必在导入策略上下功夫。导入若能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教学活动的进行便会顺利许多。反之,如果枯燥乏味,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那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定会受到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必须关注课堂导入。正所谓“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要想反省、优化,首先得知道自身的不足在哪些方面,才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课堂导入常见缺憾

导入的成功与否事关接下来新内容的学习效果,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奠基作用,优秀的课堂导入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都会格外注重。纵观一般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现实样态,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不大重视导入环节,或草草带过,或干脆省掉,认为导入没必要搞得那么“花里胡哨”,有那么点儿时间可以多给学生讲点儿新知识了;同时,也有教师比较重视课堂导入,但对导入本身及其优化策略缺少更多的认识,导致在设计导入时,束手无策,难以下手之感。

对课堂导入不太重视的教师,其缺憾在于,对一个良好的导入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没有概念,缺乏恰当的导入意识,每每以“今天我们上第××课的《××》”开始课堂教学,直奔教学内容,无视学生课前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开课前5分钟,学生大脑还没有完全进入最佳状态,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大脑兴奋需要一个启动的过程,并且需要较大的刺激,才能使大脑灵活运转起来。新颖的、有活力的课堂导入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种僵化、形同虚设的导入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学习的不适感。

对重视课堂导入但束手无策的教师而言,其缺憾往往在于课堂导入缺乏创新。在备课《苏州园林》时查看了许多教学设计、教师实录,发现大部分导入都是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这两句话开头,最后要学生答出“园林”,便进入了这节课的教学。难道是这篇文章就没有其他的导入角度了吗?当然不是,叶圣陶先生这篇文章,题名“苏州园林”,但其内容中未涉及某座具体的园林、与园林相关的文人逸事以及充满文化趣味的楹联、碑刻等,他只是做了一个“引子”,待我们探索的还有许多许多。例如,可将《苏州园林》课堂导入设计为:

提问:有一句话说“园林是城市中的山林”,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我们能将这句话中的限定词“城市中”删去吗?园林与山林的区别在哪儿呢?人们为何要在城市中创造园林,既然追求自然那为何不直接居住在山林中?(PPT出示:苏州园林图片以及山野树林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提炼。

明确:园林是人工化了的自然,而山林则是纯粹的自然。若真居住于山林中,大部分人长时间内很难忍受那种孤寂、枯淡的生活;中国古典园林是住宅与游园合二为一的,或赏玩,或闲游,或居住,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它是人类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它满足了人们开门即市井繁华、红尘社会;关上门又能享受山林野趣的双重欲望。

追问:说到园林,那么被认为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的是哪个地方的园林?

明确:苏州园林(板书:苏州园林)

追问:那对苏州园林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顺势进入文本学习)

在此设计中,以“山林”与“园林”对比,先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达到认识的深化。

那么,针对导入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束手无策的教师们又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呢?下面将重点论述课堂导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优化。

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优化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制定导入原则

一堂课若是导入得法,须臾之间便能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如同相声舞台上讲究“热场子”,开头的一段相声若是抓住了观众的心,场子热了,后面的相声才能顺利进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十分必要的,而导入的设计若没有一定的原则,就像海上航行没有指南针,不知如何是好。

许多优秀名师在课堂导入时都会展现出一定的设计原则,即便没有书面形式表明自己用了什么原则,但胸中都有一把尺子,例如,余映潮课堂导入中便常展现简洁原则、语文味原则——“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地导入……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这些原则在他教学《故乡》时得以体现:

师:课文练习一中有这样的话:“‘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替代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生活。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生活,一种是现实目睹的生活。

师:小说实际写了两种感情。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情感,一种是现实感受中的情感。

……

在这段导入中,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本资源,以富有语文味的导入方式自然地带动了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的好奇,去思考同为故乡,那“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目睹的故乡”有什么不同呢?“记忆中的情感”是怎样的?而现实感受又如何?为走入文本深处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当遵循一些可操作的原则。具体应遵循哪些原则可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自身教学特点等条件来制订,但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最基本的,是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当遵循的。既然是语文学科的课堂导入,其设计应当体现一些学科特色,如语文味原则、诗意原则。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郭芬云的《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一书,她提出的目的针对原则、新颖多样原则、情感原则、时代等原则,都会对教师在导入设计原则制订上给予一定的启发。明确导入设计原则是设计好课堂导入的开端。

(二)明晰文学体裁,做到因体裁衣

心中有了导入设计的方向后,除必须考虑的学情、课标外,教师应当注意教材内容。教师若是无法打破“导入单一”的困局,可先从文学体裁这一角度切入。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不能只知粗略的四大文学样式,在关注“这一类”作品的共性时,也要体察到具体的“这一篇”的个性特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体可谓多彩纷呈,只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诗歌”就有四言古体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散曲。不同的体式在传达情感时会有差异。在教学时不用将这些文体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从文化的积累传承上来说,这些知识可随文学习,增长见闻。教师若能做到“量体裁衣”,便可避免导入类型单一的状况。毕竟没有一种导入方法能适用在所有的文体上,再者说教师也不应用同一种方法来导入不同体裁的作品。

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作的作品,其所注入的感情、蕴含的主旨往往也随着文体的不同而表述各异,不同的文体传递不同的情感味道,造就不同的文章气势,不同的文体具有独特的体裁特质。因而,语文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体裁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入设计。

例如,王君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便从文体特质入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木兰诗》特别适合朗读,因为它有民歌经常用的很多句式。

(投影展示)北朝民歌典型句式:问答句,排比句,复沓句,互文句,顶针句

(师生打着节拍朗读)……

师:……这首民歌在韵律上、语言上,给予了我们莫大的享受。

又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紧扣标题设计导入便可以带领学生体会到小说的体裁特质。那么,课堂导入是不是停留于根据设计原则制订不同文体导入就行了呢?当然不是,毕竟前两个步骤中学生也许根本就参与不进来。可能出现教师独自就把“台词”念完了,学生无动于衷。针对这种困境,郭芬云便提出了“师生共导”的概念,虽然实际课堂上的师生共导是早已有之,但一些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认识到这一方式。

(三)比对优质课例,学习师生共导

何谓“师生共导”?郭教师从人的要素的角度将课的导入划分为教师独自导入与师生共同导入两种类型。所谓 “师生共同导入(简称师生共导)”,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导入过程中的导入。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一种导入方式,常通过问答、“闲聊”、合作等方式导入。课堂导入不仅是教师的事,还有学生的事。虽然“导”这个动作由教师执行,但 “导”的作用对象是学生,要“入”的主体也是学生。既然教育是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同样,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设法让学生参与进来。纵观名师课堂,其导入环节大部分都是注重学生参与的,例如,让钱梦龙教师大获成功的一堂课——《愚公移山》便是如此:

师: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预习得很好,教师非常满意!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

钱教师的课堂导入十分自然,沿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很有参与感。

又如,于漪教师在执教《春》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生背诵)

……

师: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这堂课的导入便不仅仅是教师的“秀场”,它将学生带入进来了,帮助学生温习了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还有“古诗”与“散文”文体方面的比对,充满语文味,整个导入将学生的身心都带动,将学生的注意点拉到新内容的学习上,做到了师生共导,并且于漪教师的教学用语更是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

(四)注意导入用语,达到精练有效

导入用语即导入语,是指教学伊始,教师从教学目标、内容出发,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是一种唤醒学习兴奋的教学语言。导入语的精心设计,体现在字斟句酌、表达形式上。作为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师,有必要思考在课堂上如何使自己一开口就精彩,一说话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课堂导入时间有限,导入语最好做到简洁明快、词切意明,但又不能减少语言的趣味、美感,生动而有趣的语言是任何人都爱听的,学生更是如此。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入语的设计也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调整:若是采用以旧引新式的导入,语言就应当平实准确;若是想要创设情境而设计,就应当富有感染力;若是试图巧设悬念,就应当富有启思性。

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有位教师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师:《世说新语》让我们认识了聪明机智的陈元方、才思敏捷的谢道韫,那现在你的脑海中还能浮现出哪些小才人的形象?

(留给学生回答的时间,再提示曹冲、司马光、骆宾王等)

师:但一个人即便是在小时候表现出了聪明过人的天赋,此后就沾沾自喜,吃老本,不再学习了,他后来的发展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将要接触一位叫方仲永的人,去看看小神童若是不学习了会是什么样的。

这段导入语用语简洁、富有生活化,缓缓导入之中,营造出了一个轻松和谐、乐学好学的教学氛围,还帮助学生回忆了以往学过的关于小神童的故事,在引起学生对小神童的钦佩之后再设疑引入新内容,引起学生对方仲永命运发展的好奇,将学生注意力转向课堂。

三、结语

课堂导入的优化首先从弄清楚自身不足在哪里开始,“对症下药”,方才有效。其次,制订好导入设计原则,让导入设计有方向标。再者,语文要想教得出彩,必须关注到文本“这一篇”的特色、关注其文体特质。最后,导入语是课堂导入环节的开场白,应力求简洁达意,生动有趣,开口便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若没有思路,想不出新颖的导入角度时,向这方面做得好的教师学习不失为一个方法。优化课堂导入的策略很多,但最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提升,化身为教师自身的一种能力。

猜你喜欢
文体园林原则
清代园林初探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文体家阿来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