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谈语文教学创新
——以《寒食》为例

2021-01-03 18:07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寒食飞花创新力

何 洁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江苏 江阴 214401)

作为三大主科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还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较为沉闷和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其创新教育效果不佳。为此,语文教师应革新教学体系,大胆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贴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应深化教育改革,并逐渐由理论教学逐渐转向素质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创新力、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等。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品性和道德素养,并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应在贴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素质教学理念,并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方面落实语文课程革新,并逐渐改变重考试成绩、轻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弊端,还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优质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他们的语文思维,最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一定的创新力和想象力的人才,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识字、阅读与写作上,很少开展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实践操作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得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实践操作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既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感知语文学科的魅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重任,积极接纳先进的教学观念,逐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完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并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添加教学内容的新颖度,进而实现教学创新。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变得开放化,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与展现创新力的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语文课程作为主科之一,在小学整体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革新与优化教学方式,并积极创新教学观念,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缺乏创新性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极具综合性、开放式以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进而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教学目标。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了限制,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被禁锢。除此之外,部分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其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还未积极接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难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素质化教学理念。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机械,并未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缺乏新颖度

为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教师应创新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由于部分语文教师还未全面了解和落实新课标改革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仍是以自我讲解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多是死记硬背,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容易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还容易使语文课堂变得乏味、无聊,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性。

(三)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技能,并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但很多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并未正确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未深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也未将学生的学习现状考虑在内,只是借助信息技术与设备来使得课程变得与众不同,导致过度关注课程的新颖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未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力。

三、以《寒食》为例浅析语文开展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特定情境,激发创新灵感

营造良好的情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创设情境是通过声音、视频等元素创设一个与特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意相符的环境,创设情境后,课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阅读时伴随着声音、视频,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切身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意,结合视频,学生更多灵感被激发。这样学生的灵感不仅被启发出来,而且他们不会再刻板地理解诗歌,甚至还能提笔,即兴写一篇文章。通过创设情境,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韩翃的《寒食》以寒食节为背景,在开篇两句即交代了创作背景,后面两句又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词句的含义:“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这首诗是借古讽今,由于借古讽今的手法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或者引入一节微课,展示诗中描写的场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寒食节这一天百姓家中是很清冷的,而王公贵族的府邸却飘着热气,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然后学生将两者对比,王公贵族利用特权在寒食节这一天生火、吃热腾腾的食物,进而学生可以理解这首诗的讽刺性,即权贵阶层完全不被禁令所约束。

(二)细致推敲文本,开阔思维和想象力

阅读文章需要不断推敲、反复欣赏,只有将现有资料分析透彻后,才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尤其对一些重要的、优秀的文章段落。仔细推敲文本有助于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逻辑、学习文章中的优秀之处。细敲文本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还原文章的真实场景,开阔思维,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后,学生可以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这种写法的长处,进而开阔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寒食》诗中作者用“飞”字极传神地表达出满城花开的场景:城中处处花开,在春风的吹拂下花瓣飘落而下,飞扬的花瓣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体验,读者仿佛能想象出满城花瓣飘落而下的美丽景色。作者没有说“开花”,而是用“飞花”,将静态的景色表现成动态,使全诗的描述显得更加精密。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流传千古,“无处不飞花”这一句功不可没,这一句最耀人眼。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个“飞”字的巧妙,让学生对比“飞”和“开”的差别,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作,思考几个可以代替“飞”字的动词,对比分析每个词语表达的差异,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巧妙用词。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这种写法的长处,进而开阔思维,提升想象能力。

(三)问题导思训练,引导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中开始的,敢于分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教育家陆九渊就提到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导思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步骤,教师应该重视设疑。问题导思是在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路指导下,教师依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的教学过程。进行问题导思时,教师需要在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问题导思按照由浅到深的步骤,严格控制问题难度,避免问题太难或者太过简单而对学生的思维起不到应有的训练作用。通过问题导思,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从而为创新思维发展做铺垫。

《寒食》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结构紧凑严密。全诗由写景到言志,前后两句有明显的转折,但是逻辑紧凑,由寒食节的景色转折到达官贵族在寒食节搞特权,进而引起作者的批判。此外,全诗也有严谨的时间顺序,开头两句,写白天的景色,后两句写日暮时分达官贵族的家中飘散着袅袅烟火,时间顺序使得全诗清晰明朗。诗有几处明显的转折。从表现手法上,由写景转为言志;从思想感情上由平和转为严肃,这几处转折使诗歌富有层次,尺幅兴风,这也使全诗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导思的形式,先让学生分析前两句,分析作者在这两句中表达的感情。春城飞花,风光无限,作者面对此美景,心情一定是平和而愉悦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后两句的感情:问学生这上下转折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贵族家里在寒食节公然生起烟火,藐视传统习俗,文人士族见此番不公现象,心中必然是愤慨的。由上至下的这番感情转折,就自然地被分析出来。

四、结合文本朗读,创新思维升华

阅读是一种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时,学生眼睛、嘴巴和思维都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声音传入学生耳朵,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二次加工,对之前的思维和理解进行升华。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朗读是一种有效手段。品析各种修辞手法,需要借助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品味出作者运用修辞的意图。学生在朗读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长期坚持下去,创新思维能力也不知不觉地提升了。

《寒食》中诗人抓住典型画面“无处不飞花”,表现出一派春意浓郁。这首诗流传千古,这句就体现了诗歌十之八九的精妙。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将“处处飞花”和“无处不飞花”朗读几遍。学生在朗读时可将“处处”二字和“无”“不”分别以重音朗读,仔细品析,感受两种表达的差异。这句“无处不飞花”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表达,诗人不用“处处飞花”,但选择用双重否定,给读者营造一种强烈的感觉。

五、结语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要求下学生能力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也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本文以《寒食》为例进行阐述,我们的课本中有诸多内容都可以借鉴此种方式。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索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阅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提高眼界,使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美好。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性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有效结合,可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寒食飞花创新力
诗词飞花令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飞花令”上走麦城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国家创新力
自在飞花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