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现状的调查

2021-01-03 18:07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写作能力课文

刘 飞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读与写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都对写作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读写结合教学就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从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时,良好的读写结合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持续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现状

(一)教师缺少读写结合教学理念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都是读与写分开教学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只是针对课文进行知识点的拆分讲解,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事件原委、字词句,很少从课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方面的知识点。同时,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课和写作课基本是分开进行的,阻碍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进行相应的改进,帮助教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二)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学生过于依赖电子产品,不管是在学习阅读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课外阅读中都在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尤其是社会发展脚步的快速迈进,各种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冲击着学生的系统学习状态,学生对系统学习失去正确的认知,对纸张阅读失去兴趣。在传统的阅读课中教师也都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为主,缺乏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兴趣的激发,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对教师开展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活动来说也增加了难度。

(三)缺乏阅读技巧的传授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灌输,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长学生见识为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阅读技巧的传授,很多时候学生确实是阅读了文章,确实是吸收了其中的知识点,但在应用层面上却不知该如何入手,不知道如何让所阅读的内容能够出现在自己的写作上,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对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能对后续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四)不重视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并不是说多阅读就能够提升的,还要在阅读中进行不断的引用,分点、分层次地进行各方面的阅读写作训练才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生阅读到的知识点融合到真正的写作中。但当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并没有充分结合具体的实践操作,也没有实时地让学生将阅读到的知识点进行引用,加深学生的阅读记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读写分离的教学理念,提升结合力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很重要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上教师要先进行自身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反思,强化自身的读写结合教学理念,做到在读中提升写作能力,在写中深化阅读知识层面。首先,教师要针对当下的读写教学进行相关调查,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两方面出发了解当下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与语文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转变自身在读写教学中分离的理念。最后,教师要针对自身制定好明确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加大自身在教学中的融合力度,并不断地观察、访问学生对读写结合教学的接受度,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够真实地掌握好读写知识。转变教师读写分离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操作建议:(1)小学语文教师邀请同学科教师进行阅读写作课程的听课,并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记录。在课后教师及时与其他听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读写结合教学的看法。教师自身也可以根据课程的视频录像进行复盘并反思,不断地强化读写结合的能力。(2)读写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进行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吸收情况以及对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开放学生提意见渠道,并建立学生学情档案,真实掌握学生的读写情况。例如在教授《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教师不仅要通过研读文本,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迁移运用。如“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这句中,“塌”“合”“鼓”三个动作词用得很形象,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胖墩儿是个摔跤的惯手。短短的三百多字就塑造了极其鲜明的两个人物形象,学到了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趁热打铁,课堂上就用这个方法来学写一个片段。教师可预设出示一张学生掰手腕的相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并合理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比赛正激烈地进行着。瞧,……”为开头,写个片段,进而检测学生对课文及写作方法的吸收情况。(3)制定好定期的自我监测,观察自身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读与写的结合,是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等。

(二)基于小学教材的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教材课文本身就是良好的阅读素材,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文章。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要做好阅读为基础的教学。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立有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教师要学会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对每一节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在上课前能够主动地进行语文课文的阅读。如教授《鸟的天堂》时,可采取积累文中丰富的词语进行仿写,课上教师引导:当我们随着巴金老爷爷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时,耳朵和眼睛都有些应接不暇了。我们都想到鸟的天堂去领略享受一番。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这种享受也能找得到,如果你用心想一想,也许在我们每天生活的学校就能寻得见。学生开始可能有些迷惑不解,毕竟校园面积有限,更别提如此茂盛的大树了。假如将花坛里的花丛看作那独木成林的榕树,相信你也能听到美妙的声音,看到热闹的景象了。如此引导,学生肯定似有所悟,花丛里有采蜜的蜜蜂,有五颜六色的蝴蝶啊!继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如果我们准备写花坛里蜜蜂忙碌、蝴蝶翻飞的情境,有哪些词句能为我所用,哪些词句需要做些调整呢?再次细读,学生就会发现,只要将文中的鸟儿换成蜜蜂和蝴蝶,稍加改动个别词语,花坛里的景象就如同榕树上的景象了。选择词句的过程就是景象再现的过程。然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有趣的课文引入教学。如设立问答情境、游戏情境、剧情情境等。如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重现,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情境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利用个性化创新思考,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设立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能够不断地进行阅读延伸,并不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师、和学生一起才进行阅读。文字的魅力能够无穷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为后续自身的写作形成新颖的写作方向和手法。

(三)拆分阅读材料的重难句词,强化阅读技巧

要实现良好的读写结合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好阅读技巧,并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技巧,并提升写作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做好阅读材料的分解,逐步分解语法、句型、字词,让学生能够仔细地掌握阅读材料的要点,了解涉及的写作技巧和句型语法。以文言文《伯牙鼓琴》为例,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在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也可进行写句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段话,教师带领学生充分朗读后,又出示一些词语:徐徐清风、皑皑白雪、朗朗星空……接着让学生仿写: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兮若_____!”带入这些词后,学生的文言文得到了很大训练,对“知音”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还可以选择出其中的重难点句子、不认识的词,没有见过的句子写法,学生了解文章中涉及了哪些难点。接着,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技能教学传授,让学生能够清楚作者的写作思维、写作想法、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系统的写作思维,还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章阅读规划,学生了解阅读文字的结构、采用的手法在自身写作中的应用方向。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的看法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度认知,建立好学生系统的阅读架构。

(四)从阅读中提升写作实践力,稳步提升读写能力

读和写是分不开的两部分,阅读不加以写作的引导那么阅读的意义总会残缺一角。因此,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融入,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操作。首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并让学生讨论自身的看法,并做好言语的发言整理。其次,学生做好作者写作思维的推测,写下文章的整体结构、文章每个小分段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深度掌握阅读材料,为后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维奠定基础。最后,跟写仿写练习要加强,学生对一些新学的句型语法进行跟写仿写,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描述。教师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模仿,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事物描写、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够提升写作技巧,也能够在实践练习中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而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写作能力也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提升,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教授《少年闰土》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讨论:你从这段人物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交流后教师继续点拨,使他们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与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巧妙的外貌描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和认识人物。然后,教师可再向学生质疑: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你能根据“我”的身份、家境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这一问,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身穿皮马褂,脚穿棉皮鞋等。最后,教师让学生以班内同学为模特,学习课文的写法,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要求不写姓名,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让他们猜猜写的是谁,如果很容易就猜出来则证明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这样的读写结合不像整篇的大作文那样令学生难以下笔,训练点穿梭于各类文体与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不经意间就搭建起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首先要知道当下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细化,并思考如何从学生角度提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并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好词好句。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利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点,积极引用阅读中遇到的好案例、好写作技巧以及好句子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此外,还要进行一些阅读、写作实践训练,让学生在读写教学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写作能力、写作技巧,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人。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写作能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