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思与选材谈作文教学实践

2021-01-03 18:07薛承广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平桥双喜哥儿

薛承广

(山东泰安望岳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究其“病根”是什么呢?是不会构思,不会选材。

本文先谈一谈“构思”。

要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构思。构思得好,一气呵成;没有构思,东拼西凑。通俗地讲,一篇作文“写什么”很重要,“怎么写”更重要。学会作文构思,解决的是不会写的问题,能让你豁然开朗,“胸中有丘壑”。

为什么不会构思?

我们常常理解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因为他们的生活枯燥乏味,缺少生气;他们缺少生活体验,缺乏生活感悟,甚至缺乏感受。我们又常说,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到底是什么?存在于生活时时处处的美,是无常,是变化,是矛盾。

我这样给“矛盾”定义:

所谓“矛盾”,自然不是自相矛盾。不是堵塞,恰是疏通。简单来说,一是互为相反,二是互为相关。

“矛盾”的层面,或存在于浅层的语句中,或表露在隐晦的语意中,或浸含在深刻的情理中。

“矛盾”的范围,或在同一篇课文的上下文之间,或在课内外阅读的内外篇之间,或在时代发展变化古今谈之间,或在渲染点缀铺陈点线面之间。

“矛盾”语文课堂,发生以“矛盾”为主导探究方向的学习,从最简单的字词成语短语,到诸多复杂的语法知识;从基本的文学常识到容易混淆的写作手法;从最简单的道理到最复杂的情感……每一次、每一处语文学习的发生,都不能是孤立的。

具体到写作,我们笔下的文字,都是我们眼里和心里的世界的样子。发现不了“美”,是因为对“美”的认识不足,看不到世界的和生活的无常,看不到世界和生活时刻的变化甚至矛盾。我不是要帮你树立世界观,是想帮你“观世界”。

看不到无常,看不到变化和矛盾,我们说话、讲故事,就会多讲甚至只讲我们看到的那一部分。无论是哪一部分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要表达的意思,都没能够在变化和矛盾中得以彰显,而是生硬地被直接陈述。这就是不会构思的原因。

构思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呢?

“变化和矛盾”为主要特征的构思形式,依据内容分为四大类:一是情节主线的构思,二是心理(品质)主线的构思,三是环境(景物)主线的构思,四是情感主线的构思;依据结构,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构思,二是局部构思。

下面谈一谈“选材”。

一 、什么是“材”?

如果把作文比作一棵大树,我觉得作文的整体构思,应该是“树干”,而“材”,就应该是“枝叶”。也就是说,凡是能够让“树干”丰满起来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材”。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材”,就单纯地是指事件,或者以事件为主。通常的选材,就是选择“事件”。我们讲的“材”,不单指事件,还包括角色(人物)、环境、心理、情感……甚至还可以有其他。

这样增加和明确“材”的范畴,看似增加了选材的难度,实则细化了选材的操作过程,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得多。

二 、如何选材?

我们所讲的素材,从内容上来讲,包括核心素材和非核心素材,或者叫作主要素材和次要素材。从详略角度讲,核心素材(主要素材),又是详写素材;非核心素材(次要素材),又是略写素材。选材,首先要服务于整体构思。(当然全部的构思都要服务于作文立意。这里不再赘述。)在这个原则下,继而确立核心素材,也就是需要详写的主要素材。主要素材确定后,要有以时间推移或者逻辑发展顺序为依据的纵向的前延后展;或者要有同类、并列的横向的众星拱月。也就是要确定次要素材。其中,同类的、并列的横向的素材中,有“同向”的,也有“反向”的。“同向素材”,在语文上叫作铺垫或者衬托;“反向素材”,在语文上叫作对比或者反衬。

三 、如何用材?

上面讲了很多,都是关于非核心素材,都是关于不必详写的次要素材。为什么?是核心素材不重要吗?当然不是。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多人忽略了次要素材,不擅长选择和使用次要素材。作为一个整体来讲,次要素材的铺垫不够、渲染不够,或者说整篇文章的“气”不够,又或者说最直接最硬核的表现——字数不够。这就很容易导致原本的核心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被分化了。或者说由于作者不善于选择次要素材,不敢于、不善于集中打磨核心素材,核心素材变得很“不核心”。这样整个文章就散架了。

四、“材”从哪里来?

知道得越多,就了解得越多,掌握的信息量就足够大,素材库也足够丰富,可是知道得再多,也不可能知道全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培养“编”故事的能力。不用编大故事、长故事,最多会编三百来字的故事,会编百十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的小故事就行。因为一篇作文,按照目前的方法,就是由大小的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我们讲的“编”,不是胡编乱造,是基于现实的“推演”。基于现实,首先有范例作为模板,便于推演;其次接近现实,更加真实。

下面,以《社戏》为例进行构思选材解析。

五、故事整体“矛盾和变化”构思:急切地盼戏,失望地骂戏,回忆中的好戏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故事以社戏为主线展开构思,整体上来看,最初是热切地盼望看戏;好不容易看过以后,却非常失望地骂戏;故事最后情感升华,那夜的戏成为回忆中最好的戏。这也是整个故事“内在关联、一以贯之”的素材。

六、故事的段落部分构思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社戏”的构思和选材

那地方叫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平桥村是一个“极偏僻”的村庄,但是在这里可以不用念枯燥无味的文章,有小伙伴陪着游戏,每天掘蚯蚓钓虾……然而“我”最盼望的,还是到赵庄看戏。层层铺垫衬托,通过简要的变化推进,把最盼望的“看戏”引出来——“社戏”的出场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假如直接把“看戏”点出来,效果必定打了折扣。因此,故事引出社戏,围绕“变化”构思,选用了以上几处素材进行铺垫和衬托,效果很好。

(二)从不能成行到终于有“戏”:“戏前波折”的构思和选材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眼看这急切的盼望就要实现了,然而没有船;以双喜为首的小伙伴们想到了八叔的船回来了,交通工具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虽然说小伙伴们都愿意再陪“我”去一趟,可外祖母担心小孩子不稳妥,母亲又觉得让大人再跑一趟不合情理——“司机”成了大问题;在迟疑未决之际,还是双喜给力,进行了一番严谨的分析推理,迅哥儿老实不乱跑安全问题不大,其他几个都识水性,于是勇敢地“写包票”。看戏这事,终于有“戏”了。

这段波折虽小,却十分耐人寻味。精彩抓住了“矛盾变化”的构思。

只有我急得要哭。

……

我高兴了。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三句是“我”的感受素材,也是依据这段波折的构思而选用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以上这三段是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一般概括为“月夜行船”,是看戏最终“得以成行”之后,突出大家兴奋而选用的素材。

(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看戏经过的构思和选材

这戏总之是令人失望的——

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并不翻筋斗;“我”最想看的“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也没有出场;大家都最担心老旦会坐下,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唱,后来竟还是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这部分关于戏的内容的描写,也并非全都是令人失望的笔调,在总体的令人失望中,有两处“无关大局”的小小波折——

……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我们再来看故事选用的人物相关素材——

终于到地方了,“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

最想看的“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当出现“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看到老旦的表现,“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选取2016年的7月~2018年的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延伸组和常规组,各47例。其中,延伸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9±4.3)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3±4.6)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即便如此,我还是“忍耐的等着,……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弟兄们,别听他叨叨了,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大家没有一点迟疑,“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这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啊。

除了对戏本身的描写素材,这些人物看戏时的感受素材的选用,也完全符合“矛盾变化”的构思要义。

七、亲善平桥人,在乎少年心:故事的结尾自相矛盾?

那夜煮豆的水用的是河水,佐料也不全乎,小孩子做饭煮豆哪能比得了大人?那煮出来的豆,估计味道一般,至少不能比“我”的母亲煮出来的还要好吃;那夜的戏就更甭提了。但是故事最后却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个说法矛盾吗?显然不矛盾。

那个夜晚,有无聊的戏作陪衬,得到的又是“意外之趣”,再加上的确是饿了,又是小伙伴在一块儿自己动手搞的……说是“好豆”,恐怕不仅仅是说味道好,应该是充满了童年的乐趣。因此才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要解释这戏的“好”,首先一定和看戏的波折有直接关系;再就是和这“豆”有关系;说到底,这都和平桥村的人有关系——

双喜的聪明能干、领袖风采、担当意识……多是为了解决迅哥儿的失望伤心;大人吗,也是因为看双喜的能耐竟然解决了小迅哥儿不得实现看社戏这“第一盼望”的心塞,才勉强只好接受了他的“包票”;阿发的憨厚朴实、善良无私,多是为了迅哥儿能够弥补看这“破戏”的失望,这阿发的大方憨厚,大概也主要是朝着迅哥儿去的。

六一公公的宽厚善良、淳朴好客,也多是为了迅哥儿这鲁镇来的“小贵客”,所以才不仅不计较生气,还会另外送来了豆,要再给迅哥儿一家尝尝。

这一切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的灵魂,都是平桥村的人,特意地奉献给迅哥儿的……

这么说来:那夜的好豆,自然是再没吃到过;那夜的好戏,自然是再没看到过。全都是因为“亲善平桥人,在乎少年心”。

猜你喜欢
平桥双喜哥儿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李哥儿
山中送别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羊跑羔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狐女
狐女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