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文化强国的汉服篇章

2021-01-04 01:51唐建军
纺织服装周刊 2021年47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中华

唐建军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护体衣物为物质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汉服伴随古老的中华文明而生,历经数千年风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靠,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体系的重要表征,汉服以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含古人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宗教信仰、理想追求、族群历史、制度仪范、美学倾向、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内容。其作品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外化,包含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制度文明、中华传统服饰形制三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汉服复兴与国学复兴、中医复兴、传统礼仪节庆复兴共同构成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板的整体复兴。

汉服是中华传统服饰的主干。作为国粹,汉服贯通中国历史各代王朝、地域,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稳定存在的民族文化体系。自《周礼》制定完整系统的衣冠礼制后,汉服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为古代中国赢得“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等诸多美誉。狭义的汉服断代三百余载,即使枝节在今天依然巧夺天工、价值连城。包括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蚕桑习俗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服饰类项目达12项,列入国家级的则达225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浪潮奔涌的时代条件下,价值被重新发现的汉服必然会焕发出迷人丰采,填补中华民族至今没有正式服饰的空白。

汉服蕴含着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以右为尊等核心概念构筑的中华话语系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具有文雅而恢宏、正直而宽厚、仁爱而洒脱的内在品格,显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汉服轻形式重精神,轻虚幻重体验,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随心所欲不逾矩、含蓄蕴藉守太和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中国气派。

汉服的复兴,意味着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是更优物质生活的获得。在人类文明视域下,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汉服不仅是一件裹体御寒的衣服,更是讲究面料、做工、格调的人体第二款皮肤,是整个社会恩格尔指数下降带来红利的体现。二是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汉服的回归不是穿越,而是在认知、礼仪、节庆等方面与历史的真正打通,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素养的提升,精神品位的强化。一套汉服,坐着是一个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个人魅力的T台。三是更为明确的中华民族身份的确立。日韩印等皆以服饰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只有全方位确立中国人的身份,全体国民自豪地穿上代表当代中华文化精神的标志性服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中华民族才能毫无愧色地迈入现代化国家门槛。

汉服的复兴,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汉服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寄托着持久浓烈的民族感情,焕发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华,不可能因朝代的更替而湮灭。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看,汉服的退隐只是暂时现象。当下的汉服复兴,实质是汉服中断发展后的重启,是对传统文化结构性难点的深刻梳理,对一体多元文化格局的重大完善。具有代表当代中华民族统一气质的新时代汉服的出现,对于深化有关民族关系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抚平民族冲突造成的历史创伤,冰释兄弟民族潜意识中的宿嫌,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同胞感情,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汉服的复兴,昭示着中华民族形象的最终完善。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过,服装在中国社会中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世界上2000多个民族罕见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是唯一没有代表性服饰的民族,这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占14亿人口92%的主体民族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十分遗憾的。在中华服饰体系中,无论从时间长度、内涵厚度、影响广度以及市场热度上看,汉服最能代表中华服饰,代表中华服饰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新时代汉服的面世和推广,华夏民族的优美形象将闪亮在世界各民族面前,使世界民族之林的风景更加靓丽。这必将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祝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大事。

新时代复兴汉服已具备充分条件。社会心理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思潮强劲。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航船的舵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高屋建瓴夯实其国家民族根脉的基础地位,一以贯之肯定其深厚的思想精神作用,画龙点睛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关键举措,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国人民树立了礼敬传统、守护传统、弘扬传统的榜样。伴随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去年以来在抗疫方面取得的成就,爱国、爱党、爱历史、爱传统文化正成为民族自觉,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气节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汉服新国风一路高歌猛进。

供求关系上,服装行业产需两旺。我国服装年产量达700多亿件,建立起完备的服装产业体系。在全球疫情严峻态势下,我国服装行业表现出顽强的韧性和卓越的创新精神,产品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提升,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有信心有能力建成对全球有创造、有贡献、有推动的时尚强国。截至去年 10 月,抖音上排位第一的汉服话题累计播放 422.9 亿次,微博上“汉服”话题阅读量 达41 亿次;B 站汉服频道精选视頻的播放量累计11 亿次,话题栏浏览量为 1.6 亿次。包括海外在内的潜在汉服用户达 4.15 亿人。2019年国潮服装的市场规模达6000多亿元。“汉尚华莲”淘宝店年销售金额达8000万元,其他如“重回汉唐”“十三余”“兰若庭”等均达到千万以上。

按照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复兴汉服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认识上,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而是活态的社会习俗。如果说传统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新时代汉服则是以传统汉服为基本规范,吸收其他民族服饰元素,适合当代人着装需要,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符号。理论上,加强汉服研究阐释工作,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汉服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属性上,汉服包括文化属性与自然属性,文化属性构成汉服的精神价值,自然属性构成汉服的经济价值。轻视自然属性,汉服复兴没有根基;轻视文化属性,汉服复兴不能持续。

二是发挥多方力量。衣冠制度是重要的国家制度,各个华夏朝代都以继承汉衣冠为神圣的国家大事,《二十四史》因此专门编纂了《舆服志》。作为国家行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对传统服饰振兴做出总体部署。要落实这些要求,可以制定好汉服复兴的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安排好汉服复兴的时间表、任务书,形成中央主管文明建设的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三是分步推广应用。在场景上,由艺术服而礼服而常服。当前汉服穿戴还是属于在特定文化空间展示艺术美的范畴,今后可将汉服作为礼服向国家、社会、人生儀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推广,最后推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在类别上,由国服而行业服而常服,发挥国家权威机构和典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在人群上,从目前Z世代汉服主流人群破圈,由青年而儿童而其他。在地域上,则由都市而城镇而乡村;季节上,由春秋服而寒暑服;国别上,由国人而国际人士,最终形成覆盖全社会、全人生、全天候的文化景观。

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起点上,顺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大潮,有理由相信,有唯一健在文明古国浩荡而持久的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作为消费动力,有最大发展中国家充沛的资本投入,有制造业大国无与伦比的产品生产能力,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世居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消费市场前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的购买力保障,汉服复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已经踏入不可逆转的时代轨道,汉服梦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愿景中最绚丽、最欢快的篇章!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中华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上台说汉服
猜朝代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