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式激电在华阳川铀铅矿勘查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1-01-05 05:50杨文刚樊金生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极化反演矿体

杨文刚,樊金生,朱 恩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

随着地质找矿不断深入,地表矿越来越少,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探深找盲”已成为地质找矿的主要任务。物探方法以其寻找隐伏矿、深部矿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激发极化法是寻找隐伏矿、深部矿的常用的物探方法。但在山区地形复杂条件下存在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大、数据量小的问题。阵列式激电具有布极灵活、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的优势,其数据中包含偶极装置数据、轴向三极装置数据、对称四极装置数据和中梯测深装置数据。具有优势互补,减少探测盲区,提高观测数据密度,达到探测深度大、数据量大的优势。本次在华阳川铀铅矿Z2剖面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阵列式装置数据进行反演,14道不同时段的极化率均参与反演,获得电阻率、极化率和时间常数三个激电测深,减小了体积效应影响,能够更准确的推测矿体位置,减小了打钻验证的风险。

1 地质概况

Z2剖面位于华阳川东沟-饮马店沟一带。地表出露花岗片麻岩、花岗斑岩、伟晶岩、铀铌铅矿等,矿体处在花岗斑岩附近,走向290°~310°,倾向北东,倾角40°~50°。矿体一般长150~600m,个别大于900m。厚度一般5~20m,最大100m,最小不足5m。有四个钻孔控制,最大控制深度925m。矿体品位0.51~1.5%。矿体在剖面上大致平行或似雁行排列,铅矿体平面水平间距一般为5~20m,最大可达80m。矿群总厚度500m左右。

2 区内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以往开展过少量激电测量工作,结果显示铅矿化与视极化率异常关系密切,与视电阻率关系不密切。铅矿化的激电异常特征为中低阻高极化率。

中陕核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2015年对本区岩矿石电性进行了测定(见表1)。结果显示,含矿岩石的极化率一般在4.58%~11.93%,是其它岩石极化率的3~5倍,差异较大;含矿岩石的电阻率一般200Ω.m~500Ω.m,与矿区内混合岩、含角闪石二长花岗岩电阻率差异较大,最大差异在2000Ω.m以上,与其他岩石的电阻率差异较小。总体而言,含矿岩石具中低阻高极化性质。

表1 华阳川铀铅矿岩(矿)石电性特征一览表

3 阵列式激电工作方法技术

3.1 仪器设备

本次供电是将重庆地质仪器厂大功率直流发送系统(DJF-2A)与借线遥控发射机(JYT-A(AB)型)、供电A、B电极开关接收盒(JYZ-2)联合使用,进行发射,使用加拿大IPR-12时间域激电仪进行接收。供电脉冲宽度2秒,延迟时间100ms,采集不同时段的是极化率M1~M14和Mx(360~720 ms)。14块积分窗口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积分窗口参数一览表

3.2 野外工作布置

阵列激电采用任意排列四极测深装置,基本两类装置:四极装置和偶极-偶极装置(或固定轴向三极测深),其中四极装置指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之间,但其间的距离不定;偶极-偶极装置指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一侧,但其间的距离也不统一。这种装置突出的特点是布极灵活、数据量大、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是直流激电方法发展的方向之一。

图1 阵列激电工作剖面示意图

野外按200m左右间距共布设A1~A9、B1~B9共18个供电电极,由于地形和遥控距离因素影响,实际工作中使用A1~A7、B1~B8共15个供电电极进行试验,最大供电极距AB达到2200m,测量基本点距50m,每个点观测A1~A6、B1~B6共6组供电极的所有电极组合(少量排列8组供电组合)供电的数据,其中包括激电中梯测深、正向偶极(固定A极轴向三极测深装置)、负向偶极(固定B极轴向三极测深装置)等装置。工作布置示意图见图1。

本次试验,共采集数据749个,所有装置MN间距最小22.2m,最大73.11m,绝大部分在40~60m,占总数据93%,均值为49.63m;AB/2在52~1146m之间,大部分为416~964m之间,占总数据77%。MN间距基本为50m,AB/2主要集中在较大距离,数据分布合理。

4 数据处理和解释

4.1 数据预处理

本次阵列式激电数据的反演,采用俄罗斯ZOND软件。它的优点是对所有装置数据均可自动识别,不受装置限制,可以将所有数据一次按格式要求进行整理、输入,进行反演,数据整理简便;它采用所有窗口数据(本次使用的IPR-12激电接收机有Ms1~Ms14个窗口数据)进行高斯平滑、重新求出综合视充电率参数(Mx)后,再进行反演计算,减少了一般软件只利用1个窗口数据进行反演,数据可能存在的偶然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的可能性,反演结果更加可靠;另外,它还可计算出时间常数参数(τs),与频谱激电时间常数相近,并可对其单独进行反演,丰富了时间域激电的有效信息。

由于阵列式激电包含多种装置的数据,其中偶极装置测深点主要分布在中、深部,点号分布在剖面的中段;中梯测深数据和中间装置数据主要位于中部,轴向三极装置的测深点主要分布在浅层。本次反演选择全装置数据,包括偶极、轴向三极、中梯测深和中间装置非中梯测深装置数据,共计716个数据进行反演。

4.2 异常解释

利用俄罗斯ZOND软件对Z2剖面全装置数据进行全波段反演(图2),在2600~3600m段、标高1400~900m段圈定一低阻高极化率异常,该异常分布范围和已知矿化体的分布范围、倾向基本一致,异常向下仍有延伸,较好地反映了已知矿(化)体的位置、范围、倾向特征,效果良好。此外,时间常数(τs)在3100~3400m段时间常数为一高值异常,该异常分布范围比极化率异常范围较小,可能反映硫化物富集地段,因此认为与极化率异常和视电阻率异常比较,该参数受体积效应影响较小,可进一步圈定矿化体中富矿体范围,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参数。

图2 Z2剖面全装置数据ZOND软件反演综合地质断面图

5 结论

(1)阵列式激电测深突破“装置”概念,可根据实际地形条件灵活选择电极位置、充分改善接地电阻,数据量大、信息丰富,提高了数据质量,与传统激电测深探测能力相近,在勘探深度、对矿体细节反映方面比对称四极测深、偶极-偶极测深较好,适合对已圈定的异常或矿体进行详细评价、解剖。

(2)阵列式激电全装置数据反演,利用不同装置探测深度互补,从而达到断面信息丰富,探测深度大的优势。利用全波段反演,极化率断面异常信息丰富,异常范围和已知矿体基本一致,利用衰减特征获得的时间常数能够缩小靶区,圈定矿体的富集部位。

猜你喜欢
极化反演矿体
反演对称变换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ADS-B的风场反演与异常值影响研究
Meteo-particle模型在ADS-B风场反演中的性能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长期运行尾矿库的排渗系统渗透特性的差异化反演分析
近地表矿体地下组合式连续开采技术研究
利用3Dmine进行露天现有采场进行矿体建模的探索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