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酸轧机组活套内带钢跑偏的控制简介

2021-01-05 05:50王明超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托辊偏移量中心线

王明超

(河钢股份唐钢分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是衡量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钢材是重工业生产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材料,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重工业整体产业水平。因此,冶金轧钢生产能力与重工业建设成就息息相关,必须不断提高并突破创新。在冶金轧钢的生产实践中,因多种原因产生的带钢跑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带钢跑偏,既有助于提高产能,又能提升产品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带钢跑偏的控制问题,是冶金轧钢专业生产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1 带钢跑偏的定义和原理

(1)带钢跑偏的定义。冷轧酸轧机组在生产运行时,活套内带钢出现偏向于辊子一侧的现象,称为“带钢跑偏”。

(2)带钢跑偏的原理。理想状态下,带钢的运行轨迹呈直线,由始至终与辊子保持90°,按机械功计算公式:W=F×S×cosα,由于α呈90°并且F<静摩擦力,根据公式计算的结果,辊子对带钢做的功为0,既未做功。表现出的物理状态就是带钢运动轨迹始终与机组中心线重合。但现实生产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带钢在运行过程与辊子并不保持垂直,α≠90°并且F>静摩擦力,因此根据公式计算,W≠0,既:辊子对带钢做功;也就是辊子对带钢产生一个沿辊子轴线(垂直于机组中心线)的作用力,正是该作用力,使带钢的运动轨迹逐渐偏离机组中心线,运动趋势偏向与辊子一侧,从而发生“带钢跑偏”的问题[1]。

2 带钢跑偏的危害

一是造成产量下滑。带钢跑偏一旦发生,生产方为进行校正,不得不对生产线进行降速甚至停车以进行检修,造成生产进度停滞、生产秩序打乱、生产计划落空,进而导致减产。据随机抽样调研10家不同地域的轧钢厂,如果工厂每月发生带钢跑偏的问题达到6次,月产量即下降5%;二是抬高生产成本。由于冷轧酸轧机组普遍构造复杂、零部件型号数量众多,拆卸装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致使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在维修工作上,造成生产资源的无谓浪费。据资料显示,北京某轧钢厂新引进的冷轧机组投入运行的前3个月,既发生带钢跑偏问题15次,共计动用维修人员20人次、消耗维修成本12万元,与运行正常的机组比较,利润率下降7.3个百分点;三是影响产品质量。带钢跑偏会使机组运转数据发生改变,致使生产精度出现较大误差;同时,频繁的维修作业又会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屡遭打击,无法快速进入最佳状态,工作效率不高。通过对某厂生产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发生带钢跑偏问题最少的月份对比(发生问题1次),发生带钢跑偏问题最多的月份(发生问题8次),次品产生率高出3个百分点、客户质量投诉事件多出4.2倍;四是易发安全事故。带钢跑偏除损坏带钢外,还极易刮蹭机组主机件,造成设备损伤,埋下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据相关资料记载,东北某冶炼厂仅在9个月时间内,就因为带钢跑偏问题累计造成4次较大停机事故,导致2台主设备损坏而不得不返厂维修;华北某轧钢厂因带钢跑偏问题致使整个生产线陷入停滞,停机时长超30h,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共计180万元,教训非常深刻。

3 带钢跑偏的具体原因分析

导致带钢跑偏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可归纳为两类:一类由设备原因造成;一类由受力原因造成。根据大量生产实践数据统计,现实作业中导致带钢跑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类。

(1)带钢板形因素。带钢的板形可分为浪形、塔形、镰刀弯等,其中浪形对带钢跑偏的影响最大。在冷轧机组中,带钢浪形又可分为单侧边浪、双侧边浪、中浪、单侧1/4浪、双侧1/4浪等5种。对带钢进行受力分析,如果带钢在辊子上受力平衡,则W=0,带钢不会发生跑偏现象;如果带钢在辊子上受力不平衡,则W≠0,则出现带钢跑偏问题。根据统计,相较于对称板形,不对称板形发生带钢跑偏的概率高2.7倍以上,是出现问题较为集中的型号。其中,尤以单侧边浪、单侧1/4浪等板形的带钢发生跑偏的概率最大,且浪形的幅度决定了带钢的偏移量,浪形越大则带钢跑偏量越大。

(2)辊子因素。辊子在机组作业中,受单边磨损、辊面磨损、表面粗糙不平、表面油污等影响,辊子对带钢的作用力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对带钢进行受力分析,会发现原有的受力平衡状态被打破,W≠0,既:辊子对带钢做功,也就是辊子对带钢产生一个沿辊子轴线(垂直于机组中心线)的作用力,在该力的作用下,带钢向辊子粗糙面的方向进行偏移,且偏移量大小由辊子磨损指数决定,磨损指数越大则带钢偏移量越大[2]。

(3)其它机械设备因素。一是托辊、转向辊、纠偏辊等辅助辊系磨损打滑。与辊子磨损原理同样,托辊对带钢的作用力发生改变,带钢的受力平衡状态被打破,W≠0,既:托辊对带钢做功,也就是托辊对带钢产生一个沿辊子轴线(垂直于机组中心线)的作用力,在该力的作用下,带钢出现偏移;转向辊长时间使用后表面摩擦系数降低,静摩擦力下降,导致带钢易在辊面上打滑,出现跑偏现象;类似于转向辊光滑作用的同样原理,纠偏辊在长期使用后表面也趋于光滑,摩擦系数降低,纠正带钢跑偏的能力逐渐下滑,无法对带钢偏移进行及时校正;二是摆动门错位。受立柱松动、摆臂变形、拉杆行程变化、活套车摆臂开启、导槽松动变形等影响,导致摆动门错位,进而推举托辊接触带钢产生偏斜,出现带钢跑偏;三是活套车运行轨迹偏离路轨中心。发生偏离的原因可归纳为活套车车轮和导轨两大因素:首先是车轮因素。由于车轮、侧导轮磨损,侧导轮与轨道间隙不对称等原因,致使活套车咬轨偏斜;其次是导轨要素。标准轨道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轨道平直度≦2mm,表面光滑不能凹凸不平;轨道接缝处平缓偏差≦2mm、两侧轨道平行度误差≦2mm、两侧轨道相对标高≦3mm。如果轨道安装时未符合上述标准,或使用时受轨道磨损变形、基础沉降、固定螺栓松动等影响,车辆中心线与路轨中心线之间的误差就会超过标准范围。两大因素任何一个作用或者共同作用,都会使活套车运行轨迹偏离路轨中心线,导致带钢在活套跑偏。

(4)张力因素。机组活套在运行时,受绳轮外圈衬垫与钢丝绳伸缩摩擦的影响,活套卷扬被磨损后直径减小,造成卷扬线速度与输出值不一致,产生张力波动。受其影响,辊子和带钢之间的摩擦力也发生变化,如果摩擦力减小到平衡临界值时,发生带钢跑偏。张力与带钢的偏移量成反比,张力越小、带钢偏移量越大;反之,张力越大、带钢偏移量越小。

(5)纠偏系统因素。冷轧酸轧机组现行的纠偏系统主要由探测头、传感器、电控器、液压控制站等组成,液压系统由油箱、液压泵、冷却器、液位计、过滤器、温度开关及压力开关构成。涉及的零部件较多,而外形磨损、油污、水渍、电压波动、中心定位等原因都会使零部件功能产生误差。据测算,纠偏系统中一个普通单元产生的误差,会被系统放大2-10倍,使系统纠偏能力降低甚至失效。

4 控制带钢跑偏的主要措施

业界人员在组织生产实践中,发现一种机组自动克服带钢跑偏的物理规律--“辊效应”,既:板带运行过程中总是力图保持和进入辊子轴线夹角为90°。在生产实践中,这种物理现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默默无闻地进行机组自我调节。利用“辊效应”原理,相关科研、生产人员不断研究探索相应的控制措施,目前经实践验证比较有效的主要有以下5条。

4.1 调整受损辊组

对磨损、打滑的辊组及时调整,确保带钢受力平衡防止偏移。组织辊子安装时,可使用条式水平仪、激光水准仪等工具,辅助以挂钢线方法进行精度测量;用顶丝调整轴承座位置,并采取给轴承座加减垫片等办法,保证辊子水平度、垂直度。据实践统计,辊组调整的警戒值为:磨损量<10mm;更换磨损辊组,安装精度数值为:辊组水平度<0.2mm/m,垂直度<0.5mm/m,与轧制中心线偏差<1mm。可具体调整三处。

(1)调整地面托辊。以地面托辊两根为一组,一根向出口方向调整一定角度,另一根向入口方向调整一定角度,确保带钢受力方向与机组中心线相重合,使带钢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向中心移动的趋势,达到纠偏目的。

(2)调整转向辊。一是带钢偏向操作侧。将操作侧的轴承座向带钢出口方向调整一定距离,或是将传动侧的轴承座向带钢入口方向调整一定距离;二是带钢偏向传动侧。将操作侧的轴承座向带钢入口方向调整一定距离,或是将传动侧的轴承座向带钢出口方向调整一定距离。

(3)调整转向辊辊型曲线。在一般设计中,转向辊中部凸出2mm,在长期使用后,转向辊凸出部位消失、摩擦系数下降并趋向光滑,出现带钢跑偏。为增加摩擦系数、延长转向辊使用寿命,必须加大中部凸起度。经试验证明,将转向辊中部凸起度由2mm调整至5mm,可增大带钢张力,按照张力与偏移量成反比原理,有效减少带钢偏移量。

4.2 改进摆动门

面向带钢运行方向,沿摆动门托辊中心线,调整摆动门托辊3°。完毕后将托辊辊座用螺栓固定焊死,防止位置偏移。同时调节拉杆、转臂,校正摆动杆,使摆动门撞轮中心线与弧形中心线保持对应的位置尺寸,最终确保两侧摆动门关闭时始终对齐。

4.3 定期检查活套车和导轨

定期测量活套车运行轨迹与路轨中心线的误差,及时组织校正,确保运行轨迹与中心线重合。经测算,活套车车轮与导轨的调整数据为:活套车导轨,水平度误差≦1mm、平行度误差≦2mm;侧导轮与导轨侧隙为0.5mm~2mm。重点关注四处:一是定期检查车轮。使用千分尺对活套车轮组检查测量,测量时固定3点,每点轮径相对差≦0.2mm。定时测量轮组淬硬层深度,具体标准为:车轮淬硬层深度3mm~5mm,侧导轮淬硬层深度2mm~5mm。二是定期检查轨道精度。每隔1m,采用挂拉线方法检查平行情况,使用条式水平仪、板尺和激光水准仪分别测量轨道水平度、标高;根据测量数据,采用加减垫板的办法调整轨道,垫板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以紧贴轨道,防止分离;三是定期检查运行偏斜情况。经测算,活套车运行轨迹与轨道中心线的偏移误差范围为小于2mm。发现误差超过标准范围时,采取拆卸侧导轮压盖、调松偏心轮、使用千斤顶移动车体等办法,将误差调整到标准范围内,确保活套车运行轨迹与轨道中心线符合误差要求;四是定期检查车体润滑情况。活套车的牵引绳在作业时,既会产生平面摩擦力,也会产生转动摩擦力。车体长期作业会使牵引绳的轴承缺乏润滑而受力突变,带钢在突变力的作用下偏移正常的移动轨迹,出现跑偏现象。为避免受力突变,必须定期解开牵引绳和轴承,准确测算其摩擦力变化情况,组织进行润滑维护保养,确保摩擦系数处于标准范围内,防止带钢跑偏。

4.4 定期检测纠偏系统运行情况

主要检测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检测纠偏辊整体外形尺寸、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误差标准,凡超出标准范围立即进行更换;二是检测探测头光源是否有油污、杂物,并组织清理,避免影响纠偏精度;三是检测纠偏中心点与轧制中心线的偏差,并及时标定校正;四是检测纠偏系统各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和运行情况,及时消除超标准的误差。

4.5 优化工艺参数

大量生产实践证明,通过对工艺参数的优化,可以在不损伤生产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张力。按照张力与偏移量成反比原理,随着张力增大、偏移量相应减少,达到有效控制带钢跑偏的目的。下面以两张表准确标定并列明工艺参数,供学习借鉴。

表1 活套单位张力设定参数

表2 活套钢丝绳张力与长度匹配参数

5 结语

带钢跑偏是冷轧酸轧机组作业时常见问题之一,其发生原因多样,产生多种负面效果。因此,从业人员在组织生产时,必须认真查找导致带钢跑偏的风险隐患,科学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安全事故率的目的,并为提升经济效益、打造民族品牌产品筑牢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托辊偏移量中心线
矿用带式运输机托辊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格网坐标转换法的矢量数据脱密方法研究
自动轧管机热钢翻转机构的设计与应用
树叶竞技场
基于AutoLISP的有轨起重机非圆轨道动态仿真
卷烟硬度与卷接、包装工序相关性分析
立井提升容器尾绳托辊及托辊架的改进
停机后汽缸温差大原因分析及处理
以南北地震带为例研究面向地震应急的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偏移模型
DPH13型移动带式输送机承接托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