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山传统制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生活传承

2021-01-05 05:30张丽军彭尊善
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制陶生产性陶艺

张丽军 彭尊善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的皂头窑山村,因窑命名,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村中有典雅别致的陶瓷景观,更有距今300多年的古窑。在万历崇祯年间,窑山陈氏之祖万慧公从福建迁居于此,世代从事制陶业,至今已有十三代。

1 窑山传统陶缸的制作工序

上饶窑山传统制陶最有特色的是陶缸的制作及烧制技艺。陶缸制作完全采用传统古法,手工劳作,工序繁复,制作一个陶缸成品往往需要经过以下十几道工序。

(1)挖陶土。窑山陶土用的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粘土,这种粘土必须从地下较深处的粘土层开采。在窑山这种粘土比较多,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不同种类,且有不同的颜色。

(2)炼泥。炼泥不是只用一种粘土炼成熟泥,还要把当地的三四种泥土(包括耐高温的土,并非高岭土)按一定比例掺和在一起,以往利用人工或用牛踩粘土炼制而成,如今改成了机器炼制。粘土要与耐高温的土混合,否则烧起来容易塌掉。

(3)摞泥。调好的熟土并不能马上使用,要再次把熟土中的小石粒挑拣出来,否则烧制出来会有小洞,容易漏水,同时排出熟土中的空气,制成陶缸用泥半成品。

(4)搓泥条。根据陶缸大小把熟泥按照一定标准用手搓成不同大小的泥团,再把泥团向双手两侧搓成长条状的圆泥条。

(5)盘泥条。这道工序仍是较原始的制作。盘泥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搓好的圆泥条由下往上呈螺旋式盘筑成陶缸形状。另一种是先将泥条圈起来,然后一圈圈向上堆筑成陶缸形状。

(6)打坯成形。把基本成形的陶缸,用特制的两把缸锤里外同时拍打。把泥条之间衔接部分拍匀,并拍成所需弧度的缸体。两把缸锤,里应外合,拍打多次直至拍实。最后,用于缸外的缸锤是有简易纹样的,反复拍击留下重复的纹样,就算是装饰了。

(7)晾晒。把拍打成形的缸坯根据大小决定晾晒时间。缸体大的,若是冬天要晾晒三四天。小的缸体,若是夏天放置阴干就行。师傅们根据经验判别缸体的湿度及硬度来决定是否可以上釉。

(8)上釉。窑山陶缸用的多是本地矿物原料研磨的釉浆。先把釉浆打匀,根据器皿大小,一人或多人合作上釉。由于窑山陶泥细腻紧致,有些仅在陶缸内部上釉即可确保不渗水,有些甚至都不用过釉。保留了陶本身的质感,与其简朴的造型和装饰相得益彰。

(9)烘坯。把上好釉的缸坯依情再次晾晒,或放窑背烘干,使釉更好地附着缸体。

(10)装窑。也称叠窑,装窑时把陶坯叠放在相应的位置是一项技术活。要凭借经验,根据陶坯大小、形状依次摆放在斜坡状的龙窑窑床内。摆放陶坯时,窑床内要在墙侧、中路留有火路通道。

(11)烧窑。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最具特色的窑山烧制技艺,窑山用的是柴火烧制。装满窑后,用砖将窑口封好,再用黄稀泥封砖。窑背上的麟眼洞塞上麟眼坨。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松枝

或木板边条放置窑背两侧燃烧。24小时不间断投柴,多看陶缸釉色变化和火焰的变化,若观察到投柴孔和烟囱喷出红红火焰,便预示龙窑快“落山”了。

(12)出窑。等龙窑“落山”约两天后,再打开烟囱降温。慢慢冷却三四天,控制温差,避免“惊变”破裂。

如今,玻璃、塑料、金属等新型材料制作的生活用品逐渐代替了陶制品。人们普遍认为陶制品陈旧落后,陶制品用量越来越少,制陶的作坊也渐渐消失。体现人类智慧和情感追求的制陶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如何持久传承技艺,让窑山陶回归大众的日常生活、重新享受人与大自然互动产生的美感呢?“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

2 窑山传统陶艺“生产性保护”原则

“生产性保护”是一种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最直接的方式,它可以使传统技艺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1]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这一保护方式主要实施的领域,其中包括传统技艺领域。[2]显然,窑山陶艺属于这类保护之列。

窑山陶艺生产性保护能得以实现,关键在于能否确立传承人的主体性地位,能否重建社区群体对传统技艺的文化认同感,能否协调生产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2]。

2.1 明确并落实窑山陶艺的主体

要尊重传承人的意愿,让传承人在保护非遗产品的同时成为受益者。目前,窑山陶艺第十三代传承人陈生佃缺乏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难以成为真正的陶艺生产性保护的主体。政府作为非遗保护的主导力量,需扶持这些民间艺人的小作坊生产。传承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有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可以通过政府资助重建或扩建日渐败落的生产作坊或基地,收购传承人的部分产品,置办相关陈列馆。这样不仅解决了传承人的经济问题,还确立了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根本解决了传承人的后顾之忧。

2.2 加强非遗保护的社区教育,唤醒社区主体的文化自觉

上饶窑山陶艺传承人及所在的社会群体对于本土文化遗产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更倾向于向后人学习学校教育的知识,往往不屑于手艺的传承。只有通过深入的社区教育,与本地高校联合,激发社群的文化自信心,从而重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让窑山陶既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树立陶产品自豪感。让保护陶文化成为社群的一种内生需求,形成陶艺生产性保护的良性机制[3]。

2.3 处理好传统产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文化功能的保护是生产性保护的主要目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能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窑山村地处郊区,自然环境优美,村中建设了古朴雅致的陶瓷景观,更有数百年保留下来的古窑龙窑。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护好龙窑,保护好至今三百余年的古窑遗址,保护好制陶技艺的原真性,创建窑山陶文化旅游产业,外地旅游人员参观古窑、在作坊里通过传承人亲授制作技艺来了解传统陶艺,制作后并将“DIY”作品统一放置龙窑烧制,过后一并把烧制好的陶产品寄给制作者,不仅增加经济效益,也扩大影响力,产生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与当地大、中小学校联合,建立制陶学习体验基地,学生到基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建立制陶体验基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体验,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传统的制陶技艺,培养制陶后继人才。通过大众对文化资源的体验或以经济利益来激发民众的自觉意识,使民众产生对非遗产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非遗产品的活态传承。对窑山陶艺的保护,就是要让其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去。虽然它越来越远离现代社会,但若处理好生产的内在逻辑和保护宗旨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的同时,若能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新其传统工艺,就能促进窑山陶制品回归生活,回归现代。那么,创新推动窑山陶生产性保护策略具体有哪些呢?

3 窑山传统陶艺“生产性保护”及“生活传承”策略

窑山陶生产性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日用陶。通过日用陶产品销售来传播窑山传统陶文化,提高窑山传统陶的影响力,最终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目前,窑山日用陶市场效益不高,凭现有的生产模式很难打开市场局面。与其他陶瓷品种相比,品种较单一,从发展状态看,属于“草根”陶业。总量、规模、层次与其他制陶业生产存在很大差距,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只有通过工业设计把产品进行创新,才能提高窑山陶产品的竞争力。窑山陶作为一种传统产业,适当引入工业设计,将会大大改善窑山陶的发展前景。即使在当今塑料及金属材料的冲击,若在设计师的独特创意及窑山陶材质的合理运用,在市场还是挺有竞争力,也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4]。

3.1 建立新型生产模式

新型生产模式强调的是打破原有传统日用陶的瓶、碗、罐、缸的固定模式,使产品功能和外形设计逐渐适应于现代消费群体的日常需求和审美观念。窑山距离地方高校不远,可以与当地院校合作,成立校企研发中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相结合,帮助陶艺传承人明确核心技艺,培养相关现代技术知识和运用意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合理结合,将窑山陶充分利用其细绵环保低碳的特点,利用它共鸣时间长的特点(敲击声音可延续至少30秒),设计出共鸣箱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产品,以现代工业设计推动生产性保护模式。

3.2 保护好“核心技术”

窑山传统陶艺工序复杂,从淘泥开始,到叠窑、烧窑和出窑,用现代制陶技艺,必定会有许多工序发生改变,以致传统技艺被工业化替代。那么,我们必须将“核心技艺”作为生产性保护的最低要求,保证窑山陶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情况下,不失去传统技艺的原有特色。如保存“核心技艺”柴火烧制技艺,虽然柴火烧制会浪费一些木材,但在非遗传承人的改良下,之前完全以松枝为燃料变为可以以废弃木材或木材边角料,大大节省了烧制成本并有效利用废弃物品。烧制技艺相对复杂,师傅们往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摸索,对柴窑木材的材质、烧成的温度、装窑的方式、火焰的走向及颜色、灰烬的落点等都要长久的体会和观察,形成经验和技巧。要保留柴火烧成技艺,是因为柴火烧制的陶器独特,表面呈现火焰舔至陶坯的痕迹和柴火灰烬落下的灰釉。釉面自然粗犷,似有晕染质感,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朴、古拙、浑厚、深沉内敛。

3.3 改变销售方式

现有的上饶窑山日用陶生产基地规模较小,市场消费量不大,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通过预定少量定制产品,需求量不多。如今的网络时代,可以采取线下线上结合销售模式。线下通过游客体验消费及本地人生活消费促进生产销售;线上鼓励生产厂家或作坊自主线上销售,或者与当地政府搞电子商务合作社将窑山陶艺产品统一规范分类进行销售,突出产品特点,提升大众对窑山陶艺的认知度。

总之,将窑山传统陶艺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对传统营销方式的变革,提升窑山陶的影响力,最终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

4 结语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上饶窑山陶,是上饶地方表现特色文化的载体。面对窑山制陶技艺濒临消失的危机,应对其采取生产性的保护措施。我们需要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倡导除口口相传、师徒相授外,并建立制陶体验基地,培养后继人才,进而有效实行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未来可实行校企合作,本地与外地(如景德镇)合作,改良窑山陶生产模式,让窑山陶在生产的过程中,技能与专业水准得到提升。同时改变销售品种和销售方式,使窑山陶产品与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对接,最终实现上饶窑山陶制陶技艺的生活传承。

猜你喜欢
制陶生产性陶艺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疯狂”的陶艺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大象的澡盆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