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2021-01-05 10:49稀,
纺织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结型平纹斜纹

彭 稀, 周 赳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8)

《六书故》:“织采为文曰锦”,织锦是用预先染好颜色的经纬线织成的具有多彩花纹的丝织物[1-2]。从西周的“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开始,到东汉的“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再到明清时期寸锦寸金的云锦妆花,织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价值堪比黄金的丝织物[3-4]。

织锦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织锦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织锦的重组织结构作为高技术水平的代表是传承的重点,也是创新的基础。目前对中国古代织锦的研究主要涉及历史沿革、技艺特点、组织结构等方面[5-6]。在重组织结构方面多处于对某一特定织锦品种的研究,如蜀锦、宋锦、云锦、特结锦等[7-8],但少有对织锦重组织结构的特征分析和演变规律的整体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的演变历史,并研究其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规律,构建起织锦的重组织结构体系,以探求重组织结构织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1 演变历史和特征

1.1 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周,具体的演变历程如图1所示。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始于西周,盛于汉代,没于唐代,历经两千多年。辽宁省朝阳市魏营子西周墓出土的平纹型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简称平纹型经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重组织结构织锦[9]。其代表品种有对龙对凤锦、舞人动物纹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等[10-11]。随后于战国时期出现挂经锦和抛纬锦等变化平纹型经锦[12-13]。至北朝晚期,固结组织从平纹发展成斜纹,演变出斜纹型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简称斜纹型经锦)。这是北朝到初唐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其代表品种有晕繝花鸟纹锦、宝相花纹锦等[14-15],但其存在时间短暂,影响极其有限。

图1 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发展谱系示意图Fig.1 Pedigree diagram of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in ancient China

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经显花方式逐渐变成纬显花方式,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被旋转90°,至北朝形成了最早的丝织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几何纹丝绵锦和瑞兽纹锦等平纹型纬重结构织锦(简称平纹型纬锦)[16-17]。其实,丝织的纬重结构织锦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因古时人们对经线的崇拜而未引起关注[18-19],而毛织的平纹型纬锦在东汉就已出现[20]。从初唐开始,斜纹型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简称斜纹型纬锦)出现,并很快取代了斜纹型经锦。619年的瑞花几何纹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斜纹型纬锦[21]。随后演变出浮纹斜纹型纬锦、菱形斜纹型纬锦和妆花斜纹型纬锦[22]。晚唐时,固结组织从斜纹演变成缎纹,出现了缎纹型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简称缎纹型纬锦)。目前发现最早的缎纹型纬锦出土于耶律羽之墓,如雁衔绶带锦[23]。其后,在常规的缎纹型纬锦上衍生出了浮纹缎纹型纬锦、妆花缎纹型纬锦等,其代表品种有凤鹿菱纹锦和团窠卷草对凤织金锦[24],但至今未发现缎纹型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由于纬显花技术具备纱线换色方便、织物纹样色彩和层次丰富且设计效率高等优势,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得以在唐宋时期快速发展,纬显花技术逐渐取代经显花技术。

唐代时,在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的基础上增加地经、地纬和地组织,演变出了无结型重结构织锦。首例具有地组织的重组织结构织锦是胜金口佛寺遗址出土的飞凤蛱蝶团花锦[25]。为了改善织物的坚牢度,从唐代到宋代,在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的基础上增加固结纹纬的结经和接结组织,逐渐发展出特结型重结构织锦。该织锦从宋代到清代都有所发展,且在元代呈现繁荣景象[26]。其典型代表品种是织金锦和宋锦[27-28]。而地结型重结构织锦虽早在唐代出现,如青海都兰的蓝地龟甲小花织金锦[29],但到明清时期才高度发展,并逐渐取代特结型重结构织锦而在清代时成为主导。此时,特结型重结构织锦基本只见于宋锦中。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可看作是在无结型重结构织锦上增加接结组织或去掉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结经而演变成的。其常见的代表品种是云锦,包括金宝地、妆花缎以及妆金库缎的妆金部分等[30-31]。目前出土的无结型、特结型和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只有纬重结构而无经重结构。

1.2 结构体系及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梳理和结构特征的分析,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体系。

图2 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体系Fig.2 Weav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in ancient China

织锦的重组织结构根据显花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重结构和纬重结构;根据接结特点不同可分为暗夹型、无结型、特结型和地结型;根据固结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平纹型、斜纹型和缎纹型。暗夹型纬重结构根据表里固结组织的异同可分为全明经型和半明经型。此外,还有变化的组织结构类型,代表品种有挂彩锦等。综上,中国古代重组织结构织锦的品种可分为四大类和十六小类。以下对四大类织锦:暗夹型、无结型、特结型和地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结构特征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图3 暗夹型重结构织锦组织结构的剖面特征图Fig.3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dark-clip-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Plain weave warp brocade; (b) Twill weave warp brocade; (c) Plain weave weft brocade; (d) Twill weave weft brocade; (e) Satin weave weft brocade; (f) Not-full-revealed-warp-type twill weave weft brocade; (g) Not-full-revealed-warp-type satin weave weft brocade

1.2.1 暗夹型重结构织锦

图3所示为暗夹型重结构织锦组织结构的剖面特征图。可看出,暗夹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其由2个或2个以上系统的经(纬)纱与1个系统的纬纱(2个系统的经纱)交织而成的经(纬)纱重叠的重组织结构织锦。其中,经(纬)纱按照是否在织物表面显花被分为显花经(纬)和非显花经(纬);纬(经)纱根据功能的不同被分为夹纬(经)和明纬(经)[32]。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是将1个系统的纬纱一隔一分为夹纬和明纬,而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采用2个系统经纱分别作为夹经和明经,其纱线分工更为明确。显花经(纬)与各个非显花经(纬)的排列比都是1∶1。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的明纬和夹纬的排列比为1∶1,而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的明经和夹经的排列比有1∶1、1∶2、1∶3、2∶4等,且以1∶1和1∶2为主。不同的排列比能显示织物不同的质地效果,其比例越接近于1,织物越细腻[33]。夹纬(经)藏在表层显花经(纬)和里层非显花经(纬)之间不显露出来,明纬(经)与各个系统的经(纬)纱交织成平纹、斜纹或缎纹。由此可见,暗夹型重结构织锦同一织物的组织结构只有一种。它不是依靠组织来显色,而是根据需要依靠夹纬或夹经的作用将不同系统的纬(经)纱互换位置轮换到织物表面显色。此外,夹纬或夹经在维持织物牢固性的前提下增加了织物的经浮长或纬浮长,提高了织物色彩的纯度。与此同时,其增加了织物的厚度,使得织物纹样更加饱满,但夹纬或夹经在整个织物中没有交织,极易被抽出,因此织物结构不稳定。

如图3所示暗夹型重结构织锦根据显花特点、表里固结组织的类型可分为七小类。如图3(a)、(b)所示,平纹型经锦和斜纹型经锦都是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表里固结组织是平纹,而后者的是斜纹。如图3(d)、(e)所示,全明经斜纹型纬锦和全明经缎纹型纬锦的表里固结组织分别为斜纹和缎纹[34],其明经全部显露在织物表面。而半明经斜纹型纬锦和半明经缎纹型纬锦的表里固结组织分别为经纬面斜纹和经纬面缎纹,因此其明经只在织物正反面各显露一次,如图3(f)、(g)所示。如图3(c)所示,由于平纹是同面组织,因此平纹型纬锦没有全明经型和半明经型的区别。

除以上常规的组织结构特征外,暗夹型重结构织锦还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如挂经锦和抛纬锦是在平纹型经锦的基础上局部增加一个系统的挂经或纬纱,显花时以全经点或全纬点形成的浮长浮于织物之上,不显花时做背浮[13];半明经型菱形斜纹型纬锦是在半明经型斜纹型纬锦的基础上将固结组织由斜纹改为菱形斜纹;半明经型浮纹斜纹型纬锦是将半明经斜纹型纬锦局部的固结组织变为全纬点以在织物表面形成全浮长等[35]。

1.2.2 无结型重结构织锦

图4示出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特征。是由1个系统的经纱(地经)与2个系统的纬纱(地纬和纹纬)交织而成的纬纱重叠的重组织结构织锦。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1∶1。在整个织物中,地经与地纬交织成固定的地组织,常用一上五下、变化纬重平等组织;与纹纬不交织,显花时配置全纬点而浮于地纬之上,如图4(b)所示;不显花时配置全经点而沉于地纬之下,如图4(a)所示。如表1所示,无结型重结构织锦根据地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平纹地、斜纹地和缎纹地无结型重结构织锦。

与暗夹型重结构织锦相比,无结型重结构织锦最大的特点是在组织设计中增加特定的地经、地纬和地组织,开始将地部和花部组织进行分离设计。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地部组织可参与纹样的表现,增添了织物纹样和色彩的丰富性;另一方面织物的组织数增加,改变了织物表面只有一种组织而无比平整的状态,但无结型重结构织锦是由于表里纹纬都无接结,只能依靠纹样来控制浮长,极易造成浮长过长而影响织物的坚牢度。

图4 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组织结构的纬向剖面特征图Fig.4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no-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Ground weave; (b) Pattern weave

表1 三类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的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no-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1.2.3 特结型重结构织锦

如图5所示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特征。

图5 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组织结构的纬向剖面特征图Fig.5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special-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Ground weave (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b) Pattern weave (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c) Pattern weave (non-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特结型重结构织锦是由2个系统的经纱(地经和结经)与2个或2个以上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的纬重结构织锦。其中,纬纱根据在织物表面的作用可分为地纬和纹纬;按照是否在织物表面显花可分为显花纬和非显花纬。地经与结经的排列比有2∶1、3∶1、4∶1、5∶1、6∶1,且以3∶1为主;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1∶1,少数为1∶2、4∶1、5∶1等。如图5(a)和(c)所示,在整个织物中,地经与地纬交织成固定的地组织,常采用平纹、一上二下斜纹、二上一下斜纹、三上一下斜纹、六枚经缎、五上二下经缎等组织。地经与纹纬不交织,根据显花需要或浮于纹纬之上或沉于纹纬之下,即地经与显花纹纬配置全纬点,与非显花纹纬配置全经点。结经与纹纬交织成花组织,常见的组织有平纹、变化纬重平、一上二下斜纹、一上三下斜纹、纬面缎纹等。结经与地纬的交织组织与花组织的关系受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影响。当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1∶1时,结经与地纬的交织组织与花组织相同;当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n∶1或1∶n(n≥2且n为正整数)时,结经与地纬的交织组织是花组织的n倍或1/n倍加强组织。例如,当花组织为平纹、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4∶1时,结经与地纬的交织组织为四上四下经重平;当花组织是二上六下变化斜纹、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1∶2时,结经与地纬的交织组织为一上三下斜纹。如表2所示,特结型重结构织锦根据固结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平纹型、斜纹型和缎纹型。

表2 三类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的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special-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与全明经型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的明经一样,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结经始终显漏在织物的正面或反面,主要起固结作用。有时为了提高织物色彩的丰富度,地纬在织物的局部地区被充当纹纬使用,与地经不交织而浮于纹纬之上,即地经与地纬配置全纬点(如图5(b)所示)。这一部分织物的组织结构与全明经型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相同。从组织结构上看,与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相比,特结型重结构织锦最大的特点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结经和特定的接结组织,使得纹纬与结经有交织,从而提高了组织结构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1.2.4 地结型重结构织锦

图6示出地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特征。

图6 地结型重结构织锦组织结构的纬向剖面特征图Fig.6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ground-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When only ground wefts and pattern wefts that are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 in interweaving; (b) When a part of pattern wefts that are not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s in interlacing; (c) When all pattern wefts that are not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 in interlacing

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具有以下特征:其由1个系统的经纱(地经)与2个或2个以上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的纬重结构织锦。当纬纱只有2个系统时,按照功能可分为地纬和显花纹纬;当有2个以上系统时,可分为地纬、显花纹纬和非显花纹纬。地纬与纹纬的排列比为1∶1或2∶1。如图6(a)所示,当只有地纬和显花纹纬存在时,地纬和地经交织成地组织,常采用五枚经缎、七枚经缎和八枚经缎,少数采用平纹和斜纹;显花纹纬和地经存在逐经交织和隔经交织两种情况,其中隔经交织较为常见。逐经交织时,显花纹纬和地经交织成一上三下、一上五下等斜纹,如南宋的松竹梅纹锦等[36]。隔经交织时,根据隔经数的不同可分为隔多经和隔1经2种情况。早期显花纹纬和地经主要是隔多经交织成平纹,常见的是隔2经或4经,代表品种有唐代的蓝地龟甲小花织金锦、宋代的朱红地折枝茶梅八宝纹花缎、紫红地松竹妆花缎等[37]。明清时期,隔1经交织的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发展成为主流,其组织设计仿照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中暗夹纬的设计方法,从地经中以一隔一的形式分出一半经纱与显花纹纬交织成间丝组织以切断浮长,固定显花纹纬。常见的间丝组织有一上三下斜纹、一上七下斜纹、五枚纬面缎纹、七枚纬面缎纹等。当非显花纹纬存在时,地经与地纬、显花纹纬的交织情况与非显花纹纬不存在时相同;而非显花纹纬与地经的交织存在以下2种情况:如图6(c)所示,当所有非显花纹纬参与交织时,非显花纹纬与地经交织成七枚经缎等,如金宝地中的片金和圆金[38]。如图6(b)所示,当部分非显花纹纬参与交织时,非显花纹纬1和地经交织成七枚经缎,非显花纹纬2和地经配置全经点,不交织而沉于经纱底部,如妆花缎中的花纬不参与挖花时[39]。如表3所示,地结型重结构织锦根据固结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平纹型、斜纹型和缎纹型。

表3 3类地结型重结构织锦的组织结构的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ground-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与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相比,地结型重结构织锦由于增加接结组织而提高了织物花部的坚牢度。与特结型重结构织锦相比,地结型重结构织锦仅有1个系统的经纱,没有专门的结经和接结组织,因此它只需1个经轴,简化了组织设计和操作工艺,提高了操作效率。

2 演变规律

表4示出中国古代四大类重组织结构织锦的历史渊源和结构特征。分析发现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的演变存在以下规律。

表4 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性Tab.4 Evolutionary regularities of backed weave structure of ancient brocade

1)特结纱线:无→有→无,接结组织:有→无→有,经轴:单经轴→双经轴→单经轴。

早期织锦在结构设计上有接结组织,但没有专用的结纬,而是从一个系统的纬纱分出一半用作明纬,起到固结经纱的作用。从北朝晚期开始,织锦开始专门设置一个系统的经纱用作结经以固结纬纱,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花纬的密度,使得织物细腻、花纹饱满,但结经的专用意味着经纱由1个系统变成2个系统,且这2个系统经纱的织缩率不一致;因此需采用双经轴,增加了操作工艺的难度,降低了生产效率。明清时,为了在不改变织物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解决生产效率问题,织锦只在设计理念中保留接结组织,而在实际操作中省去结经和接结组织,采用效率较高的单经轴。

2)地组织:无→有。

早期织锦的重组织结构没有设计地组织,唐代时,无结型重结构织锦演变出了地组织,此后一直被沿用。地组织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织物的纹样和色彩,且为之后提高织物结构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3)显花特点:经显花→纬显花→经纬同时显花,显花方式:纱线显花→组织显花。

从西周到清代,重组织结构织锦的经纱系统数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纬纱系统数则呈现相反的的趋势,织物的显花特点逐渐从经显花演变成纬显花。以经显花为代表的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出现于西周,兴盛于汉代,没落于唐代。以纬显花为代表的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短暂出现于战国,发展于北朝晚期,兴盛于唐宋。以经纬同时显花为特点的重组织结构织锦出现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并在宋代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早期重组织结构织锦是依靠纱线显花的,如暗夹型重结构织锦的整个织物都只有一种组织,只能依靠纱线显色而使得织物的表面较为平整。后来,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增加了地组织,使织物可依靠组织显色从而增加了织物的肌理感。

4)织物浮长:短→长。

重组织结构织锦的显花组织从平纹变为斜纹再变到缎纹,最后用浮长间丝显花,其织物的浮长不断增长,纱线色彩的有效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5)织物色彩:少→多。

在重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织锦的色彩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暗夹型经重结构织锦依靠组织重数显色时,织物最多可呈现五色。此外,可采用分区换色法、挂经法或抛纬法局部增加织物的色彩,但分区换色法不能在整个织物中均匀地增加织物的色彩,而挂经法和抛纬法只能用于点缀。暗夹型纬重结构织锦可呈现八色,并可采用分段换色法增加色彩数。无结型重结构织锦由于增加了地组织,使得织物色彩数增加。特结型重结构织锦可采用换道和抛道,局部增加织物的色彩。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可采用局部挖花的方式进一步增加织物的色彩。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演变实质上是织锦优化的过程,即向着结构稳定、织纹细腻、色彩丰富、生产效率高的方向发展。

3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特征分析和演变规律探索,可发现:从西周到清代,中国古代重组织结构织锦根据组织结构的接结特点可归类为暗夹型、无结型、特结型和地结型重结构织锦四大品种,并且每个品种都有其划时代的突出特点。基于结构特点构建起的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体系既有助于中国古代织锦的真伪辨别和考古断代,又可作为现代织锦数码化创新设计的基础。此外,中国古代织锦重组织结构的演变的本质是通过不断突破自身组织结构的限制向“结构稳、色彩多、外观美、性能优、效率高”的创新面料发展,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历史传承使得中国古代织锦能在各个时期成为丝绸之最且延续千年而不断。以史为鉴照未来,结合现代新技术对中国古代织锦的重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重组织结构织锦品种,是现代织锦产品开发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结型平纹斜纹
新衣软又暖
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临界点的快速计算方法
离子敏感场效应管的结构优化建模
补肾调周法合二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立体放大效应织物的设计与分析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应用电路设计
清新格纹
针织平纹单面布的斜度与扭度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新型涤纶夏装面料的设计与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