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景德镇美术教育对中国瓷器发展的影响
——以陶瓷名师为例*

2021-01-06 09:45
陶瓷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瓷板瓷画王琦

张 敏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1 民国景德镇陶瓷教育名师及教育背景

民国景德镇瓷器以仿古瓷、名家瓷最为出彩,也是民国瓷器的代表。与历代瓷器相比,在器型、釉色、彩绘、纹饰、款式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在陶瓷上进行绘画是以文人派瓷绘艺术家用瓷器代替画纸进行绘画,也称瓷板画,这一类的美术瓷的出现促成了景德镇在民国时期的地位。民国初年有瓷画三大名家王琦、汪晓棠、潘陶宇。汪晓棠、潘匋宇创立的新粉彩在社会上得到好评,作为景德镇第一代由传统粉彩向新粉彩转变的代表,他们在民国初年粉彩工艺与艺术上进行传承与创新,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新粉彩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他们的出现不同于民间的文人工匠,一方面他们拥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的画家,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还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并且接受过先进专业陶瓷教育。例如潘匋宇不仅是陶业学堂的老师,还因拥有过人的绘瓷技艺海内闻名,其带过的学生就有汪野婷、程意亭、刘雨岑等瓷画人才,在他的教导与影响下,景德镇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科班出身的“学院派”学生。潘匋宇作为民国初年粉彩奠基人之一,他的瓷画清淡雅丽,花鸟、人物均重神韵,从来不刻意去追求“工”,是真正的具有文人气的美术家。

另外,我国第一家官办的陶瓷职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于1910年建校于鄱阳,但是却因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断。随后又重新建校并于1912年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校址仍然设立在鄱阳。1915年又改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直属教育部。最后几经周折,终于在1916年在景德镇建立了分校,学校建立在御窑厂后面,名为乙种工业学校。也就是这时,“民初三大家”之一的潘匋宇先生在此校任教,在随后出现的瓷画名家“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刘雨岑、程意亭都在此校中学习。在这个时期,包括其三人在内的数十人在“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的先进学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影响下,特别是当时自强不息、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浸染下,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在那个求学若渴的时代,景德镇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随之改变。到军阀时代的1924年,学校又易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6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学校的地址正式改为景德镇,且在1927年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陶瓷专科学校的建立,使景德镇的瓷业开始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在学校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兼具艺术性的学生,成为后来“珠山八友”中赫赫有名的瓷绘名师,除了归功于新式学堂的建立,民初第一批粉彩大师在技艺与艺术的传承上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他们不仅是民初陶瓷绘画技艺上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陶瓷美术人才。正是因为这些人从而影响了接下来的几代人,推动了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在中国历史上的新进程。

2 名师在瓷绘上的创新

2.1 新粉彩的出现

清末民初,在传统粉彩占据主要市场的同时,浅绛彩文人瓷画在景德镇已经发展起来了,并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浅绛彩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开创了瓷绘装饰由“工艺”风转向雅淡“艺术”的风格,使瓷画与传统的中国画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景德镇瓷画风格。此时浅绛彩艺人成就斐然。浅绛彩文人瓷画虽然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但也很快走向了衰败。浅绛彩衰败主要是由于浅绛彩瓷画画线所用的粉料没有运用雪白覆盖,也没有用玻璃白作填色打底,所以釉面易于脱落。还存在其他工艺上的原因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等。笔者在此不做深入探讨。民国建立初期,随着浅绛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批颇具个人绘画技巧与风格的瓷绘名家出现在瓷坛上。以汪晓棠、潘匋宇、王琦等绘瓷名师为代表,以瓷代纸,在浅绛彩绘画的基础上,把书、画、诗、文在瓷器上发挥到极致,依靠近代画的绘画技法进行创新,将“瓷”与“画”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其在官窑粉彩、传统粉彩的瓷绘基础上开辟了景德镇新粉彩的新天地。

2.2 新粉彩瓷绘的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新粉彩瓷在用料和工艺上都具备传统粉彩的特征,主要区别在于瓷画的表现形式。新粉彩在继承了晚清浅绛彩绘瓷家把元代的浅绛彩山水移植到瓷器上之后,再加上传统粉彩工艺便形成了新粉彩的表现形式,它接近于绘画形式。以汪晓棠的瓷绘表现形式为例。当时新粉彩瓷画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传统绘画,二是人物画。汪晓棠的瓷画以人物画最为著名,擅长绘仕女。其所绘民国新粉彩仕女图四条屏瓷板,可以说代表了民国新粉彩瓷板艺术的最高成就。这套瓷板以四条屏的形式出现,借鉴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诸元素,诗、书、画、印俱全,精妙绝伦。每个瓷板都绘有仕女两名,第一屏以仕女对镜梳妆为主题内容,背景有窗外假山怪石、竹子梧桐;第二屏以二女河边浣纱(洗衣)为主题,以青青垂柳、江水河岸作背景;第三屏以两女窗前刺绣为内容,窗外流水潺潺,红叶似火为背景;第四屏绘有两仕女一坐一站于案前,以庭院劲松、青草为背景。这套瓷板每屏都有应景诗文与题款。瓷板中仕女人物设色淡雅精细而又不失瑰丽,衣褶轻秋风吹起,衣带飘摇,如行云流水。以柔美流畅的线条,将所绘仕女婀娜多姿、活泼俏皮的情感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女子妩媚俏丽之美跃然纸上,可见其绘画手法之奇。

2.3 新粉彩瓷绘的绘画技法

新粉彩瓷画相对传统粉彩而言,画面的设色更加浓艳,有一种明快、夺目的效果。新粉彩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当时“西学东渐”的国内美术风格变化的影响,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的影响下,新粉彩瓷绘家也有不少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比如“珠山八友”的领头人王琦,他有着较强的造型能力,其创作的肖像画也很受欢迎,但是此时王琦的彩绘还是缺少粉彩那种粉润光亮和使用玻璃白造成的凸起立体效果。后得邓碧珊传授,创作肖像画。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一书中盛赞王琦是现今美术家中的佼佼者。王琦对“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人物画很是折服,于是师从黄慎,创作出了在瓷器上专画写意人物和草书题记的个人风格。受西方绘画影响,他将西洋写实技法融入到新粉彩人物画的面部绘制,以明暗技法表现人物头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线条简练概括,神态更是惟妙惟肖。在他努力钻研下,其瓷画不仅在材质、工艺、审美趣味上能够恢复传统粉彩的味道,还将其本人的文人趣味融入其中。使其从捏面手艺、粉彩手法和格调,到深谙西洋写实技法、以书入文人画之趣味、熟练掌握玻璃白雪白传统技法的“匠人”变为“美术家”。

另外,在装饰和绘画方法上,王琦已深刻明白“玻璃白的使用和釉上瓷绘的特点决定了粉彩最宜采用以‘工’为主‘写’为辅的‘工笔’或‘兼共带写’方式进行装饰和绘画……”。简单的说就是王琦的写意人物与草书在粉彩瓷绘上的运用。如他作于1931年的《粉彩皈依三宝神通后瓷板》中人物衣褶皱勾画的十分率性写意,就如中国画中的写意画一般,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外形,一气呵成,放荡不羁。重点在于对玻璃白材质的灵活使用使人物须眉、面部阴暗面的细小处理过渡自然。这幅作品写意感十足,不同于其他瓷画家擅长用描、彩、填的绘画技法,写意就是粉彩装饰与绘画的特点。

3 “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

新粉彩在具备传统粉彩和浅绛彩的特征之外,能够成为民国乃至现在人们所喜爱瓷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其具备“雅俗共赏”的审美格调。新粉彩更加注重瓷画的使用功能,“把瓷绘艺术品从以往贵人雅士特有的馆阁中引向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融

合的广阔市场,符合新兴的广大市民阶层的欣赏习惯,因此能够风行一时”。简而言之,就是新粉彩变为普通百姓也能观赏的艺术品了。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新粉彩的开创者和“珠山八友”的继承者如王琦、汪晓棠、徐仲南等,他们有的做过商人、红店艺人、副社长等,因而具有“匠人”气;同时他们又学习并吸取文人的审美趣味。所以创作的作品不会同晚清浅绛彩文人程门、王少维等具备十足的“艺人”气,这样“俗”与“雅”都在他们的瓷画中体现了;另一方面是新粉彩本身具有的特征:一是玻璃白的使用令瓷画的装饰更加细腻精致、淡雅洁净;二是新粉彩的色彩丰富、粉润柔和之感一直受宫廷和民间的喜爱。因此新粉彩的创造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格调。

4 结语

新粉彩瓷器是众多陶瓷绘画名师和美术家的努力下创造出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代表了这批颇具势力的瓷绘名师,作为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正是他们开辟了陶瓷装饰与陶瓷绘画完美结合的新领域。在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时,也为民国彩绘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其后来中国瓷器的绘画风格和格局。最重要的是,后人会以他们为榜样,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瓷板瓷画王琦
《前程万里鸿运照》瓷板
粉彩瓷板四条屏
李祥东作品精选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吴韬色釉瓷画作品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皇帝的新装》后传
王清丽瓷画
沈腾:我俩是拆不散的“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