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析

2021-01-06 05:04沈亚强徐卫国吕烨锋张红梅王保君程旺大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嘉兴市种养水产

沈亚强,徐卫国,吕烨锋,张红梅,王保君,程旺大*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嘉兴 314016; 2.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01)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由传统的稻田养鱼演变与发展而来,与之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突出以稳粮为主,兼顾促渔、增收、提质和生态效益[2-4],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民的积极响应。根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至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13.3万hm2,其中,稻虾综合种养模式面积占49.67%,成为应用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是我国小龙虾的主要养殖方式[5]。稻渔综合种养顺应了新时代要求,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向渔业“要空间”的问题,为农渔业发展、农渔民增收和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对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嘉兴市稻作历史悠久,一直是浙江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在全市乃至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嘉兴市水稻播种面积8.72万hm2,总产量67.09万t,分别占全省的13.40%和14.05%,水稻平均产量7.689 t·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4.83%。嘉兴境内河网密布,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历史源远流长。近现代来,渔业也一直是嘉兴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嘉兴市既拥有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及产业传统优势,又有提速增效的巨大潜力,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对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当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轨迹及总体规模

从2010年起,浙江省以“稳粮增收”为主的绿色生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兴起和快速发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发展现代渔业、促进稳粮增收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特点是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稳粮增收、保生态保安全为主要目标,实现稻田养鱼的绿色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入“十三五”以来,农业和渔业部门遵循“以粮为主、生态优化、产业化发展”的导向,继续做精做强稻渔模式,推进其产业化进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浙江“稻渔”模式与品牌。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轨迹与全省相似,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

截至2019年底,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0.235万hm2,水稻产量1.830万t,水产品产量0.404万t,总产值达23 974.1万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1.2 发展成效

1.2.1 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

可以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如秀洲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到2018年底,全区已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0.7 hm2,其中,稻鳖模式238.4 hm2,稻虾模式97.2 hm2。实现稻、麦总产量4 272.9 t,水产品产量628.1 t,总产值7 589.92万元,总效益5 506.5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可以除草灭害,消灭田里的杂草和一些危害性幼虫,减少水稻病虫害,而且水产动物对杀虫药物较为敏感,这也大大减少了水稻农药用量。

水产动物的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有利于水稻生长。

残饵和水产动物的代谢产物可为水稻提供部分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1.2.2 新型农业主体和人才培育初见成效

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稻渔综合种养主体。2018年10月19日,嘉兴市秀洲区稻渔种养产业协会正式成立。2019年4月15日,海盐县又成立了嘉兴市首家稻虾产业协会。

1.2.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为展示产业发展成果,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南湖区、海盐县、桐乡市在2019年相继举办了小龙虾节庆比赛,开展农业旅游、垂钓、品尝等活动。嘉兴市选送的两家稻虾种养主体在“浙江农业之最”首届小龙虾擂台赛上,表现优异。南湖区大桥镇盛丰生态农场、桐乡市宏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列总分第二、第四,并分获比赛二等奖、三等奖,有利于提升嘉兴绿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从单纯“稻鱼共生”逐步形成稻虾、稻鳖、稻鱼三大类典型模式(图1),还有稻蟹、稻螺等多种本地化模式。

图1 2019年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水产品产量按不同模式的分布情况

2.1 稻虾模式

稻虾模式是嘉兴市面积最大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80%以上。

前期,主要模式为水稻-青虾模式。其又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一季稻一季虾”轮作模式,即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空闲期养一茬青虾,青虾于6月上市销售完毕后,再种植一季晚稻;另一种是“一季早稻二茬青虾”模式,水稻产量可达6.75 t·hm-2,青虾商品虾产量0.750 t·hm-2,小虾种产量0.225 t·hm-2。

近年来,在全国稻田养殖小龙虾发展热潮的带动下,全市各地开始尝试稻田养殖小龙虾。位于桐乡市崇福镇的桐乡市宏望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现有水稻-小龙虾模式面积89.3 hm2,是目前嘉兴市单一规模最大的稻渔综合种养农业主体。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面积严格控制在10%之内。当年3—6月,稻田上水养殖一季小龙虾,6月种植水稻,7月投苗养殖种虾,10月底水稻收割后,上水育苗。2019年上半年,该公司苗种总产量达2万kg,平均产量达2.250 t·hm-2,产值突破120万元;商品虾累计销售17.5万kg,产品成功打入杭州、苏州、上海等城市,获一致肯定和好评。经济效益方面,根据实际测算,纯利润平均可达6.375万元·hm-2。生态效益方面,据统计,水稻-小龙虾模式化肥、农药减少量达825 kg·hm-2和1.2 kg·hm-2。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公司正努力打造小龙虾“种苗繁育-商品虾养殖、销售-餐饮-垂钓农旅”全产业链。

另外,2018年起,海宁市、秀洲区等地还探索了稻田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效益非常可观。

2.2 稻鳖模式

养殖中华鳖主要为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浙新花鳖新品种。该模式是在田块四周开挖环沟(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开展水稻和中华鳖共作。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的秀新生态农场主要从事稻鳖共生模式,目前,已开展稻鳖共生面积33.3 hm2,辐射推广面积390.7 hm2。种植水稻品种主要为南粳46和嘉优中科3号,育秧机械移栽。放养鳖为中华鳖日本品系,投放0.3~0.4 kg·只-1规格的鳖苗2 250 kg·hm-2。水稻叶片上的虫以及田间的蛙、螺等可为鳖提供天然饵料。鳖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全程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稻鳖综合种养,既提高了鳖和稻米品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据测产结果,2018年可产粮食11.795 t·hm-2(水稻8.195 t·hm-2,小麦3.6 t·hm-2),鳖产量3.773 t·hm-2,净利润达40.793万元·hm-2。真正实现了一田多收,稻鳖双赢。

2.3 稻鱼模式(含稻鳅模式)

以稻鳅模式为代表,其他养殖鱼类还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鳙鱼等。稻鳅模式又分先鳅后稻和先稻后鳅两种模式。位于海盐县沈荡镇的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稻、鳅、南湖菱立体混养,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养殖泥鳅,沟内水面同时种植南湖菱,沟岸又种植杜瓜,为泥鳅提供遮荫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产值。该公司通过招商返租农户生产,公司提供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产品由公司收购,公司统一品牌销售的“公司+农户”模式,产品拓展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2 000万元。

3 存在问题

3.1 田间工程改造不规范,存在“重渔轻稻”现象

按照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1],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平原地区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4月又发布了《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进一步重申,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平原地区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省、市农业农村部门也已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在实际种养过程中,个别农业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沟坑占比问题较随意,仍会出现沟坑面积占比过大等问题。少部分主体存在侥幸心理,按区域承包面积来反推沟坑面积,以此指导田间工程改造。还有部分主体虽然沟坑面积控制在10%以内,但是鱼沟宽度过大,这样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时,沟坑面积容易被忽略计入。

此外,在实际种养过程中,一些主体容易出现“重水产,轻水稻”的情况,放松了对水稻的管理,虽然水产品产量、效益能得到保证,但水稻产量往往较低,未达到7.5 t·hm-2的要求。

3.2 区域发展不均衡

嘉兴市各县市区对于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壮大。目前,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主要集中在海盐县、秀洲区、桐乡市及海宁市(图2),南湖区发展虽然较早但推广面积较少,嘉善县、平湖市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图2 2019年嘉兴市各县市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3.3 集约化程度偏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区域公共品牌不响

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以稻虾、稻鳖为主,但配套稻虾、稻鳖产业发展的苗种、销售、加工、消费等环节尚不完善,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融合不足,整个行业缺少规范化运作手段,产业规模及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不够,不能形成市场竞争合力,产业主导权和市场话语权不够,整体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不足。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行业带来了较大影响,从苗种、饲料、养殖、流通、加工和消费,无一环节可以独善其身,这也为我们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在发生疫情及紧急状态下,若一产缺少发达的二三产做支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会不足。缺少了加工、仓储等环节的缓冲、调节作用,生产的增加或市场销路受阻时也易造成产品的积压和价格的低迷,从而造成利益受损。

另外,嘉兴市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主体一般多以一家一户、单个合作社或企业经营模式为主,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偏低,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难度大。且小而散的个体容易各自为战,效益好时一哄而上,效益差时一哄而散,也给水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带来较大压力。此外,销售市场也不是很稳定,稻渔综合种养的农产品对比普通农产品的销售优势并未凸显出来,尤其是稻米,优质不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线下购销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便捷购买需求以及生产者多渠道销售需求,多渠道拓宽线上销售势在必行。

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然存在品牌效应不明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力度不足、高档优质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

3.4 技术创新不足、人才队伍不健全

嘉兴市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主体多为种粮大户,多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拟通过新模式提高效益而转为推进种养结合,并非专业从事水产养殖人员,相对缺乏相应的水产专业技术知识,容易导致管理不当。而一些专业从事水产养殖的主体,在实际种养过程中又容易出现“重水产、轻水稻”的现象。

目前,嘉兴市整体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中既懂水稻种植又懂水产养殖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研究和推广队伍。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对于稻渔综合种养相关技术参数、关键技术以及生态效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滞后。

4 发展对策

4.1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管理,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地和产品开展全面摸排调查。对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的,要抓紧进行整改。

对近期拟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加强指导和监督,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按要求落实到位,确保“稳粮”的实现。要求有关企业和大户按国家、省、市政府要求执行好沟坑占比不高于10%的要求,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监管。加强对养殖质量安全的监管,防止药品的滥用。从养殖、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来把控质量关,加强水产品和稻米质量安全、尾水排放处理等方面的监管等。

4.2 加强产业化扶持力度

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按照因地制宜和群众自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管理,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政府也应该因势利导,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遇,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政策扶持、部门配合、产业衔接的态势,并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扶持,设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标准开展“以奖代补”等政策扶持产业。

4.3 强化技术支撑、推广和示范带动

4.3.1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渔民培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稻渔综合种养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多种技术配套。加强相关科研单位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打造一支水产养殖、水稻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生态环境、食品加工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研究队伍。

4.3.2 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推广鱼类稻田生态自然繁育模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为下一步发展奠定种苗基础。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也应在政策规定范围内支持企业和大户帮助落实所需的育苗土地和水塘。

4.3.3 推进标准化种养

根据各地特色完善、总结适合当地的模式和具体技术,包括养殖技术和水稻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目前,由嘉兴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由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桐乡市水产站、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海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南湖区水产站、海宁市水产站、平湖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起草的DB 3304/T 046.1—2020《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以及由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嘉兴市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桐乡市水产站等单位起草的DB 3304/T 046.2—2020《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2部分:稻鳖》均已于2020年4月7日正式发布,2020年5月7日起正式实施。另外,《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3部分:稻虾》《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4部分:稻鱼》也正在抓紧起草制定中。

4.3.4 向科技要效益

积极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协作机制,以及产、学、研、推、用等多位一体的专业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关键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如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治技术、水产育苗技术、种养综合管理技术、水产品捕捞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集体攻关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关键科学难点。种养规模企业和大户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的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申报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逐步争取成为嘉兴市级和浙江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研发中心等。

4.3.5 加强示范带动

建立县、市、省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各县市区针对不同种养模式选择一批标准化程度高、技术相对成熟、发展前景较好的主体,抓好生产管理,开展相应试验示范,建设成核心示范点,以点带面,供全市主体参观学习,扩大示范效应,进而促进当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4.4 积极探索并推广水稻小龙虾轮作的新模式

目前,嘉兴市乃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均采用田四周开挖环沟的方式,破坏了约10%左右水田耕作层、减少了约10%左右的实际水稻种植面积且增加了开挖的成本。因此,从减少或不破坏水田土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水田产出率的角度,迫切需要探索一种不开挖环沟、保持水稻种植面积,又能充分利用水田“冬闲”时期,增加水田产出率的新模式。从2019年开始,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与有关农业主体合作,已在嘉兴探索水稻-小龙虾轮作新模式,新增小龙虾效益可达3.0万~4.5万元·hm-2。该模式水稻种植面积并未减少,水稻种植时还可适当少施肥料,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反而有所提升。进而,正在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浙北平原水乡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4.5 提升品牌效应,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金名片

通过选择产量稳定、米质上乘的稻米品种,以及品系好、质量佳的养殖品种,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工,以标准化的手段培育、打造嘉兴稻渔农产品公共品牌。通过举办龙虾节、稻渔产品展销会、稻渔科普观光活动等,不断加强稻渔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打造稻渔品牌内涵和美誉度。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有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提升品牌质量。通过完善产业链,将养殖、加工、农旅观光、美食餐饮、稻渔文化展示传承等有机融合,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嘉兴市乡村振兴新引擎。

猜你喜欢
嘉兴市种养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嘉兴市第一医院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加油!水产人!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