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病学为例思考中医参与治疗传染病的优势

2021-01-07 12:17韩伊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3期
关键词:温病病原体传染性

韩伊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经过各种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引起疾病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不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还能够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比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诸多方式。传染病因其可传播性,在全世界人员大量流动的当下,带给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而一旦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病,除了可造成人口死亡、城市破坏、政治及经济打击以外,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几次新发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更是给我们做好传染病的防治敲响了警钟。中医对传染性疾病的记载古已有之,称之为“疫”,到了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与成熟,中医治疫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要的经验积累,明吴又可著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著作《瘟疫论》,开创温疫学派,是中医发展中的又一理论丰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出现了10 余种新发传染病,已造成流行的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肾综合征出血等。在这些新发流行病的治疗中,每次都有中医参与的身影,而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在无有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针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出现的耐药变异导致用药效果降低的情况,中医中药也发挥出一定优势。

1 传染病概述

1.1 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有4 个基本特点: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性的病原体,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1.2 传染病现状

仅在20 世纪下半叶,就有数百种新发现的传染原呈爆炸式出现[1]。2003 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大规模爆发[2],2005,H5N1 流感病毒爆发[3],2009 年,H1N1 大流行性流感病毒随之爆发[4],2012-2013 年,MERS-CoV 和H7N9 流感病毒相继爆发[5,6]。此外,以前以及最近建立的传染原仍在继续保持一定规律性爆发,包括汉坦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即便是由于有效疫苗而长期以来被认为已有所控制的那些传染病(例如麻疹,腮腺炎),也因公众对疫苗接种风险、权衡取舍而出现了复苏[7,8]。最后,长期但可治疗的传统传染病继续表现出缓慢,稳定而无情的发展,逐渐增强了对现有疗法的抵抗力,例如结核病,疟疾,多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等[9]。

显然,微生物分离和表征的技术进步对于快速识别爆发的新病因至关重要。总体人口增长,人类对长期存在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的侵占,更大和更拥挤的城市中心,更大的全球流动性模式以及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在有利的生态环境中的潜在地位导致持久性。由于相互依存的全球社区的不断增加,由于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致病率和死亡率,整体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安全问题的潜力也日益增加。

1.3 任务和挑战

了解新的传染病的时空分布是未来世纪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迄今为止,对全球疾病趋势的概括主要是通过两种数据形式得出的:一个时间点在一个国家内部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计数(此处和以前的研究中称为“疾病丰富度”)[10,11]和记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全球首例病原体出现事件的发生[1]。

这些过去的研究表明,某些病原体符合与非人类类群所表现出的那些相似的生物地理趋势(例如,疾病丰富度和纬度之间的反比关系),人类特有的疾病(即仅在人与人之间具有传染性)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均匀,而人畜共患病(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在其全球分布中分布更广泛,人畜共患病在新型传染病中占绝大部分比例[1]。由于过去的研究缺乏记录很多病原体分布的大规模时空数据,阻碍了疾病生物地理学家全面描述全球疾病景观。

过去的研究表明,某些病原体符合与非人类类群所表现出的那些相似的生物地理趋势(例如,疾病丰富度和纬度之间的反比关系),人类特定的疾病(即仅在人与人之间具有传染性)是一致的人畜共患病(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在全球分布中更加局限[11],而人畜共患病则代表了人口中大多数新出现的传染病[1]。

2 温病的概述

2.1 温病的形成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了关于温病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的论述,首次提出了温病病名。唐代以前,对于温病初起热像偏盛的临床特点已经有所认识,东汉《伤寒论》中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汉代《肘后备急方》中说“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温病学理论在明清时期渐趋成熟,明代医家吴又可著成瘟疫学专著《瘟疫论》,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温病四大家等确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温病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的中医温病即,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且多数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即外感疾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的一类疾病。

2.2 温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而从古至今,传染病就一直多有发生,如果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在一定地区引起流行的疾病被称为“瘟疫”,古代对于瘟疫的认识为:生疫疠,历代皆有。在《山海经》《礼记》等书中均有记载。随着朝代更迭,越来越多的记载也随之出现,如《后汉书·顺帝本纪》:“疫疠为灾”,《隋书·炀帝本纪》:“大安八年,常有疫疠之灾,是岁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等[12]。《说文解字》中“疫,民皆病也”,瘟疫是一切疫病的总称,与温疫不同,它既包括温热性质发病的温疫,还有寒疫、湿疫等,而所有瘟疫的发生中,又以温疫最为多。温疫是温病中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属于温病范畴。温病有以下特点:大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根据温病的特点,现代疾病中的多种传染性疾病都可归属于温病的范畴,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禽流感、猩红热等。

3 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优势

3.1 防治并重

中医历史悠久,数千年的医史奠定了重要的防治思想,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早期中医强调治未病的体现,讲究未病先防。而传染病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强的传染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人接触中很容易被感染。中医看重预防与治疗并重,因此研制出了诸多可以防治并重的药物,如金银花口服液等。每年针对当季的流行病发病情况,各省中医药管理局一般还会根据患者发病的一般情况给出建议处方用药来进行预防,减少感染情况。

3.2 整体治疗

中医将人视作一个整体,认为病症出现的原因乃各个脏器、器官等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讲究整体调理,根据临床症、病因病机判断虚实轻重,从而决定理法方药中驱邪与扶正地比重,攻补结合,恢复脏腑功能,协调人体自身免疫等,增强机体修复能力,以达到一个整体地平衡性。一方面中医针对病因病机及治疗,从病因来看传染病是感受外邪所致,属于中医温病和伤寒范畴,其中大部分属于温病,温病学是一门成熟学科,在治疗传染病时有理论基础及经验可循;另一方面传染病来势迅猛,易入里传变,利用中医整体调理和温病治疗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已病防传地目的。在温病学的观点中,疾病的传变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治疗。

3.3 辩证论治

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对于不同病人,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病症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温热病的致病性多样,因此诊治方法也因病症,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手段,注重个体的独特性,采取针对性治疗。

4 结论

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以温热病为例,中医治疗在对抗现代传染病的优势所在。现代传染病具有流行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特征,中医治疗具有防治并重、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等优点。

猜你喜欢
温病病原体传染性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关于《温病条辨》温病初起使用桂枝汤的讨论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