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021-01-07 13:13刘星言谢小林
陶瓷 2021年8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海绵

刘星言 何 影 谢小林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而提出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水循环的基础上,连接城市、人类、水文之间的关系。途径为通过加强城市的建设管理,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吸、蓄、净的作用。较好地保留雨水径流,达到一定的生态效益。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城市水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1 海绵型乡村的诞生及意义

城市的快速发展运行使得“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推动了城市生态化与智慧化的发展。然而“海绵”理念并非是城市的专属,我国乡村建设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水问题,随着乡村的开发建设,一些缺乏科学引导的粗放式建设让乡村出现了城市化的现象,进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的问题逐渐显现,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而“海绵城市”的“海绵”理念在解决乡村水问题方面恰到好处,且建设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乡村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1 道路与交通

①选线应统筹规划。道路选线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考究选择,尽量尊重土地的自然地貌,因地制宜规划道路网,减少动工量及对农田的占有,提高乡村组团间的紧凑度,留余更多的自然空间用地;②重视竖向设计及红线范围内外用地布局。道路路面材料尽量就地取材,但应避免道路穿过低洼易受淹没区域。结合道路横坡坡度,做到自然排水,汇入排水沟或截水沟等。结合乡村农田水利系统,使水流排入农田或河湖地区,最终进去天然海绵设施的再循环;③规划考虑生物环境连接度。充分调查乡村原有动植物的群落状况,减少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干扰,寻找乡村道路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途径。根据乡村具体环境可设置高架桥、隧道、涵洞等,减少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④做到低影响度开发。通过对道路的分级,指定相应的近期与远期规划。利用自然坡度、自然排水进入天然海绵体中,通过吸、渗、储、净的方式实现低影响度开发。

2.2 场地与铺装

①重视整体化。考虑场地多方面情况下规划设计,尽量就地取材,并保护利用原有海绵体设施。在考虑场地内部基础上,还需考虑场地周边环境空间现状,做到统一协调。且场地与铺装也需统一规划设计,强调双方的和谐性;②各项功能组织整合。海绵型乡村需综合组织通行交通、休憩休闲、及排水集蓄雨水等功能,达到流线清晰、程序有序的效果。整合乡村内各要素,使得其组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空间连贯,融合一体,最大程度的发挥“海绵体”的效益,且对当地环境影响度降到最低;③有效组织“海绵”功能。海绵型乡村优化硬质化的地面及绿地空间的布局,场地尽可能占地小,采用透水性较好的地面铺装,达到平衡自然水生态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地面径流的污染状况;④“海绵”设施系统化。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网络化布置,在自然循环中,通过传输、吸渗、净化、调节等方式降低径流污染,减轻内涝压力,缓解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小型分散的点状“海绵体”设施结合面积较大、相对集中的线状或面状“海绵体”,并配以乡村系统的竖向设计和蓄水排水规划,实现乡村调控雨水循环的目标。

2.3 绿地系统

①统筹绿地规划。串联不同类型的“海绵”设施,统筹绿地规划,利于促进场地内外部区域规划的整体联系,在宏观视角上协调乡村绿地规划;②不同绿地类型制定相应的控制目标。乡村居民点内的绿地设计中,需满足居民的个人喜好、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等,为居民提供休憩活动空间。村域里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里,重点打造道路沿线地段、滨水景观区、乡村周边绿化点,结合河流、农田景观、村落布局等,创建一个多样化的、立体式的乡村绿地系统;③优化“海绵”设施的布局空间及规模。在空间布局方面,在乡村绿地要素组合时,需注意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系统布局,合理配置,使得乡村绿地系统形成一个循环性的网络状态。在规模方面,应于更广阔的空间视野进行调控,统筹区域绿地系统规划;④乡村绿地系统应与水系统相联系。绿地系统与水系统的联系利于增强相互间的联系性,促进绿地雨水汇入水系统之中,从而提高乡村生态功能性。如沟渠、坑塘的利用,即是对绿地系统与水系统相结合的表现;⑤低影响度开发绿地系统。在依据场地条件的基础上,规划设置雨水处理设施。根据设施需求条件选择不同的组合搭配,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且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选择低成本低影响度的作业方式进行操作。

2.4 水域

①明确水域保护范围,依据上级规划划定乡村水域、岸线、滨水地带、农田湿地范围。划定保护范围,尽可能在保护乡村生态的前提下,减少规划开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②统筹乡村给排水设施、雨水处理系统、防洪防涝设施与水系及周边区域间的关系。优化水域与周边用地及设施之间的关系,连接水陆空间,建立乡村绿色生态水系统,促进水质改善,增强水系的自我修复能力,推进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③保持乡村水系统完整性,优化布局,保证雨水自然循环。通过连接使得区域具有空间联系性,让河道与乡村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空间的、动态的水生态网络系统,保障自然环境的平衡;④根据地区水环境问题,制定控制目标和预防措施。针对乡村水网割裂问题,应统一乡村水系,串联乡村水体。对于乡村内涝问题,应加上河道的整治和疏散,完善防洪工程。在水体污染方面,应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截污限污。而水资源贫乏问题上,应加强水源保护,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2.5 排水防涝系统

①统筹规划排水防涝系统、周边用地及基础设施。低洼地区应注意全流域整体规划,尽量保留自然蓄水空间,减少洪水对乡村的危害,建立乡村生态抗灾系统;②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排水防涝设施。乡村地区基础建设薄弱,后续管理人员少,不可完全复制城市高科技排水防涝系统,需与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管理相互配套,合理设置安排;③加强堤防及河漫滩区域的保护。严格要求禁止私自利用河漫滩地区土地政策的同时,加固河岸堤防,减小洪涝的影响度;④优化乡村排水设施,促进乡村污染整治。完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同时固体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便于二次利用,推进乡村污染治理工作的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城市化在乡村的生搬硬套,使得部分乡村原有空间结构趋于混乱,破坏了乡村原有生态环境,同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背离。笔者在借鉴“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思想,总结乡村的原有特征,探讨了“海绵”理念在乡村中的发展运用。希望以最低环境影响度为目标,促进乡村水系统的自然循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走进绿地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