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著《集古良方》种子求嗣证治特色探微

2021-01-07 21:15王雅婷谭仔龙黄辉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1期
关键词:精血方用良方

王雅婷,谭仔龙,黄辉通信作者)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0 引言

江进(字可亭),清代医家,安徽歙县人,乐善好施,其父亦是天性慈祥,多为善举,广施良药且无不获益,故四方求药者盈门。其子江兰在《集古良方·序》中提及:“望众人皆得,依方制药以备急切之需,是亦推行仁术,济人利物之一端也夫。”由此可见《集古良方》一书是人人治病求药的利器。江老采撷先人精微之长,得古今名家之说,以平素临床阅历,对种子求嗣的著述议论纵横,多有创见,强调摄养有道、精血调畅、天人相应、调经固妊。笔者现将《集古良方》相关证治特色作以下探讨,以飨同道。

1 求嗣之法,当以摄养有道,滋培保护

江氏认为种子求嗣之法理应注重弥补“赋禀怯薄或早壮晚惫。”当摄养有道,嗜欲有度,滋补培护,才可“挽秋冬而复春夏也”。可见《集古良方》强调摄生广育之道与先天禀赋及后天充养有着密切关系。若是先天体质强壮,但嗜欲无节,不加以调养,久之必定“形衰气薄,精气衰败,土壤贫瘠,无法生育”。亦若是机体先天禀赋不足,但通过调养生息也能充实,不至于早衰无子。正如《内经》所云:“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践行养生之道可延缓衰老和保持形体完好,年龄虽长却能生儿育女。江氏亦道:“尽万物而观之,山无不草木,地无不黍稷,人无不生育,要之得其养耳,得其养则硗者,肥瘠者以沃草木,何惧乎不蕃黍稷,不秀夫人,亦犹是也……信此一言,将见天下无不父之男,无不母之女,而螽斯之应比屋皆然也。”可见摄养有道、滋培保护是求子之基础,亦是益寿之根本。

2 求嗣之源,当以精血调畅,阴阳相参

《集古良方·卷之十二·调理精血论》曰:“夫精者,血也,水也,阴也,盖以有形言之也。有形而能射者,而又为气,为火,为阳所使然也。”江氏认为精血为有形之阴水,又为无形之气火,从阳属阴。正如论曰:“精兼气血,兼水火,兼阴阳。”此外江氏认为求嗣之要重在“男精女血”,其曰“结胎者,男女精血也,男属阳而象乾,乾道资始。女属阴而象坤,坤道资生……男女阴阳和平,精血调畅,交而必孕,孕而必育,育而必为子。”《妇人大全良方》亦曰“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血凝成孕。”[1]《傅青主女科》言:“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充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2]《女科玉尺》亦云:“求嗣之术,不越男养精,女养血两大关键。”[3]可见精血乃男女之本,更是求嗣之源。

江氏集古今之良方详述求嗣之术贵在养精调血,滋阴补阳,因此,其遣方用药,重用益精养血之药,多用熟地、芍药、枸杞子、当归,补阴亦不忘生阳,多用菟丝子、杜仲、肉苁蓉等温肾助阳之品,而阴阳两虚应以阴阳双补,兼顾气血为主,平而调之,以复常候。

2.1 调血重在合阴降火

江氏治疗阴血亏虚,阳气亢盛于外,症见“遗精遗尿,脉洪大而数”,方用治遗精方:酸枣仁、天门冬,二者配伍药简力专,以达补肾养阴、固精止遗之效;或见患者“下焦阴虚,脚膝无力,阴汗阴痿,足热不履地”,或“性欲亢奋,脉洪大如敲锣打鼓般”,当补阴养血,而火自降也,可与补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君以知母下泄肾火,滋阴润燥,臣以黄柏泻肾中之虚火,退骨蒸之潮热,佐以少许肉桂引浮越之火归于命门之中,三者相伍共奏“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效;若治疗妇人血崩,症见“经事失期或前或后,日久不孕”,当予方枇杷叶丸:枇杷叶、枸杞子、山药,山茱萸,四者共奏滋阴补血、聚血养胎之效。

2.2 养精重在生阳益气

江氏认为男女双方肾阳衰败,冲任虚损,可能精少而久无子息,当“温肾助阳,固本求子”,在治法上重视“补阳益气,疏通肾气”。故江老治疗“阳痿精少,右命门脉微细者”,方用还少丹:莲花蕊、生地、熟地、五加皮、槐角子、没实子,炼蜜为饼服。此外还有补肾壮阳方:枸杞子、黑芝麻;五云宫秘传固真丹:菟丝子、当归、生地、山药、莲肉、枸杞、五味子、肉苁蓉、黄柏、知母、茯苓、杜仲、远志、秋石、沉香;艾附方:香附子、陈艾、陈醋;调经育子丸:当归、艾叶、川芎、益母草、熟地、苏叶、香附、乌药;治妇人下焦寒久不生产方:胡椒、杏仁、桃仁、蜂蜜,久服如火热,自然受孕;壮阳种子方:人参、当归、猪腰花、腐皮等可久服愈验。

阴阳相互依存,肾阴亏虚,营血内耗,久之阴损及阳,阳气损耗,或是肾阳不足,阳损及阴,阴液损耗,最终阴阳俱损,出现真精清薄,两脉微弱无力,法当阴阳双补,阴阳平调,方用七宝丹:何首乌、天门冬、麦门冬、白茯苓、川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川黄柏、北五味子、怀山药、大淮生地、大淮熟地、人参。此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热,服之可以固原气而多生子也。亦有八味丸、补天丸等,煎剂可常服补中益气汤加沙参、知母为妙。

3 求嗣之道,当以天人相应

精血交融,“天时为重”。《集古良方》曰:“阴阳相会,必有其时,乃成胎孕。”书中提出女子经后一天至三天同房,此时“新血未盛,精胜其血,血开裹精,精入为骨,可生胎”;而经后四天至五天同房,“新血渐盛,血胜其精,精开裹血,血入居木,可生胎”。《傅青主女科》云:“欲种子者,必待落红后,即三十时辰,两日半也。经来之时,数足三十时辰,便可入房。”[2]除此,同房对天气气候也有一定要求,春天宜“甲乙寅卯”,夏天宜“丙丁巳午”,秋天宜“庚辛申酉”,冬天宜“壬癸亥子”,忌在天气不佳,如大风大雨,云雾晦暗等情况下交合。

嗜欲有度,“人和为要”。《集古良方》曰:“男子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二气完实。或精未通而御女,经始至而近男,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根本既薄,枝叶必衰,嗣续岂能蕃衍?”江老认为男女交合应男子精通,女子天癸至,在此基础上又需阴阳二气充实而不衰,根基牢固,方可生子。《集古良方》亦云:“斯时,男女无暴怒,毋醉饱……寡欲则有子,盖寡欲不妄交合,积气储精,待时而动,故能有子。”新安医学众多著作中都强调了“寡欲”的重要性,江氏提倡前人的真知灼见,其言道:“凡心有所动,即是欲……欲寡而神益完,不惟多子,抑亦多寿。”在书中强调男女双方应嗜欲有度,情志调畅,谨和五味,不妄交合,不耗散其真,方可纳精胎成。

4 胎元欲成,重在调经固妊

经畅血调,乃受孕之先,主在顺气和血。《集古良方》曰:“夫经者……应其期则平,失其期则病。”《螽斯广育》曰:“欲求子者必先审其妇之月经调否。”[4]《达生篇》亦云:“女子之要在调经。”永福氏《求嗣指源》开篇便论述了调经大法和调经通用诸方。由此可见江氏种子求嗣亦是遵循前人的治疗思路,认为元胎初成与女子月经调畅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调经而使冲任调畅,血海充盈,孕育胎成。据此可见,种子求嗣证治中理应以调经为首务。江氏治疗血中有热,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方用四物加黄连黄芩之类,黄芩黄连清血中之热,四物汤养血补血;或是治疗气血俱热之经色紫黑,当以清热理气、活血化瘀为要,拟方四物汤加红花、桃仁、香附之品;或是行经如崩漏,方用四物加阿胶、地榆炭、荆芥炭之类;或治疗血虚之月经后期且经色淡者,药用黄芪、陈皮、白术之类补气养血;或是治疗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而作痛者,正所谓“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应方用八味汤;亦或治疗体内有痰之月经后期但经色不淡者,药用黄芩、黄连、香附之类以理气化痰;亦或治疗冷风侵袭入络,血行不畅之月经夹有血块,方用四物加木香、元胡索、醋炒莪术。

固妊安胎,乃育子之本,主在补虚退火。《集古良方·卷之十二·直指真源论》:“受妊之后,宜令镇静,血气安和则胎孕长养,又须内远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热之物皆在所禁。”江氏认为胎动不安,出现下血、胎痛、恶阻等应为将息失宜,冲任受损所致,故安胎仍需要做到寡欲,勿情志失调,勿饮食失节,勿触动欲火,勿感邪发病。江氏治疗胎动不安作痛时多从补虚、降火出发。若是出现血虚胎动不安者,四物加童便、制香附;血热胎动不安而作痛者,先服芎归汤,继服四物加黄芩之品;若是出现胎漏胎动不安者,可用四物加阿胶、艾叶、黄芩、白术之品;若是出现妊娠恶阻、胃气不和可选用保生汤、人参橘皮汤、集验青竹茹汤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属。

5 小结

《集古良方》种子求嗣证治理法方药条理清晰严谨,求嗣当应先摄养有道,注重调理精血,阴阳平和,动静相参,男女双方应做到寡欲不妄交合,积气储精,也尤为重视女子调经和安胎的重要性。此著作对种子求嗣从前期准备工作到后期保胎生育工作都有较为详细地论述,思路清晰,可视为新安医著中的良作,为后世新安医家及中医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思路和临床指导价值。此外本书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及耳鼻喉科等都有阐述,内容丰富,卷帙繁多,研究价值不可低估,可被挖掘以应用到临床实际。

猜你喜欢
精血方用良方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扎纸马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古人养形有三法
铸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