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01-08 01:22王培召谭红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腕踝针骨伤科针刺

王培召,谭红略

(1.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膝部损伤三科,河南 洛阳 471002)

0 引言

腕踝针疗法由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心曙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在电针治疗疾病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指在人体的腕部或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沿真皮下浅刺治疗疾病的方法[1]。与其他针刺方法相比,腕踝针疗法具有更好的止痛效果,且安全性高、操作简单[2]。近年来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腕踝针应用十分广泛,但病种分布极不均衡,其中以伤筋病、漏肩风等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最为多见[3]。现将其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及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腕踝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腕踝针针刺点的分区与经络走行相似,因此广大学者认为其作用机制与传统经络理论相关。腕踝针疗法通过身体前后正中线将身体的两侧由前向后分为6个区,又以横膈为界将6区分成上下12个区。王琼等[4]通过研究发现腕踝针的身体分区位置与传统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皮部大体相对应;腕踝针针刺点位于相应的十二经脉上,且其主治病症大致与十二经脉的相对应。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全身体表的部位,在经络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邪气致病等密切相关[5]。腕踝针针刺点刚好位于皮部在腕部和踝部的分区,腕踝针疗法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针刺皮部而调整相应的脏腑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腕踝针针刺操作行皮下浅刺,不要求得气,这与传统的针刺方法不同。传统的针刺方法以得气与否为针刺成功的重要指标。腕踝针在针刺时虽不要求得气,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确有疗效。张春鹏等[6]认为腕踝针是通过激发卫气起到镇痛的疗效。卫气行于脉外,其性慓疾,腕踝针刺入皮下可激发卫气而通经络而起到“通则不痛”的作用。腕踝针疗法与许多古人的经验不谋而合,未来研究中我们可以继续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挖掘腕踝针疗法的理论依据,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张心曙教授认为腕踝针皮下针刺能够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而使局部病灶部位解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症状。 杨孝芳等[7]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发作的颈椎病颈痛患者,腕踝针结合辨经取点法与传统针刺法相比即时镇痛效果较优,认为腕踝针针刺可能使β-内啡肽释放增多,抑制体内P物质的产生而镇痛。周友龙等[8]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踝三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大鼠模型的镇痛疗效显著,能够使脑内5-羟色胺含量提高,认为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含量而提高痛阈,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目前,对于腕踝针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其作用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

2 腕踝针治疗的操作方法[1]

2.1 腕踝针针刺点的定位

张心曙教授将人体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分为左右两侧,以横膈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在每侧每段内有6个相应区。两侧的腕部针刺点位于腕横纹上两寸,环腕一圈处作上1~6个进针点;踝部针刺点在踝关节上3寸,环踝一圈处作下1~6个进针点。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所在的部位选取相应的针刺点;有多重症状存在时需分析主次来选取针刺点;症状恰位于中线时可针刺两侧;全身性症状或定位模糊的可针刺两侧上。

2.2 腕踝针的操作方法

①进针。一般针刺方向朝向症状,针刺时一手固定进针部位皮肤,另一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快速刺破皮层,压平针身,使针身沿真皮下缓慢刺入,不必引起针感,尽可能使原有症状消失。②调针。若针刺后症状未能缓解,往往与针刺位置有关,可缓慢退针后给予纠正。③留针。一般留针30 min,也可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延长至1~2 h,但最长时间不应超过24 h。④拔针。用棉球轻压进针点,迅速拔针,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 腕踝针在骨伤科中的应用效果

腕踝针皮下浅刺治疗扭伤、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伤科疾病疗效明确,具有操作安全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先将其在筋伤、骨病和围术期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供各位同道借鉴。

3.1 筋伤

筋伤指各种外来的暴力或慢性的劳损等原因引起的筋的损伤,俗称“伤筋”。杨克等[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应用腕

踝针治疗的病种中最多的为伤筋。筋伤是最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在生产劳动、体育运动等日常活动中皆可发生,临床中常用腕踝针疗法进行治疗。高娟等[9]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塞来昔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治疗10 0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封蕾[10]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上肢疼痛的患者,发现治疗组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优,有效率高且起效快。肖国东等[11]运用中药内服外用、核心肌群训练和腕踝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腰椎的活动度。李文杰等[12]将80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封闭组,封闭组进行局部封闭治疗,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和腕踝针治疗,结果两组肩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联合组的总体疗效比封闭组好。杨征塔等[13]发现腕踝针配合电针治疗肩周炎,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3.2 骨病

骨病指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常用腕踝针治疗的有骨关节炎、骨癌等。于天骄等[14]将6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口服,治疗组采用腕踝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腕踝针镇痛疗效显著,推拿能够松解黏连、提高血供。王科艇等[15]采用四妙汤口服联合腕踝针针刺治疗湿热蕴结证的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发现患膝疼痛程度下降显著,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刘玮等[16]采用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中重度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与单用盐酸羟考酮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且持续时间延长,治疗3周后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楚鑫等[17]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基于“腕踝针”的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对骨转移癌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干预期间爆发性疼痛的发生次数减少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3 骨伤科围术期的应用

骨科手术是腕踝针在围术期应用中较为广泛的术式之一[18]。围术期应用腕踝针疗法能够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有利于术后康复的进行。吴江林等[19]将64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在局麻基础上行腕踝针治疗,发现术中环锯打磨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即刻观察组患者的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证明腕踝针疗法对术中腰痛有确切的辅助镇痛作用。钱颖燕等[20]将腕踝针应用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结果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的患者,能够更好的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邹慧华等[21]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腕踝针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的降低疼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田静娟等[22]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行腕踝针针刺,发现其能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围术期应用多由于其具有镇痛的疗效,但作用效果有限,临床中常联合其他疗法使用。陈秀丽等[23]在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的围手术期中采用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镇痛,能显著降低患者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降低术后头晕、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配合度,加快患者早期康复。焦妮妮等[24]采用髂筋膜平面阻滞与腕踝针疗法联合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效果显著,有效减少镇痛药的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杨曼等[25]采用腕踝针和活血通络方外敷治疗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疼痛,镇痛作用明显,有利于术后关节的功能恢复。苏春霞等[26]将腕踝针和自冷式冰袋冷敷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结果显示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与其他组相比较优。赖培茜等[27]在腰椎内固定患者术后用腕踝针与自控镇痛泵联合治疗,起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能调节体内炎症细胞的水平。

4 小结和展望

近年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围手术期疼痛等病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就针刺操作而言,腕踝针疗法与其他针法相比简便、安全。但在其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存在于临床研究的设计与报道中,如小样本研究、缺乏对照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另一方面在于有关腕踝针的基础研究较少,目前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腕踝针疗法操作简单、费用较低、镇痛效果显著,在骨伤科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促进其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腕踝针骨伤科针刺
清明的雨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腕踝针镇痛实验机制及fMRI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