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角下壮族舞狮生态保护研究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濒危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系列研究论文之三

2021-01-08 08:31田洪涛张路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体育风尚 2021年9期
关键词:舞狮壮族民族

田洪涛 张路 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一、口述史:缘起

广西壮族舞狮是我国壮族地区古老又盛行的体育活动,流传于百色市田阳县。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史书中《尚书·虞书·舜典》中关于舞狮的记载:“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百兽舞也就是今天的狮子舞。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在《西凉伎》中对狮子描述道:“假作人来假面狮,木刻成头狮刻尾,金镶眼睛银作齿,迅成外衣闪两耳。”可见当时舞狮已经开始出现,并且与我们所见相似。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壮族英雄瓦氏夫人率兵抗倭,凯旋归来时,田阳民众举行盛大舞狮欢迎仪式,此后,壮狮演变成当地独有的民俗节日。壮族舞狮动作惊险刺激,融入了武术、杂技、音乐、绘画等艺术种类,凭借出色的舞狮技艺,以及深厚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于2011年初,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的扩展项目名册。课题组成员于2015—2020年数次对田阳壮族舞狮传承人进行访谈,在田野访谈中重点对壮狮传承人进行口述采访。对研究人物的语音进行详细记录,即便是发音、吐字不准确,言谈中的一切表示警惕、不屑以及沉默,进行一一记录,所获得资料会出乎意料的丰富,具有说明性。

二、口述史:现状

(一)特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出了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舞狮经过时代传承,今已形成南北各异的舞狮流派——南狮和北狮,壮狮在人们看来属于南狮一派。壮族舞狮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其所产生的传承特征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风格。壮族舞狮在传承过程中根据壮族的文化、宗教及风俗形成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传承特征受文化环境和经济形态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左右江流域的花山岩画上就刻有舞狮图像。相传是壮民祖先为驱逐猛兽,用道具装扮成威武的雄狮,并配合锣鼓,把猛兽赶出人们生活的地方。这样既守住了庄稼,又保护当地民众。因此,舞狮习俗就流传下来,人们用舞狮子来进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方平安。每逢过节壮狮都会进行祭神,因为这样会带来一帆风顺、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体系:文以载道,技以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推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核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布洛陀文化作为壮族优秀的民俗文化,其为民族的交流和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壮族舞狮在布洛陀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成长,在独特的历史境遇中不断延续。壮族舞狮传承方式为家传式、师承式和学校式三种。在学习目的方面也表现出多样性,有的是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有的是为了维持生计,有的为了展示自身的价值。总之,其多样的传承方式使得壮族舞狮保持原有模样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对于历史的产生和传承的特性,可能随着历史发展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但其核心的文化特性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壮族舞狮的保护核心必是对传承人保护,一旦失去传承人,仅靠录音和文字无法记录遗产的真实面貌。

(三)困境:危在旦夕

壮族舞狮技艺的诞生和传续是壮族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社会形态。而当前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体系较为单一,造成了传承出现一定的危机。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对身份给予了一定的认同,但当地一些民众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认可。因此,如何让当地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进行保护,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文化自觉可以表现为活态传承人能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非遗的创新发展之路。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何止非常困难,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能很好的把握所接触的各种文化,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识的、有规则的秩序准则。如何使得壮族舞狮保护和传承工作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如何提高传承者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口述史:价值

(一)于己:提高传承人身份认同感

壮族舞狮是我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长在广西壮族地区,是壮民族祖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绚丽的民族传统文化。田阳是壮族舞狮的发源地,地处广西西部的老、少、边、穷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等导致壮族舞狮知名度不高,传承人身份认同感不强。而口述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传承人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话语权不仅将民间的组织和规则扩散到各个角落,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其被其他社会团体认可。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记载:“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通过口述把历史的味道、传统的味道、民族的味道叙述出来,展示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传承人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民族遗产的这份责任感的认同。因此,口述史可以让非遗传承人有了一定的话语主动权,并且提高了社会认可度,让普通大众都可以熟知,成为其壮狮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于史:还原壮族舞狮历史真相

壮族舞狮作为一种体育非遗项目,其传承方式和动作特征决定了文字并不能书写出画面的美感,亦难表现出动作的潇洒。而口述史不只是可以让文字活起来,并且可以借助影视手段,真实地保存历史资料,供人们欣赏和观看,使活生生的体育非遗原貌更为真实的体现。正如余嘉锡在《余嘉锡说文献学》一文中记载:“古书皆不手著,或另人平时所言,弟子烂熟并书之,抑或奋读其文记,而读其视成书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记录多以口传为主,后人将其编写成书。而今天,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壮族舞狮传承人的生活经历、技能本领和传承体验用口述史的形式进行描述,不仅可以为壮族舞狮传承提供“活着的历史资料”,而且透过现象发现更多壮族体育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本质,为壮民族文化探索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源。

(三)于人:抢救即将消失的人类口头文化遗产

如果说文献记录是让后人铭记历史,那抢救就是把中华民族的精髓以及宝贵的遗产进行延续和发展。壮族舞狮分别于2011年和2007年入选国家级和区级非遗,并且确立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人,但传承人年事已高,一旦传承人离去,其文化遗产可能随之而去。故建立口述史档案并利用高科技手段抢救“体育非遗口头文化”,对其进行永久性的保存和传承。笔者从口述访谈入手,对传承人如何将壮族舞狮技艺和文化进行传承,进一步挖掘传承人有关壮族舞狮历史文化的记忆,追忆壮族舞狮发展的鳌掷鲸吞。与此同时,将口述访谈整理成录音、影像资料进行保存,这种口头文化遗产是无法用财富进行衡量,后人应无比珍惜这种有血有肉的口述资料。作为一部长生不老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可以抢救即将消失的昨天,也可以带我们走进即将到来的美好明天。

四、口述史: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身份认同模式

活态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传播载体和发展命脉,对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进行认同、建构,并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文化认同,从而促进传承人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为非遗传承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应从传承人身份认同着手,强调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通过赋予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使其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从社会层面看,通过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发掘壮族舞狮的商业价值,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壮族舞狮可以进入市场中进行宣传和传播,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使得壮族舞狮传承人没有了后顾之忧,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后,从个人层面看,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理应在掌握自身文化的同时,熟悉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文化自觉,非遗文化传承才充满曙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希望。

(二)建立壮族舞狮口述史档案库

口述史档案库是一种记忆档案,其保存与整理口述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口述资料的利用价值。档案库的组成应包括:视频、声音、文字、图片四部分。通过建立壮族舞狮口述史档案库,为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打开一扇通向现代社会的大门。当然,口述史档案库的建立并非想象中简单,需要课题组进行前期调研、中期考察、后期制作等非常繁琐的过程。因此如何从时间维度和效果量度进行有效把握,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后续的利用方面,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数字化科学研究,从而促进其有更好的利用价值。故口述史档案库的建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传承成为可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

五、结语

人类能够不断在传统和现代中游走,目的是尽可能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民族的精华,从而可以看清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而带给我们生活的体验和生存的意义感。口述史可以让我们从亲历者、知情者、传承者那里得到历史的真相,它是记录历史的档案,是传承者的记忆。只有增强身份认同感,才能使传承人在还原壮族舞狮历史真相过程中积极、主动。从根本上讲,要保证壮族舞狮技艺和文化长久传承下去,应建立壮族舞狮口述史档案馆,否则,一旦传承人离去,技艺也将失传。故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保护其中的人,保护了人就保护了其掌握的技艺和文化,保护了技艺和文化就保护了广西壮族舞狮传承的根。

猜你喜欢
舞狮壮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迷宫弯弯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舞龙舞狮进校园
壮族山歌
舞狮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