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021-01-08 11:48何文兵夏光辉张晓燕刘雪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双创教学模式

何文兵,夏光辉,陈 雪,张晓燕,刘雪莲

师范类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基于地方食品安全监控、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大背景下开设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受限于师范院校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对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共同特点是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对食品管理在食品安全与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教会学生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的特点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1].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对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及提效增质促进经济升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是人才的关键[2].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师范类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理论课时的总数,导致课堂讲授学时过多而实践学时过少的现象,使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开展.

1.1 专业实验环节

实验室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常采用简单的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通过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在该环节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但受限于实验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实验创新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 见习实习环节

专业实践中的教学模式,多以“走马观花式”到工厂参观形式进行实习,学生在该环节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但学生对食品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缺乏全面认识,缺乏掌控全部生产流程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这些环节与培养实践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使所培养的人才与当前企业所要求的人才存在一定差距,故需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理念和形式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能力[3],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4-5].

2001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经济:超越假设》的研究报告阐述了创业、创新是未来提升竞争力和财富增长的两大驱动力,间接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6].当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曾提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积极贯彻国家人才培养政策,指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展开[7].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需要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课程体系[8].

3 基于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如何将其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师范类院校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亟需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3.1 改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构建新的理论教学教育模式,以项目实施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系统、连贯地加以应用,在实践中激发自主创新的潜力.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点找寻其中的专业化教育资源,邀请当地健康成长型的企业家来校讲学,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使自身与社会需求接轨,与现实接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树立学生创业的信心.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在实验室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结合市场上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析该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调整培养思路,拓展实践项目的多元化,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即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增加项目,通过引入学科竞赛、兴趣导向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跟随教师参加企业科技研发项目,注重个性培养,强化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进行真实的创新实践,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强化实践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应鼓励青年教师更多地参加企业实践,到企业调研[9],通过优化师资力量,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教师队伍,发挥外聘创业导师的实战经验.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整合创新创业知识,为后续的“双创”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同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实训等活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10].

专业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等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技展,将自己研发的产品展示给大众,不但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通过产品媒介与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市场调研报告,为产品研发及质量升级提供参考.

专业教师在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还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与当地科技局的纽带作用,联系相关企业进行产品转化与推广的接洽工作,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工作,协同做好成果的推广及转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3 构建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

依据所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和企业的融合贯穿始终,形成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 年校内专业学习和1 年企业专业实践[11].在企业的实践训练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校内和校外导师负责,其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此外,校方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保证实习基地的时效性.

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校企合作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意义重大[12].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侧重于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的建设,协调产、学、研的相互关系,利用高校特点与行业、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实现高等学校与产业对接,产业与专业对接,发挥校、企及科研院所各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优势.

3.4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协同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结合自身应用性强的专业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教育的专业性,培养高水平的人才[13].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与韩国岭南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两年,采用“2+2”联合培养模式,即两年的国内学习、两年的国外学习,通过不同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对韩方专业教师和中方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监管,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为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提供依据.

在实现国内外教学模式合并的同时,强化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完全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该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应用于“双创”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5 创设多元化的“双创”活动,科教协同培养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将科研中的创新性思维及方法、手段等运用于理论教学,并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4].通过举办校内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学术论坛等方式,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以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为纽带,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通过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客”空间和“学客”空间平台,整合具有共同创业兴趣的大学生,以团队之力实现项目驱动,在服务达到实践、创新、服务、共享的创新创业魅力时,使“创客”空间和“学客”空间成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为引导,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政策鼓励,打造新生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创业人才[15].

4 结论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模式比较单一,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脱节,实践教学环节与“双创”教育衔接不紧密,制约了“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更应借鉴国外双创教学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中国高校特点的新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得到长足发展,使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典范,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教育梦——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助力.同时,更应建议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不断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使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四个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协同行动,形成合力,以此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为地方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双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