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

2021-01-08 09:08李凤君杨红伟于莹陈秀华
甘肃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称护士护理人员

李凤君 杨红伟 于莹 陈秀华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意外事件[1]。凡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坠床、静脉输液意外、输血意外、走失、自杀、误吸/窒息、烫伤、意外脱管、意外拔管、分娩意外、意外针刺伤、约束具使用问题、转运过程问题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2]。1972年英国学者爱德华提出了SHEL模型[3]。20世纪末,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认为医疗事故的形成主要受软件部分(soft,S)、硬件部分(hard,H)、临床环境(environment,E)、当事人及他人(litigant,I)[4-5]的影响。其中人件居于模型的中心,意味着系统的其他构成组件必须与之相匹配、相适应[6]。系统的有效和安全运转既取决于人件处于最优状态,也有赖于人与其他组件间的和谐互动。当各组件界面间显示为不光滑表面时,提示为不匹配状态,亦即存在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可能[7]。本文通过对我院上报护理部的177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分析,运用SHEL模型分析探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提出防范措施及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建立的报告系统上报护理不良事件,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全院各病区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77例,均按时限主动上报。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177例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发生时段、发生的班次、护理人员的职称、发生的原因及入职年限等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HEL模型4个方面内容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管理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别 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17项分类中,发生频率高的前三位的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和给药错误。见表1。

表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别汇总(n=177)

2.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中,发生频率居前三位的是护士病情评估、观察不到位,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和缺乏责任心。见表2。

2.3 发生不良事件护士职称汇总情况 在职称构成比中,发生不良事件频率高的职称居前三位的是护士、护师及主管护师。见表3。

2.4 发生不良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在不良事件分布的时间段中,发生频率居前三位的是08:00~11:30,08:00~11:30,13:01~16:00三个时间段。见表4。

表2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n=177)

表3 护理不良事件护士职称汇总情况(n=177)

表4 护理不良事件时间分布情况(n=177)

2.5 发生不良事件护士工作年限情况 在护士工作年限中,发生不良事件频率居前二位的分别是工作1~2年和3~5年的护士。见表5。

表5 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工作年限情况(n=177)

3 讨论

统计我院发生的177例护理不良事件结果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和给药错误;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涉及最多的是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提示低年资、低职称护理人员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频的时间段为上午、下午和凌晨,此时间段应加强管理;在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中占比较高的分别是病情评估、观察不到位;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和沟通不良,说明加强培训,落实工制度及培养护士慎独精神是工作重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护理管理者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SHEL模式进行分析管理,进行多部门协作,制定合理性措施,保证患者就医安全。

3.1 加强高发频次护理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应加强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及给药错误等3项护理质量的监控,重点关注发生的科室,发生的时段,患者状态、环境因素、照顾程度及护理人员因素,结合科室的工作重点,加强高危时段的管理,护士长带领科室护士到病房进行早晚床旁交接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各项护理操作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培养护士专科化操作技能,培养护士对潜对在护理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及评估能力,加强重点患者监控,做好患者家属健康指导工作,保障护理安全。

3.2 加强年轻护士分层培训,注重护理安全教育 管理者要制定对年轻护士和初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养方案,护士长要做好年轻护士、新入职护士及实习护生的业务培训计划,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加强高年资护士指导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同时护理部按照培训计划,定期安排理论业务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对典型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讨论,共同制定防范措施,吸取经验教训,同时提高护士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

3.3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易发不良事件管理上午是全院所有病区护理治疗的高峰时段,也是不良事件的多发时段,护理部及护士长要重视此时段护理人员的配比,降低护士非护理工作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科学合理安排班次,准确测算各时段护理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有效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保证易发不良事件时间段的管理。

3.4 完善制度与流程,加强护患沟通有效性 临床护士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对病人评估不全,遗漏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易形成护理安全隐患[8]。因此,要加强护士对患者的观察与评估能力,在我院的信息系统升级中,完善了各病区护理相关评估表、入院告知书及不良事件报告表,实现了信息互传、定时巡视,做到了观察评估准确,提前遇见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良好的沟通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基础,可以避免出现护理差错,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

总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潜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痛苦,提高医疗费用,因此,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运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有效质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岗位培训,完善护理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保证护理安全。

猜你喜欢
职称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