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策略

2021-01-08 12:19黄海英刘颖黄海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压氧新生儿

黄海英 刘颖 黄海燕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压氧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8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44)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145)给予规范护理操作,做好在高压氧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应急预案。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表(NABA)、儿童心理测试量表(P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操作程序,做好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新生儿行高压氧治疗是安全的。

【关键词】新生儿;高压氧;护理策略;规范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1-0101-02

新生儿脑病主要是由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缺氧、羊水污染、脐带绕颈造成的,若无法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患儿很可能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小儿脑性瘫痪的症状,预后较差。高压氧疗法是新生儿脑病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向舱内输入高压氧或高压空气使舱内形成一个高压环境,向缺氧机体提供有效、充足的氧以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避免脑部组织大面积坏死,进而起到修复患儿脑部受损组织的作用[1]。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的289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总结护理策略,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89例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将其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44)、观察组(n=145)。对照组男孩79例、女孩65例;疾病类型:缺血缺氧9例、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梅毒4例、新生儿窒息16例、新生儿产瘤及头颅血肿7例、脑膜炎1例、其他37例。观察组男孩79例、女孩66例,疾病类型:缺血缺氧11例、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梅毒3例、新生儿窒息15例、新生儿产瘤及头颅血肿7例、败血症1例、其他38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治疗 常规治疗,如营养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YLC0.5/1.2型单人婴幼儿透明氧舱,厂家为武汉海博瑞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治疗时,将压力调整为1.6ATA,时间:50~60min。

1.3 舱前准备工作 ①设备:检查氧舱各个部分情况,诸如阀门、氧压表、测氧仪、供氧等部分,查看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观察舱门是否有漏气的情况,有机玻璃是否出现裂纹,电路是否连接妥当,加湿装置是否保持在70%以上,核对舱内湿度;②氧舱内托盘垫好氧舱专用纯棉被垫,以防产生静电,避免使用丝绸、毛皮、化纤材料等;③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坚守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离开,并填写操作记录。

1.4 护理 对照组(n=144)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科室规定及遵医嘱执行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家属宣传教育稍等。观察组(n=145)给予规范护理操作,做好在高压氧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应急预案,具体操作如下:

(1)舱前的护理:①临床观察:进舱前查看患儿全身皮肤情况,并看脐部有无渗透血及生命体症的情况,如有脑血、水肿征象,需首先进行控制,待平稳后方可进行高压氧治疗;如存在严重的鼻塞、腹泻、咳嗽等情况,需暂停治疗。②治疗前,需查看患儿是否涂抹护肤品,如有,需清洗干净后实施治疗,避免油脂发生自燃现象。③更换好尿布,并换上氧舱专用的被服并包好,充分暴露头部,头部略高,防止哭闹,被子松开,盖住鼻发生意外。④入舱前半小时喂好奶,取右侧卧位。⑤留有留置针患儿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并出血。

(2)升压、稳压、减压过程的护理:①升压和减压时需要缓慢而均匀,速度一般控制在0.005MPa/minP②稳压阶段采用持续小流量换气,将排氧和进氧阀都打开,流量5~7L/min,每隔10min进行换气1次。③病情观察:舱内压力可能会使部分患儿发生不是症状,因此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肤色有无改变及有无尖叫、呕吐、面肌抽搐等,及时做好减压、出舱准备。

(3)出舱的护理:①待舱内压力降低零后,方可出舱,如发现有出汗,需及时给予擦干,做好保暖工作,如衣服潮湿及时更换,查看有无大、小便并更换,避免受凉。及时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及意识情况。②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③氧舱消毒后通风,避免舱内交叉感染。需注意的是:消毒时,需采用消毒剂擦拭,禁止应用紫外线、酒精等进行消毒。

1.5 观察指标 ①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疗5d内“生理反射、意识、肌张力、惊厥控制”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视为显效;治疗6~10d内上述症状及体征恢复,视为有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1-无效率。②护理前后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表(NABA)、儿童心理测试量表(PQ)对两组新生儿神经心理行为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新生儿越正常。③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x±s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神经心理行为评分 两组护理前NABA评分、PQ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意外事件发生率 两组患儿均安全出舱,对照组发生哭闹、呕吐分别20例、3例,观察组分别为19例、3例,此外,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及意外事故。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38、0.163,P值分别为0.845、0.686)。

3 讨论

高压氧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其能够提高组织中的氧分压、氧有效弥散距离,同时还能够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升高,提高血氧分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况,促进脑细胞的正常代谢,使得受损的脑细胞能够早期恢复,改善脑细胞功能。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能够进一步增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机体抗氧能力,改善神经功能,进而获得良好的疗效[2]。

护理工作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于提升疗效、改善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常规护理,多是遵照科室规定及医嘱执行护理措施,但并未将所有护理内容统一规范,科室规定中细化内容不明确、医嘱多存在主观性,以致护理工作没有规范的细则、内容可以遵循,影响最终护理效果[3]本研究觀察组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辅助规范性护理操作,所有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制度,舱前的护理旨在扫除影响高压氧治疗的危险因素;升压、稳压、减压过程的护理核心在于严密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避免新生儿出现意外或生理不适,影响高压氧治疗顺利进行;出舱后的护理重在合理规避诱发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提升护理安全性及改善治疗效果。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ABA评分、PQ评分明显提升,提示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辅助这一护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疗效及改善预后。另外两组患儿均安全出舱,除了哭闹呕吐外,其他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可见辅助规范性护理操作可提升护理安全性,减缓新生儿生理不适症状。

综上,高压氧治疗中,需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避免发生并发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其中辅助规范性护理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池卡,张丽燕.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18-119.

[2]李玉兰.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8(92):276.

[3]陈萍.新生儿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策略[J].养生保健指南,2019,10(8):224.

猜你喜欢
高压氧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吸氧真能减压缓解脑疲劳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