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产业“五项原则”治理体系:从集聚特性到空间逻辑

2021-01-09 16:09刘邦凡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摘要:基于“海洋强国”战略,实现陆海统筹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已经公布的海洋产业发展数据看,我国海洋产业近十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集群化发展还很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海洋产业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布也不完善。就“十四五”期间的我国海洋产业而言,“五项原则”是推进其崛起和持续发展的逻辑与方法:构建起海洋产业“五元逻辑”整体治理体系,以“五元逻辑”为推进抓手,分层次、分产业、分地域推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比肩发展,把海洋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和凸显点。基于“五元逻辑”,主要从四个方面去构建我国海洋产业集聚逻辑和空间治理体系:一是观念体系的构建;二是政策体系的构建;三是产业体系的构建;四是空间体系的构建。要重新划定我国海洋产业的分类,以海洋资源业为基础,以海洋利用业为重点,以海洋建设业为支撑;实施环渤海海洋产业保护性开发开放重点计划试点方案;实施海洋产业整体性规划与推进计划;以三沙市为试点,加强海洋城市建设,推进海洋城市海洋产业步伐;以沿海海域为重点,大力引导并推进沿海城市的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集聚;五元逻辑;空间逻辑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6-0089-16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针对“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五项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这“五项原则”,不仅是指导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工具,而且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的治理逻辑。就“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产业而言,“五项原则”是推进其崛起而持续发展的逻辑与方法。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支柱,有关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我国学者对于陆域产业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对海洋产业的探索和关注时间尚短。国内外学者对海洋产业的分类、产业标准、建设平台和社会运作等进行过系统研究,从发展产业的角度构建的研究模型、研究方法以及选取的评价指标,大多是从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角度或者从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资源环境角度进行分析,缺少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缺乏从绿色视角考察海洋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及定量分析效应大小程度。

在我国,海洋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从历史与传统看,我国还是一个大陆国家,面向海洋而不以海洋为生产、生存、生活主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海洋产业也是一个创新产业,需要技术和工程的支撑。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才刚刚开始,在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两方面都十分欠缺。海洋产业更是一个绿色产业,不仅因为海洋产业开发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而且海洋资源的宏大和深厚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更多在海洋。因此,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不仅是一时之举,更是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我国已经对此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产业的开放、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蓝色经济,促进我国蓝色国土的有效开发,实现陆海统筹发展。本文从海洋产业聚集现状出发,试图阐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格局与发展局势。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古典产业区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等经典理论。产业集聚测度是从马歇尔开始的,他首次分析了产业空间的集聚产生原因。自他之后,诸多学者围绕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和测量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1]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包括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2],格鲁曼的空间基尼系数[3],艾莉森和格莱瑟的空间集聚指数[4]、区位熵[5]、行业集中度指数[6]、規范熵、多元聚类等。近年来,我国对于产业集聚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大多基于国外最新理论,围绕着国内具有典型产业集聚区域的实践进行阐述和实证性研究,包括产业集聚原因、产业集聚度量和产业集聚效应等方面。

二、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集聚现状及其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正在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略海洋、深耕蓝色国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集中系数测度分析

产业集中系数是用来衡量某地区某一具体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它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按照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指标与全国或某地区该经济部门相对应指标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某地区的某一产业在全国或全地区按人均相对指标衡量所处的地位[7]。

将沿海11省区市的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海洋产业总产值,以及人口总数数据代入,计算得到2007—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整体平均集中系数(见图1),结合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产业变化差异原因,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集中系数均大于1,表明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总体上来看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其中第一产业的集中系数呈震荡式略有上升,表明第一产业集聚状态比较稳定。第一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渔业,从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趋势图中可以看出海洋渔业随着时间发展,生产总值增幅基本保持不变,所以第一产业平均产业集中系数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第二产业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从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趋势图中可以看到,增幅最快的三个行业有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化工业,表明这三个行业发展迅速反而降低了产业集聚度,所以这三大行业集聚优势并不明显。

1.海洋第一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分析

通过采集数据,对我国海洋第一产业集中系数进行计算和分析(见表1、图2)。

一般而言,当产业集中系数大于1时,可以认为该地区已经形成产业集聚,系数越大则表明地区产业集聚越明显;而当产业集中系数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还未能形成产业集聚现象。根据这一标准,由表1中各沿海省区市2007—2016年产业集中系数的平均值来看,我国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可以具体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是产业集中系数远大于1,在5以上,包括海南和福建;二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在2到5之间,包括辽宁、浙江和山东;三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在1到2之间,包括江苏、广东和广西;四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小于1,包括天津、河北和上海。从同一年份各省区市比较来看,地区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地区远大于1,较明显的是海南和福建,而有的省份集聚水平非常低,比如上海。另外随着时间演变,大多数同一地区产业集中系数在各年份的波动变化不是很大,但集聚趋势却不尽相同。

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具体细分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根据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集中系数计算结果,对于我国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发展而言,海南和福建占有明显集聚优势,辽宁、浙江和山东集聚优势也很突出。这主要源于这些省份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集聚又进一步带来地区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造成当地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发展该地区海洋渔业中,要注意利用集聚效应提升质量,从而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海洋第二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分析

通过采集数据,对我国海洋第二产业集中系数进行计算和分析(见表2、图3)。

根据表2显示历年沿海省区市第二产业集中系数值以及其平均值来看,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依旧可以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是产业集中系数远大于1,包括天津和上海;二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在2到5之间,包括福建、山东、广东和浙江;三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在1到2之间,包括辽宁、江苏和海南;四级是产业集中系数小于1,有河北和广西。沿时间趋势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种集聚趋势:一种是整体具有分散趋势,其中上海、天津和辽宁集聚度明显下降,分散趋势显著;另一种为整体具有集聚趋势,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福建和江苏,呈现集聚度增长的集中态势。

海洋第二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化工、工程建筑等沿海工业,这些产业的开发建设不仅需要资源环境作为基本保障,而且还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天津和上海虽然整体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但是集聚趋势已经开始下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地理资源环境还是从技术创新方面,天津和上海一直都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两个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集聚负面的拥阻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第二产业的集聚水平,从而降低了海洋第二产业的高集聚现象。海洋第二产业集聚发展较好的福建和江苏两省,近年来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科技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视,不断投入高新技术,并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提升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海洋第二产业集聚度低的地区而言,要在依靠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重视通过相关政策加快空间集聚。

3.海洋第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分析

通过采集数据,对我国海洋第三产业集中系数进行计算和分析(见表3、图4)。

对于海洋第三产业进行横向比较,由图4可以看出,沿海省区市的第三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上海集聚程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最高水平,天津一直保持稳定高水平集聚态势,表明这两个地区的海洋第三产业集聚优势非常显著;河北和广西的海洋第三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产业集中系数都小于1,未能形成集聚优势;其余各地区海洋第三产业都已经具备集聚水平,并且绝大多数地区集聚趋势保持平稳或者进一步加强。海洋第三产业在这十年中发展迅速,其生产总值已经占据海洋经济半壁江山,这说明产业集聚的稳定发展和提高促进了集聚效应更好地发挥正面作用,加快了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海洋第三产业基本上都是与服务业有关的沿海企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表明绝大多数沿海各省区市自2007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和发展,根据自身与腹地经济的匹配关系,优化集聚水平,实现港城互动,从而通过海洋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好地服务地區经济发展,这是未来海洋经济增长潜力的挖掘重点,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必经之路。

(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及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和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2007—2016年各沿海省区市十年海洋产业区位熵,进而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演变,各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集聚的空间变化特征。

按照地区集聚程度的差异,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区:强集聚区,区位熵的平均变化在1.5以上,包括天津、上海、福建、海南;中集聚区,区位熵的平均变化在1—1.5之间,包括山东、广东;弱集聚区,区位熵的平均变化接近1,包括辽宁;非集聚区,区位熵的平均变化在0.9以下,包括河北、江苏、浙江、广西。

(三)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集聚特征

1.我国海洋产业现状整体性特征

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分析,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集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我国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构成我国海洋经济三大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占总海洋经济的70%以上,2016年占比高达80%,十年间三者占比均值分别为34.94%、24.13%、17.28%。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十年间占比均值都不到1%,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薄弱产业。

我国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海洋年鉴》数据统计,从2007—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5073.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9693.7亿元,增长幅度为177.96%。其中海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377.5亿元增加到3570.9亿元,增长幅度为159.23%;海洋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11361.8亿元增加到27666.6亿元,增长幅度为143.51%;海洋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12333.8亿元增加到38456.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11.80%。可见在这十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二是海洋产业体系逐渐完善。海洋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大体上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沿着时间轴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发展稳定态势;海洋第二产业先上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占比为47.85%,然后开始下降,在2016年出现最低点,占比为39.70%;海洋第三产业基本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高点,占比为55.18%。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传统海洋经济受到资源限制,趋于饱和稳定状态,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向重服务、轻污染的第三产业,这也充分表明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的约束,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

从纵向对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绘制出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趋势图(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都是属于依靠技术发展的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虽然在总海洋经济中所占份额仍然较小,但是发展迅速,是深耕蓝色国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虽然是我国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但其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禀赋,由于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瓶颈期,从时间趋势上看十年中这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上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

三是海洋产业比重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规划与政策扶持下,发展条件日益完善,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超过16%,其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海洋生产总值依次排名前三的是广东、山东、上海。这三省市科研创新能力雄厚,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能力和发展活力,海陆联动一体化机制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在十年中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9%—10%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海洋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空间整体性特征

从时间演变视角看,在2007—2016年期间,我国沿海各省区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一是近十年部分整体集聚水平保持不变。部分省区市海洋产业随时间演变,整体集聚水平保持不变,包括广西和江苏两省。江苏和广西两省区位熵数值均小于1,说明海洋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并且十年间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处于集聚不显著的稳定状态。

二是部分省区市海洋产业随着时间演变,集聚水平呈震荡下降趋势,包括上海、海南、天津、辽宁、河北五省市。其中上海、海南和天津,集聚水平分别从2.26、1.94、2.02震荡式下降到1.62、1.73、1.38,但是这三个地区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三地区的海洋产业集聚水平虽然正在逐步减弱,但仍具有较高的集聚优势。辽宁省海洋产业区位熵在2007年为1.02,整体上出现了集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区位熵逐渐下降,在2015年区位熵数值达到最低值的0.74,表明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不再具有优势。随后在2016年集聚状态有所好转,区位熵数值为0.92,但仍然处于1以下,說明辽宁省除2007年以外,海洋产业未能达到集聚状态。河北省集聚水平值一直都处于1以下,并且仍处于持续下降中,说明河北省海洋产业集聚处于不断恶化中。

三是部分省区市海洋产业整体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这部分包括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四省。其中,山东和福建两省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其区位熵数值均大于1,说明其海洋产业在整体上一直具有较高的集聚优势,这种集聚优势仍在不断加剧,并且福建的优势更加明显。浙江省集聚水平十年来虽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区位熵数值一直小于1,说明浙江省集聚水平具有很好的发展态势,但并不具备集聚优势。广东省海洋产业整体集聚水平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区位熵从2007年的0.93增长到2016年的1.2,实现了海洋产业集聚从不具备集聚优势到具有集聚优势的转变。

三、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集聚治理与空间治理的逻辑方略

产业集聚不仅说明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内形成了规模,而且也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内发展的风向标和趋势线。从本文对2007—2016年十年间我国海洋产业的集聚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各地区的集聚度相差较大,说明不同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从“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与我国海洋资源相较而言,海洋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国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还不高,规模还不大,产业集聚还不强。

“十四五”期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促进我国海洋产业的崛起和持续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高度关注,学术界、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举措配套、平台搭建、理论研究、宏观把握、微观设计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全面系统的思考、研究与行动。因此,思考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推进策略,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本文仅就我国海洋产业的集聚和空间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五项原则”为指导,提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未来策略思路。

(一)我国海洋产业“五元逻辑”整体治理体系

我们这里的“五元逻辑”,就是指在“五项原则”指导下发展产业的逻辑思维与方法,包括五个方面,也就是五个元素或五个要素:一是党的全面领导的逻辑;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三是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逻辑;五是系统观念的逻辑。

党的全面领导的逻辑。实现宏观整体性治理,就是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展海洋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起到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作用,起到集中优势资源办成事的作用,起到从政策到行动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从实践到理论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体现了党全面领导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在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8]。

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从理论设定到实践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过程到目的,都是为了人民。脱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产业规划与发展,不仅不能成功,而且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容许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或一种产业的成熟与可持续发展,如果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不论曾经多么辉煌,但终究会被国家严格控制甚至禁止,从而走向衰落。我国海洋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必须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必须把这个逻辑作为发展产业的关键要素。只有坚持并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海洋产业的关键要素,作为指导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我国的海洋产业才能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9]。

新发展理念的逻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个过程既是统领全局、统领根本、统领长远的导向性逻辑,更是战略性逻辑、纲领性逻辑和引领性逻辑。在“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理念的逻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密切相关。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对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是一种顶层设计的逻辑。海洋产业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新发展理念逻辑的引导和统领。

深化改革开放的逻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给予其充分且必要的验证。当今人类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网络化、全球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极端民族化等带来诸多挑战和危机。改革开放仍然是我国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主题词,长期坚持,决不动摇。因为从人类发展历史看,从科学与文化双重要素考量人类已成为你中我有、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当今任何国家或地区想把自己与他人隔离于世界之外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出路的。地球的陆地经过人类开发,陆地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而人类对占地球面积75%的海洋的开发还很有限,海洋产业开发有无限的前景和光明的前途。如何开发与利用海洋产业,必然选择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开发海洋产业的逻辑思维与方法,才能走深走远走稳。

系统观念的逻辑。全面开发与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从上万年的人类产业发展历史看,人类对陆地产业更加得心应手,对海洋产业的开发与应用相对滞后。我国数千年的产业发展历史,已经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基本上还处于初创阶段,不仅没有多少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而且相应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尽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有了一定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发达的海洋国家,从文化观念、产业基础到科技传统,我们还非常落后,有很大差距。要开发我国海洋产业,系统观念的逻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范式,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海洋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产业新一轮崛起的生力军,引导我国陆地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从而真正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推向现实。

发展和推进我国海洋产业,要站位海洋强国的高度,着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比肩协同发展,实施整体性治理推进战略,以“五元逻辑”为推进抓手,分层次、分产业、分地域推进,务求实效,精准施策,把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和凸显点,引领我国产业创新在新形势下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治理与空间治理体系

我国海洋产业集聚逻辑和空间治理体系,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构建。

1.观念体系的构建

在文化传统上,我国很多时候被定义为大陆国家,中华文明也被定义为大陆文明之一。其实我国不仅是大陆国家,而且是海洋国家,我国有广阔的海洋国土,只不过海洋国土(也常被称之为“蓝色国土”)的观念,在我国国土内涵的传统要义中分量不高,但是中华文明也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当然,一些西方国家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科技、从政府到民间都更加重视海洋。我国对这样的传统与传承,却重视不够。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海洋国土的保护维护和传承继承,导致了一些海洋国土至今被他国占领掠夺。因此,我国海洋产业集聚逻辑和空间治理体系构建,首先是对海洋产业集聚和空间治理的观念梳理、知识再造和文化重塑,提高我国政府与人民对海洋产业的认识、理解与把握。

从政府角度看,要加大海洋产业的战略规划设计和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海洋产业进行全面分类和引导,沿海地方政府要加强海洋产业“四落实”工作(即落实到宣传上,落实到政策上,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实效上),把海洋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省域经济、区域经济的重点发展产业;从教育角度看,要把海洋产业作为专业或学科加进大学教育体系中,加大海洋产业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要把海洋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写进教材、写进课程,从教育与人才的角度为海洋产业发展奠定观念基础和文化传承创新,同时要在中小学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加强海洋产业职业教育;从社会企业角度看,根植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于民间,大力加强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宣传与引导,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海洋教育与海洋产业的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浓厚氛围,呈现所有行业都融入、参与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把海洋产业引领成为全社会的朝阳产业、把海洋经济引领成为全社会的重要经济领域[10]。

2.政策体系的构建

就目前而言,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海洋产业或海洋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层面,缺少直接引導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制度框架;地方层面,沿海省区市尽管制定了一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与计划,但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尤其是统筹推进与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严重缺乏,与新发展理念严重不符,难以构建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难以推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当下推进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安排。我国已经明确了开发、利用和保护蓝色国土,实现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但如何推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国家层次发展规划,以及具体执行和推进落实方面还欠缺微观制度安排,尤其在不同沿海区域内,各地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微观政策安排还存在较大差异和力度,那些产业集聚度不高的地区更应该加大制度安排的力度。

二是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我国海洋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平台设施还十分薄弱,从科技教育、财力物力和人力人才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绿色能源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力求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推进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

三是推进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经济实践。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的理论研究,不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方面,都十分欠缺,很多方面都存在空白。如从经济管理和立法角度看,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产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海洋产业的推进与发展。从实践上看,我国海洋产业的推进深度和发展广度还非常不足。在政策出台之后,推进的举措并不大,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推进,海洋产业仍然局限在传统渔业、海洋养殖业和捕捞业。即使是这些传统海洋产业,很多地区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链,对相关产业或陆地产业没有产生较大的关联和支撑,难以在陆海统筹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

四是凸显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错位共进。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存在产业布局雷同或重复、无序竞争较大、技术要素不高等问题,因此,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尤其是在传统海洋产业发展中,各地各区域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等要素,而且要充分考虑自我的发展优势所在,发展自我优势使之凸显,并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实现错位发展。

3.产业体系的构建

目前,还没有海洋产业分类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国家的分类标准不同[11],但是大多数国家都沿用传统产业分类来划分海洋产业。如我国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和美国的《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等[12],按照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类,或者按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分类。但这样的划分,是否适合海洋产业的分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显然,传统的产业分类,是基于大陆产业发展而设计的,而大陆产业与海洋产业所依赖的平台与资源显然有重大区别,简单套用传统产业模式来分类、分析和指导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从学理看也是存在逻辑错误的。对此,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观点,例如,有学者围绕“环境需求”和“环境压力”两个指标对我国海洋产业进行重新分类[13]。同时,有的国家对海洋产业分类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例如,加拿大对海洋产业的分类标准是海洋的提取性和非营利性,并具体划分为“提取性海洋活动产业”“非提取性海洋活动产业”和“非营利性活动产业”。

基于以上分析,海洋产业分类必须以海洋经济活动自身特征和规律来划分。海洋是人类发展的未来,不能把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成为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产业,必须首先着眼于生态绿色的理念,必须以保护为优先,设立和建立起新的海洋产业分类标准,对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活动进行重新分类,确保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海洋产业的标杆,为世界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指明道路和前途[14]。

海洋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产业:一是海洋资源业,主要依赖海洋资源获得生产与服务的活动,包括从海洋直接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以及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加工生产和服务等;二是海洋利用业,主要指利用海洋实现生产与服务的活动、平台,包括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利用海水、海域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三是海洋建设业,主要指为保护性开发海洋而进行的、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等。以这三大产业分类为基本标准,对我国海洋进行全面勘察、统计、规划、保护与开发。在对不同海域产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实施试点开发与重点开发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我国海洋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总体上看,我国海洋产业体系要以海洋资源业为基础,以海洋利用业为重点,以海洋建设业为支撑。我国海洋领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引申资源,绝大多数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其潜在的价值还无法为我们所知。目前,我国海洋利用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或者粗放利用阶段,也就是说,更多还处于直接利用阶段,例如交通、养殖和捕捞等,这些产业对于海洋而言大致就是类似陆地产业的第一产业。而海洋工业,例如以海洋绿色能源开发为主的海洋绿色产业基本处于研发阶段。无论是潮汐能、波浪能、风能,还是海流能、潮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都还没有形成产业,而这些产业是技术性创新产业,应该加大力度去发展。海洋建设业,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

4.空间体系的构建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要以“五元逻辑”为工具,实施整体性空间治理,以内海保护性开发开放为主体,以渤海为试点和重点,启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洋产业整体性规划与推进计划,实施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空间体系建设计划,实施沿海产业与海洋产业协同发展计划,推进海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实施渤海海洋产业保护性开发开放重点计划试点方案。渤海的所有海域都属于我国内海,是我国主要的内海之一。渤海海岸线全长约有3800千米,东西宽约有346千米,南北长约有550千米,平均水深18米,东面与黄河相连,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陆地相连,这三省一市就形成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环渤海地区的大连、烟台、秦皇岛和天津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对环渤海面向海洋的经济开放开发起到了引领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津冀两地的沿海地区也开始战略性合作,但总体上看,对于渤海海洋产业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没有形成统一推进的格局。

在“十四五”期間,应该加大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规划、制定和推进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统筹开放开发,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五项原则”指导下,按照“五元逻辑”的思维与方法,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统筹发展和协同发展。

基于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渤海海洋经济与技术开发管理机构,实施渤海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计划,把渤海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保护性开发开放作为我国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和重点,对渤海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进行整体性治理,整体协同推进渤海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在地方层面,环渤海三省一市成立相应的产业管理机构,冠名“……省(市)渤海海洋经济与技术开发区”,统筹所在省市的渤海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是实施我国海洋产业整体性规划与推进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要对我国海洋产业资源和海洋经济资源进行系统勘察、调查、统计与研究,全面摸清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家底”,对我国海洋产业进行科学分类并制定相应分类标准,指导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分类分层次地发展。

三是以三沙市为试点,加强海洋城市建设,推进海洋城市海洋产业步伐。我国在南海、东海两大海域,有大量离大陆较远的海岛,这些海岛不论陆地面积大小,其周边的海域都属于我国的海洋国土。要着眼于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海洋经济为龙头,以海洋产业为抓手,以“五项原则”为指导,实施和推进海洋城市建设。在南海和东海等海域的海島,加强以海洋国土为主体考虑的行政区划规划和设立,推进海洋城市的设立和建设。

在我国海洋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以三沙市为试点和重点,对三沙市所属岛屿的海洋国土资源进行全面勘察、保护、开发和利用,围绕三沙市重点岛屿的海洋产业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规划引导。要站在海洋强国和国家安全的角度集聚现有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立起三沙市城市海洋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基础,为我国后续海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是以沿海海域为重点,大力引导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发展。多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突破点,因此,从国家层面看,增大沿海地区政府对这些海域面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义务和权益,引导地方政府发展当地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把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做强做大,打造一批沿海产业的强市、强县和强区,从而奠定海洋强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从地方层面看,各地要高度重视和抓住当地沿海资源,加大相应的保护、规划、开发与利用,以当地海洋产业基础和优势为突破点,高度重视和推进沿海经济发展,把沿海经济作为本地经济的重点或重大生长点,延伸沿海产业的产业链,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在当地经济的比重[15]。

参考文献:

[1]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The Free Press, 1990(2).

[2] Hirschman A 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3]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4]Ellision,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 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5).

[5]Peter Haggett.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M]. London:Edward Arnold,1965.

[6]栗坤. 海洋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协同集聚视角[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7] 任博英.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8]吴畏.全球化、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重要观点述评[J].管理学刊,2019,32(02).

[9]吴宁,吴瑞临,许慧.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经济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J].管理学刊,2019,32(1).

[10]谢长安.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局[J].管理学刊,2019,32(3).

[11]苟露峰,高强,史磊.我国海洋产业分类发凡[J].重庆社会科学,2015(7).

[12]林香红,等.海洋产业的国际标准分类研究[J].海洋经济,2013,3(1).

[13]徐丛春.中美海洋产业分类比较研究[J].海洋经济,2011,1(5).

[14]安海彦,姚慧琴.环境规制强度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基于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刊,2020,33(3).

[15]吴畏,石敬琳.全球绿色经济治理的两个关键因素[J].管理学刊,2018,31(3).

The "Five Principles" Governance System of China's Marine Industry: From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o Spatial Logic

LIU Bangf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realiz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is not only the practical need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data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a's marin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ten year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not enough. There is no completed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industry cluster are not perfect. In terms of China's marine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Five Principles" is the logic and method to promote its r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ve elements logic" overall governance system of marine industry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five elements logic"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marine industry should be promoted by levels, industries and reg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and land industry, and turn marine industry into an industry with key points and highlights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ive elements logic", China's marin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ogic and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 are mainly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ual system, the secon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cy system, the thir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fourth i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redef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a's marine industry based on the marine resources industry, focusing on the marine utilization industry, supported by the marin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implement the pilot scheme of the key plan for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opening up of Bohai marine industry, to implement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promotion plan of marine industry, to take Sansha city as the pilot c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city, and to promote the pace of marine industry of marine city. Focusing on coastal waters, we should vigorously gu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industries and coastal economy in coastal cities.

Key words: marine indust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ive elements logic; spatial logic

责任编辑:刘   晖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沿海县(区、市)产业链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D202104。

作者简介:刘邦凡(1967—),男,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