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猪种引进繁育及仔猪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2021-01-10 13:15张宏亮
饲料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猪种种猪猪舍

张宏亮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呼和浩特 010020)

自中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长后,人们生活水平持续升高,作为中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菜肴,猪肉需求量越来越大,便为生猪养殖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养殖企业而言,应把握好此发展机遇,注重优良猪种引进繁育及仔猪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以便在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1]。

1 优良猪种引进繁育技术

1.1 优良猪种冻精引进

实践证明冻精不仅能使优良猪种基因得以长期保存,还能使种公猪使用年限得到有效延长,并在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下,使其最大化利用,保证母猪产仔量的提升,因此,在优良猪种引进繁育方面,优良猪种冻精引进是首选方式。在冻精引进方面,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选择品种最纯、抗病能力最强的猪种,在实现本土生猪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升的同时,降低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

1.2 优良种猪引进

1.2.1 种猪品种特征要求

在选择种猪时,从其外观看要保证每头种猪的头型、耳型、体型一致,同时要求其毛色整齐,无黑斑、花斑、杂毛,确保种猪品种的纯真性[2]。

1.2.2 乳头及生殖器要求

(1)母猪有效乳头要发育良好,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对于盲乳、翻乳头、小乳头的个体,要坚决摒弃,且要求乳头数量需达到7 对以上;此外,对于母猪阴户也要观察其是否发育正常,大小适度,以保证后期产仔质量。

(2)公猪要求睾丸发育良好,大小适中,双侧睾丸大小适中、均匀一致,无单睾、隐睾问题;睾丸轮廓清晰,阴茎包皮无异常现象。

1.2.3 体型外貌要求

(1)公猪要求背腰稍长而平直,腹线微下垂,腿臀发育良好、健硕,肌肉丰满,尾根高挑。

(2)母猪要求头部发育良好,大小适中、腮肉少,颈稍长;前、中、后躯发育良好、匀称。

1.2.4 四肢及蹄质要求

(1)四肢正直、粗壮,蹄质良好,四肢可自由开张,无裂蹄现象;行走时步态稳健。

(2)前肢直立,无O 型及X 型弯曲状态;从侧面看不存在前踏、后踏、弯曲等问题[3]。

1.2.5 种猪的运输

种猪运输是保障成功引种的关键。首先,要选择安全可靠的运输工具,在消毒完成后,需填装一定厚度的铺垫物,如草屑、细沙、锯末等,防止种猪在路途中因车辆颠簸而摔伤。装车前,切不可过量饲喂,如果同时运载两头及以上种猪,需用栅栏将其隔开,防止在路途中相互撕咬。冬季运输时,车辆需装设帷幔,以防感冒;夏季运输时,途中应给予饮水,以防中暑[4]。

1.2.6 种猪隔离、喂料和药保

种猪运至目的地后,不要立即转入猪场,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以防止被本猪场相关疾病感染,或将原猪场病毒传染给本猪场母猪。待运至隔离场时,需提前半小时对卸猪台及周边环境进行喷药消毒,到达后立即对车辆及猪体消毒,然后再安全卸车。

进入隔离场后,按猪体大小、性别分群饲养,对于有肢蹄损伤、脱肛等情况的种猪单独饲养,并给予及时治疗,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安痛定和青霉素进行治疗。待种猪全部进舍后,关闭猪舍照明设备,放下窗帘,使猪舍12 h内保持黑暗状态,以防止出现合群打架问题。在此期间应提供给种猪足够的清洁饮用水,饮水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药物,通常情况下,每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200 g、阿莫西林粉150 g、黄芪多糖200 g、电解多维1000 g、葡萄糖5000 g。待种猪休息6~12 h 后可投喂少量饲料,一般以500 g·头-1为宜;第2 天开始逐渐增量,以促使其逐步恢复健康,5 d 后恢复正常饲喂。进隔离场后第4周,肌肉注射抗寄生虫药进行体内外驱虫[5]。

1.2.7 种猪进场后的免疫注射

在种猪进隔离场后第2周开始,结合引种场当地猪主要流行病种类、特点及现状,根据引种场当地猪主要流行疾病的种类、流行特点和现状进行猪瘟、伪狂犬、口蹄疫、蓝耳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猪气喘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的疫苗免疫注射,4周内做完。如有必要,4周后再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8 转入生产区

待隔离45 d后,对猪体进行抽血检测。了解其病原和抗体水平,在确认健康无疑后全群转入生产区,正常投产。

2 仔猪高效生产技术

2.1 哺乳母猪疾病防控

母猪分娩后,需加强母猪营养补充,控制好母猪采食量,不能喂得过少,也不能喂得过多。过少投喂,母猪营养跟不上,产奶自然较少,造成仔猪营养不良;过多又会造成仔猪营养过剩而无法完全吸收,引发腹泻问题,因此,在初始投喂阶段,要一边适应一边添加。分娩栏室内温度要恒定,一般要求在23 ℃为宜,同时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并保证母猪饮用水安全卫生;除此之外,还应定期消毒,对猪舍、猪体进行全方位消毒,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多喂母猪青绿多汁饲料,但做到少喂勤添。严禁将霉变、冷冻饲料投喂给母猪,尽可能让母猪多运动,平时注意母猪营养调节,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使母猪体质得到有效增强[6]。

2.2 推广母猪分阶段饲养技术

为有效提高母猪利用率,可在猪场施行母猪配种、妊娠、产仔、仔猪保育四阶段工厂化流水线饲养法,以周为单位安排周而复始的有序生产,实现全猪场常年产仔、常年育肥,并结合市场需求情况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一般的,在母猪分娩后,加强母猪营养补充,待仔猪长至28日龄后进入断奶期,长至60日龄转群。科学运用四阶段工厂化流水线饲养法,不仅有利于母猪用料控制,还能提升母猪泌乳率及产仔率,保障了猪场生产效益。

2.3 强化新生仔猪管理

在母猪分娩期间,必须做好做接产工作及断脐、剪齿和断尾工作。要想仔猪存活率得到有效保证,需在娩出后2 h内让仔猪喝上奶,并在24 h内完成狂犬病疫苗免疫注射。仔猪4~7日龄,需提供饮用水和教槽料,水质一定要安全卫生,防止发生腹泻问题。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保证仔猪成活率及日增重率的关键,因此,在仔猪生长早期,必须要有效改善猪舍环境。冬季在母猪分娩栏内装设红外线灯、仔猪保暖箱等设施设备,防止仔猪因寒冷而影响成活率及日增重率;夏季要做好防暑措施,注重通风,同时做好蚊虫防治工作,避免仔猪因蚊虫叮咬而诱发相关疾病[7-8]。

踏压事故是仔猪致死率最高的因素,母猪起卧时很容易踩伤或压伤仔猪,致其死亡,尤其是仔猪出生1~3 d内更易发生。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踏压,可在分娩栏内装设保护栏或保育间,采取母仔分睡,降低仔猪被踏压风险。

研究显示,相较于正常喂养条件,在采用了保育技术后,仔猪可实现日增重10~20 g 的提升,料重比下降3%左右,这对于养猪企业而言,无疑是最为经济高效的办法。

2.4 新生仔猪疾病防控

免疫接种是当前国内所有养猪场预防存栏猪免遭疾病侵害的主要措施,尤其是对于新生仔猪,感染传染病概率最大,对猪体伤害也最强,因此,在仔猪长至一定日龄后,需进行必要的免疫防控。免疫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之分。弱毒苗诱导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非常适合紧急接种,接种途径一般为滴鼻和肌肉注射,但弱毒苗免疫效果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猪群抗体的干扰。灭活苗最具安全性,受母源抗体干扰小,免疫妊娠母猪后,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的保护效果更佳,此类疫苗一般在母猪分娩前注射。但无论哪种疫苗,都对保护仔猪机体健康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2.5 预防断奶应激,控制仔猪消化不良症

在仔猪断奶期,应采取相关措施预防断奶应激,同时做好仔猪腹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仔猪成活率和日增重率。断奶后,首先选用优质全价乳猪颗粒饲料,并适量添加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在7日龄进行早期训练投喂。

添加教槽料时,要做到少给勤添,使之始终保持并逐渐增加给量,并密切观察小猪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此外,要经常打扫圈舍,保持舍内干燥,确保仔猪成活率,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不受影响。例如,某养猪场在科学应用仔猪高效喂养技术后,仔猪育成率可达97.5%,仔猪断奶体重达25.2 kg以上[9]。

2.6 推广免疫新程序、净化养猪环境

为保障仔猪健康生长,应大力推行《规模经营猪场兽医卫生工作规范》,科学落实猪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制定严格的猪场消毒制度,同时建立起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做好防疫措施,并定期对全猪舍进行灭鼠、灭蝇、灭蚊,防止各类传染病的侵入。

3 结束语

当前,在国内养殖行业中,发展前景最好、产量产值最高的当属养猪行业。伴随着生产模式、布局及品种的变迁,养猪业已发生非常大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后,养猪业发展迅速,生猪饲养量、猪肉消费量、出口量逐年上升,但就当前形势来看,在饲料价格持续上涨、饲养技术科学性持续走低背景下,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产量及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提升,必须要及时采取科学的饲养技术。文章从优良猪种引进及仔猪高效生产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为国内养猪行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指导。

猜你喜欢
猪种种猪猪舍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