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阐发

2021-01-10 00:34刘萍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空想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系统阐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宝贵著作。从该文本出发考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扎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现实土壤,批判继承了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于方法论的变革、历史观的革命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包含着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丰富内容。认真梳理这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18-0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系统论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辉煌著作。在此书中,恩格斯从历史贡献和局限性两方面客观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仅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直接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石,还阐发了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就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阐发作一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首先,恩格斯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现实条件。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斗争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的普遍存在。

其次,恩格斯强调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根源。他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1]548恩格斯不仅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还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可以依靠的先进阶级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再次,恩格斯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第一,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在大工业阶段空前出现的生产社会化趋势。但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并没有带来生活资料的社会化占有。因此,尽管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旧的占有形式只是以新的私有制形式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恩格斯指出:“现在按社会化方式生产的产品……而是归资本家占有。”[1]550第二,两大阶级的对立。随着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个体小生产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除了被资本雇佣没有别的出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日益简单化,日益分化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三,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商品生产的数量、市场的需求,能否收回成本都是未知数,而每个单个企业为了不在竞争中被淘汰总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的组织性,从而越来越激化矛盾。

最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势不可挡。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本身不断要求摆脱资本属性,以具有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因此,只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现实已经在一步步回应逐步丧失历史合理性的资本主义最终将被替代,社会主义将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光芒。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其历史贡献,同时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关于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恩格斯高度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积极贡献,他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即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是“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1]529。可以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积极贡献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其次,关于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承认自己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声称是全人类利益的代表。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启蒙学者一样想要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区别在于不再是资产阶级王国。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依然用唯心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头脑中真理的发现,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积极养分,避免了重犯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原则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错误,把社会主义牢牢置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恩格斯振聋发聩地指出:“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546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為科学,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这两大发现,尤其是唯物史观离不开方法论的变革,即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花了较大篇幅阐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基于文本考察,本章在讨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时有必要加入唯物辩证法一节。

(一)方法论的变革: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为了更好地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恩格斯回顾了辩证法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释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力地论证了唯物辩证法对于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意义。

首先,关于辩证法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恩格斯认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虽然把世界看成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整体,但无法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第二个阶段是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伟大功绩在于将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看成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但恩格斯强调,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事物的运动变化不过是绝对精神借以表现自己的结果。第三个阶段是唯物辩证法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的规律。

其次,关于唯物辩证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革命性意义。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唯物辩证法为两大发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实现了方法论的变革。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在重新审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力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在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论证方法,例如在论述个人所有制到资本所有制再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整个过程中就运用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在阐述交换价值发展为货币的过程中运用了质量互变的方法,在论述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方法。可以说,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观的革命:唯物史观的创立

与唯心史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归结于精神因素不同,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它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背后的物质动因,明确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途径和阶级力量,有力地驳斥了唯心史观,为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石。

首先,关于唯物史观创立。第一,唯物史观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主要以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國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例说明了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第二,唯物史观的提出。在对以往的全部历史重新进行研究之后,恩格斯明确指出:“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第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阐发。恩格斯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了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其次,关于唯物史观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明确指出,唯物史观创立之后,“社会主义……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1]545这段论述表明,以往的唯心史观仅仅将社会主义看成天才人物的发现,没有看到阶级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根源,注定找不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更无法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对历史发展动力进行了重新阐述,它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廓清了唯心史观关于社会主义形成根源的错误认识,指出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指明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正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方法,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根源。

(三)剥削秘密的揭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重大价值,恩格斯指出:“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藏着的内在性质。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完成了。”[1]545以往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现象,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无法通过现象看透本质,因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剖析的产物,它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有力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系统研究,为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论证,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三、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阐发

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为依据,原则性地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他反对把未来社会的设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方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他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指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阶段。基于文本考察,以下将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

(一)实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1]561这段论述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掌握国家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因为只有彻底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的属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剥削本性,才能使人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未来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和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质的区别,也与其他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严格划清了界限。

(二)消除商品生产,用计划的自觉组织代替无政府状态

消除商品生产,进行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是未来社会的特征。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1]564这段论述表明,一旦采取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形式,生产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直接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原先无政府的生产状态自然会被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所取代。商品生产造成的极大浪费以及统治阶级的挥霍都将随着商品生产的终止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而消除。

(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旧式分工的消除

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的时候,一方面,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1]564全体社会成员将会实现普遍富裕;另一方面,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除,在未来社会,旧式的脑体分工的差别将被消除,人不再是片面的发展,而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也将实现全面的进步。

(四)消除阶级差别和国家消亡

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将消除阶级差别,国家将会自行消亡。共产主义的最终结果就是消灭阶级,彻底摆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状况。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将丧失历史必然性。在未来社会,由于阶级对立和斗争不复存在,国家的自行消亡,社会的运行主要是进行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五)必然王国为自由王国代替

恩格斯在阐发未来社会人的生活时,指出:“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1]564,共产主义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解放,人们真正摆脱了异己力量的支配,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越来越充分,能够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来支配外部世界,自觉地创造历史,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总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文本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还远不止本文所探讨的这些内容,继续深入挖掘其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牛先锋,张逊.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

[3] 刘海涛.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8(3).

[4] 梅荣政.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卓越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

[5] 王巍.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例[J].党政研究,2020(3).

[6] 杜红娟,余涛.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贡献与局限再论[J].湖北社会科学,2020(3).

[7] 赵磊.唯物史观何以“唯物”[J].社会科学研究,2019(6).

[8] 王伟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8).

[9] 刘建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J].求索,2017(8).

[10] 刘占虎.守正与拓新: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作者简介:刘萍(1997—),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单位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空想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