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赫贝尔《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在婚礼音乐鉴赏课程中的运用

2021-01-10 11:52徐媛媛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调舞曲贝尔

婚礼仪式是结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婚礼策划师和音效师需要依据婚礼主题和新人的喜好,为每个环节选择相呼应、贴切的,扣人心弦的乐曲来烘托婚礼仪式。

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凡夫俗子》里的配乐片段引起了全世界人的注意。这首曲子无不渲染着流行气息的味道。因为它采用了当时已经兴起的回旋曲的风格, 加上它特有的连绵起伏的旋律,不禁让人瞬间有一种温暖,被幸福包围的感觉。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注意了这首曲子,注意了这位有着不平凡一生的德国作曲家。它就像一支画笔,为影片《凡夫俗子》增添视觉也达不到的效果。仿佛告诉人们,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

《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运用了这首作品,这也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影片。笔者认为这首曲子用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推进器的作用, 到后面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剧中前后基本可以形成了一个反差,前半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喜剧,女友的刁蛮不断的折磨着男友,但是又仿佛告诉人们,女友是爱着男友的。这时剧情产生了扭转,两人别面多年,因为一个约定要到同一个地方。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反差,而这部电影正是在反差的时候配上了这首曲子。刚开始的低音仿佛在问,多年前的约定你还记得吗? 到了A 段部分,仿佛在说我已经到了, 怎么还没看见你?整曲推向了高潮, 两个人看见了对方,这种感觉,已经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了。这首神一样的曲子就是《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它的作者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

约翰·帕赫贝尔(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9日)巴洛克時期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他是当时德国主要的进步作曲家之一, 主要创作管风琴作品和其他键盘乐器作品, 被公认为卓越的教堂音乐和室内乐作曲家。《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全称《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创作于1680年,是帕赫贝尔最为著名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因为它的第一部分是非常著名的卡农曲,还曾被改编成多种不同版本, 所以通常以“卡农”的名称广泛的传播开来。它的第二部分是吉格舞曲,与第一部分的卡农曲相比,吉格舞曲已经很少演奏。

对于《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的创作背景,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了一个的故事。在帕赫贝尔10 岁的时候一个人独自来到英国,被一个琴师收养,随后很顺其自然的也就学会了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帕赫贝尔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潇洒帅气,能弹得一手好琴的小伙子。可这时的帕赫贝尔全然不知,在隔壁村里,有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孩喜欢上了自己。当时的芭芭拉是全镇最漂亮的姑娘,家里也有钱有势。可从小被家里宠惯的芭芭拉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最后芭芭拉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她决定去向帕赫贝尔学钢琴, 借机可以靠近自己的心上人。可毕竟芭芭拉向帕赫贝尔学琴的目的不纯,学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起色,帕赫贝尔就对她说:“你回去吧,你不适合学钢琴。”这句话却惹怒了芭芭拉,她对帕赫贝尔说:“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奖拿回来。”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芭芭拉刻苦练琴,终于在一个钢琴大赛上拿到了名次。她兴高采烈的去找帕赫贝尔,可是在动荡的年代, 帕赫贝尔已应征入伍,赶赴前线。这时芭芭拉对自己说,好,我等你回来。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村长的儿子几次向芭芭拉提亲,可是芭芭拉也不予理睬,村长的儿子知道芭芭拉的心早已有了归属,就说是帕赫贝尔的。芭芭拉信以为真,割腕自尽了。当帕赫贝尔九死一生的回来以后,得知了此消息。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 帕赫贝尔已经爱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写出来了第一部分,在前线的时候写出来第二部分,回来之后,在芭芭拉的墓前完成了整首曲子。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去纠结到底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创作出来的卡农,而是无时无刻不为之感叹。几百年后的今天,卡农已经成为音乐中的旷世经典,很多人把《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称之为神曲。这首作品温婉亲切、如淋细雨、如沐春风,课堂聆听时将我们带入到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中。

从段落上讲《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并非专指一首曲子, 而它是一种曲式。卡农,原意为“规则”“规律的”,也可以称之为“回旋曲”。因为这首作品是早期的巴洛特风格的作品那时的作曲家很少用这种曲式。然而卡农也为现在流行音乐开辟了先河。从曲调上讲,基本只运用到了三和弦。从乐理上讲,三和弦是最没有感染力的, 而作者却写出了无可替代的旋律。为什么说无可替代?现在的很多歌曲都运用了同一的功能走向, 而旋律却是轻浮、庸俗的,而卡农却是以古典音阶写出作者的感受, 特别是高潮部分,大提琴的低音,以及小提琴的高音,无时无刻没有声部的变换。两把中提琴的轮番轰炸,为整曲推向了高潮,给听者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听觉盛宴。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帕赫贝尔的《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悦耳。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是西方婚礼中的经典乐曲,象征着一生相随,忠贞不渝的爱情。通过对这部作品创作背景,音乐要素,乐器,乐曲结构,曲式分析,和乐曲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学习兴趣,拓展对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认识,将经典的古典题材作品运用到婚礼的乐曲选择中,为举办婚礼的新人选择有意义,有内涵的婚礼环节乐曲,增强婚礼的仪式感,从而为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徐媛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大调舞曲贝尔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跑调”了怎么办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贝尔米兹的“鬼脸”
春天来了
贝尔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