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观察

2021-01-11 07:37张丽丽王安霞陈锡栋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冲击波电针特异性

张丽丽 李 鹏 王安霞 陈锡栋

(1 遵义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2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发病率逐渐上升,年患病率约27%-48%,且更加趋于年轻化[1]。目前有学者尝试应用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取得了较好疗效[2-3]。本研究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治疗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60例,给予体外冲击波联合中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明确诊断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60例,所有入选病历病程均超过3个月,DR片、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发现,同时除外神经根压迫症状体征,无肿瘤、创伤、感染等病变。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者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2 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组。针对疾病分型及患者情况,给予电针、推拿。针灸取穴:风池、颈夹脊穴(双)、天宗、肩井、曲池、外关等。电针每天20分钟,1天1次,10天为1疗程。(2)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冲击波治疗参数为:首先划分焦点区和其它冲击区,焦点区治疗压力2.6-3.0 bar,冲击频率5-7Hz,剂量600r,放松区治疗压力1.5-2.0 bar,冲击频率17Hz,剂量1200r,每5-7天1次,持续治疗3-5次。

3 评定指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2组治疗前后的有效率。视觉模拟量表(VAS)判定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断治疗前后颈部功能的改善。

5 结果

5.1 2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显效人数、有效人数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x2值4.15,P值0.04),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对比(n,%)

5.2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观察组分值减低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VAS评分对比

5.3 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对照组指数由治疗前13.16±4.58降低治疗后6.79±2.68,观察组由治疗前14.62±1.56减至3.24±2.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是颈椎解剖区域及其周围肌肉组织的慢性疼痛,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疼、头晕、肩颈部和上肢近端疼痛等综合症状为表现的疾病[4]。疼痛时间多超过3个月,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的病程在1年以上。目前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治疗手段集中在热磁、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传统针剂、推拿、电针及其拓展应用[5-6]。冲击波将气动产生的脉冲声波转换为精确的弹道式冲击波,通过定位和移动治疗,对疼痛发生面积较大的人体组织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首先,通过体格检查,将局部压痛明显及存在硬结或条索区域设定为焦点区,进行低频率、高压力的冲击,保证每个焦点区的冲击剂量在600-1200Hz之间,对焦点区外的其他相关肌肉,如外源性稳定的颈部后侧伸肌群如多裂肌、颈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等进行高频率、低压力的冲击,冲击剂量共计1200Hz左右。通过冲击波的空化效应松解肌肉粘连、使闭塞的微细血管疏通,改善局部血供,机械压力效应使组织间松解,毛细血管微循环加快,细胞摄氧增多。镇痛效应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胞,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体外冲击波上述3种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松解局部组织的黏连,降低肌肉张力,有效的缓解疼痛,且体外冲击波其无创性相对于其他有创性治疗痛苦小。可以使组织产生并释出抑制疼痛的化学物质,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导,引致内腓肽的产生,降低患处对疼痛的敏感,冲击波通过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促进组织的康复。本文通过观察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 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有效率,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颈肩疼痛症状,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冲击波电针特异性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爆炸切割冲击波防护仿真研究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婴幼儿湿疹800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