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春:“从事地矿事业,我是幸福的”

2021-01-11 09:33蒲芸茜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化探勘查工作

文/蒲芸茜

去过缺氧的高原,去过艰苦的草原,去过茂密的森林,经历过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狂风暴雨……作为一名基层地质科技工作者,唐文春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30 余年来,他用脚步去丈量,用实干去书写无悔人生,把青春与热爱写在了这片土地上。用吃苦耐劳、不惧危险的精神积极将创新理论应用于野外地质勘查实践,主持和主要参与探明了20 余处超大型及大中型矿床,创造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为行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1月24日,当这个工作了30 余年的男子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他竟有些紧张。领完奖,面对胸口那沉甸甸的勋章,他更加感受到那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说,要更加努力,当好新时代的奋斗者。

因为兴趣,他扎根地质30 余年

谈及30 多年前为何选择这职业时,唐文春的眼角掠过了一丝光。“对事业的选择源于兴趣,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去探索、去实践。我是幸福的,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学习是事业的基础和源泉。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习认知,让唐文春感到大自然有太多的奥秘需要去探索,国家建设需要的物质资源需要去寻找。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地质系80 多岁的老教授还精神饱满从事野外工作的精神和上世纪60 至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院精彩的科学考察成果报告,这些都让唐文春产生出了对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坚定了当地质人的理想。

毕业后,他直接踏入了所学的专业领域,进入了化探队。“化探,就是用化学的方式‘找矿’,实地采样后再对样本进行化学分析,从而判断矿床的埋藏位置。”参加工作后,面临需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来满足工作要求,唐文春就带着问题用心学、边干边学。

在对地质事业的追求中,唐文春常常感到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这更激发起他强烈的学习欲望。工作3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不断刻苦钻研,通过学习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不断追求找矿成果。他也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单位技术发展的“领头雁”,带领团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因为使命,他始终不忘初心

“我们地矿人的初心就是满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带着这份初心,唐文春不惧艰难,在工作中积极奉献着。

野外地质工作既是体力的考验,也是脑力的检验,更是意志力的磨炼。唐文春一参加工作就从事非常艰苦的1:20 万区域化探工作,常常是天不亮就上山,夜幕降临后才背着沉重的样品返回。有时还无法返回驻地,只能住岩洞。1986年,唐文春带组在海拔4000 米左右的松潘雪宝顶工作,两个月都没有固定的住宿地,“走一站住一站”,翻山时遇到蚂蟥,睡觉时会有跳蚤。由于环境恶劣,几十公里的路,他们待了一个多月。一次,他们在雪宝顶采样,原本计划五天能回,结果天公不作美,一过河就遇到下大雨。“七八天回不去,被褥都没带,晚上冷就烤火,干粮不够,饿了扯点野菜就过了。”

地质工作面临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问题,斗雪山高原、风餐露宿对野外地质工作者来说是家常便饭。“在野外最艰苦的时候靠咬牙坚持,也曾经暗自流泪,心里自问为了什么。但从没想过放弃。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鼓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每天坚持达到最高点就会有惊喜,不但有新的找矿信息和神秘的地质现象,还会有大自然的美景,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回到驻地或室内通过野外资料的研究后会有新认识,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又会有到野外现场验证的冲动。”唐文春说,只有经历艰辛,才会收获成果,才会得到锻炼和成长。

“地质科技工作的基础是地质现象,不到野外现场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我们地质人的价值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实现。在这过程中,大家一直都没有忘记初心。在战胜困难中去体现价值的勇气,在探索和认识地质规律中去享受成果的快乐。”

因为热爱,他执着追求着、奋斗着

谈起唐文春,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的队员们这样评价:他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奋斗在地质勘探一线。不管是带项目还是搞管理,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唐文春都坚持与同事们登高原、爬大山、过峡谷,与技术人员上机台、钻坑道、蹲探槽,在野外现场共同认识地质规律。

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从不退缩,勇于挑战、战胜困难。“战胜困难首先要有责任和勇气,要有对地质事业执着追求的责任和勇气。”他说,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科学研究本质在于创新,科研困难非比寻常,他始终在科技创新中全力依靠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发扬团结协作、携手并肩的精神,把调动科技人员的兴趣和一切积极因素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启思维创新和科技创新实践。

1998年,化探队首次与澳大利亚一家国际勘探公司合作勘查金矿,最终在四川阿坝红原和马尔康地区1000 余平方米范围确定选区,不仅探出超100吨金矿,还丰富了金矿成矿理论。

作为单位技术总负责的唐文春敏锐地认识到锂的战略意义和市场价值,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二十年的专业经历,带领技术团队深入研究前人资料,反复到野外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阿坝州可尔因李家沟地区具有锂矿勘查的良好基础,建议化探队出资20 万购买李家沟锂辉石矿探矿权,开展锂矿勘查。”经过十年努力,李家沟矿区取得重大突破,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达51.22 万吨。通过应用李家沟矿区科研成果和勘查经验,他们团队相继在阿坝州可尔因地区党坝、业隆沟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分别达66.08 万吨和8.45 万吨,并发现多处新的矿产地。据2014年的统计,李家沟及党坝两处超大型矿床锂资源储量占全国矿石锂40%,占四川71%,当时分别位列矿石锂矿床规模世界第二、第三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文春还带领团队发展创新了传统伟晶岩成矿理论,提出了伟晶岩“高氧逸度、低密度、低温”成矿作用创新认识;建立了“构造—岩浆—流体耦合的伟晶岩大脉”新的成矿模式;创建了一系列定量的地球化学指标深部矿体定位新方法;开发了“陡倾斜软硬突变矿体钻探穿透”新技术,使钻进效率提高了3—6 倍……

一路走来,虽历经无数坎坷,但唐文春始终坚信“一切经历都是财富的源泉”。他奋斗着,积淀着,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唐文春(左一)研究岩芯组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干事创业中,从小事做起,争取多做事,在干事中才能成长,经验、教训的总结都会有收获。” 谈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唐文春说,个人远不能代表这份荣誉,这荣誉属于集体,代表着无数兢兢业业、拼搏奉献,常年默默耕耘的四川地矿人。

“荣誉是我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唐文春表示,他将和团队一起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精准对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四川地矿局党委“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事业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奋斗努力,贡献更多地矿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
化探勘查工作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东昆仑东段化探采样方法找矿效果探讨——以青海科日南地区为例
西藏热昌金矿地质及物探化探特征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川西北地区化探采样粒度研究——以平武县邱家沟金矿土壤测量为例
不工作,爽飞了?
氨水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银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