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在出版领域中的运用探索

2021-01-11 12:12蒲思瑜那文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出版方法论

蒲思瑜 那文培

【摘要】近年来,质性研究方法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及应用,在多门学科研究中都得到了实践与应用,出版作为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毫不例外。本文梳理了质性研究在出版研究各个领域的运用实例,并提出了发展建议,认为出版领域中的质性研究需要加强研究设计方案适配性、加快西方理论的本土化融合进程,在实践中可以适当同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互补。

【关键词】质性研究;出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一、质性研究概述

论及以何种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素有“定量”与“质性”研究之辩。与适用于宏观维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探寻事物变量关系的定量研究不同的是,我国知名学者陈向明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学者充满殖民色彩的民族志调查,在发展期间,质的研究受到了现象学、阐释学以及象征互动主义等多方面理论的影响。在方法论上,质性研究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开放式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侧重对处于特定情境下研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动态变化进行记录,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现象学、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

社会科学研究学者们被质性研究所具有的特定自然研究背景、可以在微观维度进行深刻分析、注重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叙事方式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等特点吸引,开始将目光转向这一方法上。

二、质性研究在出版领域的运用

出版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主要研究编辑出版实务的运作机制、出版文本同社会文化的联系,发掘书史、出版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

(一)编辑出版实务研究领域

编辑出版实务领域涉猎较广,就拿图书来说,就包括了选题策划、签约组稿、审查校对、发行销售等多个步骤。尤其是在进行选题策划之前,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定位,策划出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选题,出版社的编辑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

许多出版领域工作者习惯于采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图书市场进行实地调研。现代出版社的编辑阎欣曾在西单图书大厦“蹲点”进行质性研究,先是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了解读者挑选购买图书的方式;接着以方便式抽样的方式对4名读者进行了访谈,最終得出了精品书策略和低价倾销策略的研究结论,对图书策划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访谈作为质性研究过程的重中之重,其作用绝不只是收集人们的谈话,它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让研究者探查人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

(二)出版组织架构研究领域

虽然我国的出版社早在2010年就全面完成了转企改制,但是部分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陈旧,严重束缚着出版社的发展,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阻碍。因此改善出版组织架构,进行人力资源优化模型的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出版组织架构研究领域也是出版领域中最容易被忽视但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谈及理论模型的建构,就不得不提到以“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著称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方法,为学者们对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提供了实践指引,以便深层挖掘并进行理论建构,弥补了质性研究曾经侧重于训练技巧和传授经验的缺憾。

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李鑫在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人力资源优化研究时,就利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了胜任力素质模型。他首先通过对出版社中的编辑和营销岗位使用专家小组法,通过讨论分析,以确定胜任素质模型的五方面指标依据,随后又细化并界定了30个胜任素质小项,初步进行了模型建构;接着对员工代表进行行为访谈,在访谈结束后提出关键词进行编码,来验证之前所建立的素质模型的关键行为指标。

(三)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领域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出版业界的整个产业链模式和体制都需要进行转型,这对我国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既是个全新挑战,也是充分的机遇。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领域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课程开设、实践基地结对、教学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为出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领域对研究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清楚地掌握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特征,更要思考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以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因此质性研究在这一领域有很强的适用性。

武汉理工大学的富雅青在进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时,便运用了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研究者通过访谈多名业界专家,和多所高校的专业教师,从而得到了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对目前我国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改革举措。

三、发展建议

质性研究展示了出版活动中各现象因果关系之间的“黑匣子”,促进了出版各研究领域的实践相关性,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值得我们努力。

(一)加强研究设计方案适配性

尽管近年来研究学者对质性研究的理论越发重视,但仍有部分学者套用“文献枚举+讲故事+得出结论”的固定结构,这就导致对过往的文献研究不深入或是理论与资料的关系脱节的问题。

同时,目前的质性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方法设计同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间逻辑不符的问题,导致了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之间的不适配。因此加强研究设计方案的适配性格外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研究是否科学可行。

(二)加快本土化融合

随着质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的学术理论在引进的过程中容易“水土不服”,因此对于构建中国本土化出版理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当前国内出版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只是簡单地应用中国本土化出版实践去验证已有的西方理论模型,或是仅仅把社会环境因素当做其中的变量,探究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程度,更谈不上挖掘并构建具有本土社会文化意义的出版理论。

国内学者应更为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本土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对出版实践产生影响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出版领域研究的实际,创造适合自己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创生其他研究策略和方法,以弥补质性研究的偏颇与不足。

(三)质与量的方法结合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两个阵营之间的理论探讨方面至今仍在发酵,但实际上,没有某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可以对所有社会问题进行完美的阐释,任何方法都应多吸收其他研究方法的长处。

近年来信息技术使得质性研究学者的工作效率更加高效,多媒体介质被利用起来,质性研究的具体流程及研究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曾经惯用的“剪刀+糨糊”资料分析方法逐渐被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所替代;数据库系统使得质性资料的整理归档更加轻松。在这一融合背景下,质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一方面,以尽可能量化的形式来呈现质性研究数据;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同时使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为核心概念测量模型的建构而服务;此外,质的方法还能弥补定量研究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四、结语

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亲自深入体验某一社群文化,并在这文化背景中长期生活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寻找能对该文化的行为和意义进行阐释的内在原因。但是我国的出版学领域同科学的质性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学者仍然停留在有感而发的阶段,中国出版社改制以来近十年,研究者面对的社会现象和研究对象愈发复杂多样,大力开展科学的质性研究,不失为是对出版领域的一种有益探索。

质性研究不能仅仅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也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不同领域应该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将多种研究方法交融互渗,组成一套有力的“组合拳”,基于大数据的新方法与老方法共存并互为补充也是是必然趋势。方法的不断刷新其实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多元方法的并存互渗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现实,只有如此,才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并展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3]董书华,葛俊芳.质性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2(14):22-23.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出版方法论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