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逻辑

2021-01-11 02:54张维功陈善友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维功 陈善友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遵循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贯穿于现代化伟大进程的实践逻辑。中华文明基本性质是非扩张性的,亲仁善邻的。实现全人类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伟大实践中形成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深入阐释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新形态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就是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肥沃土壤,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发展中,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曾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但究其冲突的原因来看,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统治者常常处于战争受害者的一方。[2]从五胡乱华,蒙古人灭宋建元,到女真人灭明建清,中国历史上大部国土或全部一次又一次为某一个少数民族所统治。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历次征伐战争是惨烈的,杀戮也是惊人的,扬州十日可见一斑。

作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们在统治富饶广袤的中原腹地时,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开始学习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民族间人口相互迁徙,聚集杂居,不断融合、同化。作为主体的汉民族与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互学互鉴,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逐步形成了多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压迫的民族,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4]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走的是血腥的殖民、扩张之路。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搞甩锅政治,转嫁经济危机;搞“颜色革命”,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局部战争,深陷“旧殖民主义”的窠臼而不能自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5]近代以来,中国深受殖民压迫奴役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不会让他国人民重遭自己曾经所经受的磨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怀柔远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文明礼仪之邦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近代以来,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标志,一直为资本主义所独占,西方中心论,自由主义,资本至上,作为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主导着现代化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而非其他道路,更不是“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滋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旗帜,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备尝坎坷艰辛,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百年来始终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行动指南,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也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大路上。建设社会主义是全人类没有先例可资借鉴的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百年来经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贯穿于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国家积贫积弱,任人欺凌。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实现现代化,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统一的、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新中国就成为一代代人的奮斗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

为建立一个统一、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苦苦探寻,上下求索,屡败屡战,不懈奋斗。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各派政治力量纷纷登场,各种救世良方次第出笼,无论是太平天国拿来的西方基督教义,还是洋务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亦或是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在中华天地大舞台上轮番上演,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可先生们为什么总是欺负学生呢?中国人开始怀疑了。通过中西比较、纵观历史大势,中国的先驱者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证明,“西方的资产阶级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8]中国人民是经由新民主主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义无反顾地拥抱社会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历史必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科学指引的方向使然。

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从开始“一边倒”,学习苏联老大哥,照搬“斯大林模式”,到“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寻中国工业化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只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克服各式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逐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重蹈苏联模式僵化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覆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高举科学社会主义旗帜,具有以下特点:

政治上,堅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政治优势;

经济上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市场化”,“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等理论囹圄,把现代化与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内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国民;

社会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发展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克服西方现代化追求物质财富增加而不惜破坏资源环境导致资源告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避免陷入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走出一条守护绿水青山与发展金山银山的高质量、持续性现代化之路;

外交上,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而不对抗,开放而不封闭,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人类向着光明未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高擎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纛,在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生长发展起来的,将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形态,昭示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3][7]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07-01

[2]胡绳.胡绳全书(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98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623页。

[5]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时的讲话,2018年6月27日。

[6]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参观朱熹园时的讲话,2021年3月22日。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1471页。

基金项目:

1、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相统一”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研究——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创新的精准考察》(项目编号:20Z052)

2、陈善友:2020年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20012)。

作者简介:

1、张维功(1968-0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

2、陈善友,本文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