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1-01-11 14:13姜士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姜士超

摘要:在新时期,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内容,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更加高效地完成日常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推动我国林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病虫害种类已经突破8 000种,而其中能够有效威胁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病虫害也超过200种。在此基础上,病虫害对林业的侵蚀面积不断扩大,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从现阶段常见的病虫害类型来看,主要有松毛虫、美国白蛾、白粉病等。需要林业部门分别针对以上病虫害类型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病虫害问题防治的针对性。此外,在病虫害问题的影响下,森林的修复难度也在持续增加,从而直接打破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并进一步增加了病虫害的种类,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与此同时,针对这些问题,部分林业部门的治理工作缺乏有效指导,尤其在化学药剂的使用中,往往会出现林业的二次破坏,造成有毒物质残留等问题,也污染了土壤环境,不利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2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是基于多元实践、探索的结果,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针对不同的病虫物种展开有效的防治。因此,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多维举措的合力运用。在防治原则中也体现出了对不同防治措施、方法的综合运用。多维防治原则的设定是综合化探索,由传统防治向现代防治转化的合乎逻辑的演进。

基于生态学原则进行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种依托生物链演化特点的生物防治措施,较之于传统的防治模式,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所谓生态学防治原则即是基于生物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的生物链系统,从病虫害的生成与作用机理中找寻到适宜生态治理的防治措施。一般而言,即是針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通过生态结构(森林结构)的调整和构建,创造出与病虫害防治相吻合的生物链关系,为病虫害的生物天敌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借助生物关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经济学原则是在当前阶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中,不断的引入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经济有效性的分析、评价探讨防治措施的运用模式。经济学原则运用的出发点是对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的考量和基于昆虫的经济重要性分析化学杀虫剂的最优经济阈值,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3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策略

3.1 强化思想认识,制定合理措施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活动中,为了全面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要保障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高效落实到位,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实际需求,实现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相应的林业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在病虫害防治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病虫害类型和危害的分析,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等相应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逐渐应用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了有效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整体质量,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在病虫害防治活动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综合现有的技术和设施设备加强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整体质量。在病虫害防治活动中,通过组织相应工作人员,加强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3.2融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为了使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融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给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引导。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并根据本地区林业资源的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从而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整体工作模式是非常简单的,在防治中会频繁地使用化学药剂,虽然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次数,但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采取绿色、无污染的工作模式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水平,要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将生物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技术融合,充分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形成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在后续工作中,还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这种药剂的优势是毒性较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绿色防治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要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力度,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3.3引入科学技术手段,走科学化防治之路。

当前阶段产生了众多有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专利,在有关推进林业转型升级的会议上就多次强调、重点提出知识产权、专利转化的问题,应提升知识产权、专利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应用的转化率。同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不断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基于生物危害性评价模型和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如RS、GPS、GIS,加强病虫害监控,建立重点地区病虫害发生预警机制,构建病虫害生物数据库,对病虫害防治进行科学的管理。

3.4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时性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预警机制仍不完善,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出现病虫害问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错失了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导致病虫害问题的持续恶化。对此,预警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期间,林业部门可针对森林工作建立监测系统,并将监测系统划分为多个区域,以及完善区域内部的监控设备、传感设备等,形成属于每一个区域的病虫害防治指标。监测过程中,一旦区域内的病虫害超出了指标范围,在传感器等设备的作用下,便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林业部门,以及制订具体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此外,在林业部门的预警机制建立中,还需要充分考量当地的现阶段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病虫害的种类和繁衍条件,既要防治,也要预防。

3.5定期检疫

由于一些病虫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所以为了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定期检疫,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科学检疫可以快速发现带有病菌和害虫的植株和种子,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促进我国林业行业的稳定发展。在实际检疫时需要严肃和认真地进行日常审查,避免病菌和害虫的传播和蔓延。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发生的病虫害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融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病虫害治理能力。在日常检疫时,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或者虫害,需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尽快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防止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科学而完善的工作模式,将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论

当前,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造成多维破坏,对其防治已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工作。为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防治效果的切实提升,应结合以往防治实践、经验和运用国外相关的先进防治思想、模式和森林健康理念,生态化、综合化、效率化、科学化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吴泽珠,刘彩青.浅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9(5):142.

[2]周统建,铁铮,秦国伟.“生态环境生产力论”对我国林业建设的价值引领[J].世界林业研究,2020(8):1-5.

[3]才琪,才玉石,任婕.国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9(5):29-33.

[4]杨建宏.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J].环境与发展,2018,30(10):201+203.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 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浅议宁夏吴忠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