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优化研究与实践

2021-01-11 20:59付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摘要:本文厘清了课程思政内涵意义,剖析了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环境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路径。最后,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开展实践研究,打造课程思政改革精品示范课。

关键字:课程思政 路径优化 实践

一、理论基石: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职教育需要落实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這一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借助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深挖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来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让高职院校所有课程发挥思政作用,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也正是课堂思政的内涵所在。

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正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与专业课程相匹配、对接,发现课程思政在推行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对策,对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问题聚焦:剖析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新尝试。在建设过程中,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在教书中育人,以知识为载体引领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但是,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育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思政育人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教学过程片面、生硬加入思政元素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不强

专业课教师存在思政意识不强,对国家政策理解把控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对社会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意义,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只一味侧重理论讲授,主动融入思政元素意识不强,没有给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思政课堂氛围。

(二)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课堂思政重在铸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执行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如果教师思政能力不足,就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不能真正挖掘出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情怀、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无法较好地将思政元素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

(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课程思政开展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偏重于技能培养和能力训练,无法提炼出“工匠精神”、中国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在“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无法为课堂带来思政活力,为青年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

三、路径实现:探索优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课堂思政的前提在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交流,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质。教师政治素质不断提升,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逐渐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再次,要不断提高思政执教能力。教师的执教水平不能只停留在专业教学能力上,要潜心挖掘思政元素,在如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课堂上于无形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优秀的素养和精湛的技能。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1.深挖思政元素,修订大纲方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深挖知识点背后所蕴藏工匠精神、安全理念、品质意识、核心价值观、国学文化、团队协作等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巧妙自然地融入理论教学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修订课程标准,使课程教标变成育人标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丰富微课动画,建设课程教材。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交流探讨,高标准制作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样板资源,培育课程思政精品教材,并应用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3.优化教学案例,打造示范课程。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优化教学案例,使课堂思政的教学案例不断细化、调整,探索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创新教学载体,培育一批育人效果显著,思政功能鲜明的示范课程,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境机制

1.优化课程思政环境。高职院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课程思政环境的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形成全员“立德树人”的意识。无论是思政教师、专任教师,还是机关教师,都要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通过课程渗透引入思政内容,让课程思政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想教育作为常态化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格局。

2.制定激励奖惩机制。通过学校政策层面来制定相关激励奖惩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来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工作绩效,避免考用脱节,有效保障课堂思政的有序开展。

3.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推进都必须要接受效果评估,否则就将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为了避免课堂思政建设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势在必行。考核评估机制可以依据教师教学资料、课程环节设计、教学资源采集的多少等情况分阶段、分环节对教师课堂思政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完善的机制必将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推进。

四、例证实践: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笔者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改革项目,通过对课程内容整合与更新,深挖思政元素,丰富思政内容,制定规范的基于课程思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打造课程思政课程标准范本;开发制作视频、动画、微课等课程资源,孵化课程思政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打造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探索实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等多角度进行课程优化,突出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精品示范课。

参考文献

1.裴洲奇,马振峰.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

2.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

3.尹国杰,卫应亮.《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思政理念的渗透——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大众科技,2019,(3).

作者简介:付强(1983-),男,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项目管理

项目基金:2021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编号:S4C5-KC-20);2021年度国家双高“课程思政”教研课题(项目编号:S4C5JYKT-0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