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研究

2021-01-11 20:59任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任丽

摘要: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业状况,学分制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趋势,而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在于评价方式的改革。在学分制背景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创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是全面、高质量体现考核功能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研究

引言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教学制度。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到,“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相对于目前实行的学年制来说,学分制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因材管理。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教学安排更加灵活。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实际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学分制

“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教育发展改革的经验而建立的,学分制是一种体系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它是服务于既定的培养目标的。不同的人才需求(即培养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之服务,学年制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学分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采用学年学分制,都是势所必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始于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极大程度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欧洲高等教育自柏拉图时代起就一直推崇发展人的心智与理性、完善人的品格与思想为最终目标,这是一种与职业、技能基本无关的“自由教育”。而这种以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自由教育逐渐无法满足工业时代社会对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学分制的确立不仅完善了选修制的可操作性,也有效地保障了选修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但它也颠覆了传统学院式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流传甚广的一句评论是“学分制像做煎饼一样,把美国大学翻了个底朝天。”学分制的创立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制度被确立下来后,随之一同革新的对象由“教学制度”转变为对“管理规则”的完善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学分制都映射出选修制作为已经高效率、务实求进的教学制度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已经从教学形式的革新发展到对教学内容的建设,重心由制度革新转为制度完善和教学本体建设。

二、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课程体系落后

中国固有的“大土木”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而土木工程的课程体系落后于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这些最根本的产业结构问题,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学生的专业能力无法胜任快速发展的企业工作。土木工程本身枯燥,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效率也会变低。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特点,学生面对没有创新的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教学,缺少学习积极性。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学科,所有的理论都是经过实践,并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出来的,而学生在课堂只是“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容易僵化,课堂被灌输大量理论,课下疲于应对作业和各种试题,对知识的掌握局限于浅层次的认知,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缺乏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二)缺乏复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不相符

中国高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能力上没有“一线作战”经验,不能做到教研合一。中国的实践教学虽然提了很多年,但执行的过程总是遇到重重阻碍,很多高校聘请教师的标准是注重学历和职称,忽略教师的阅历和能力,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也多是来自教师课堂传授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问题引入时深入浅出。但真正指导工程项目时,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形成了课堂和课外的强烈反差,而倡导的实践性教育成了一句空口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经过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思考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三、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大综合训练找不足,勤总结

通过引入“翻转”理念,以实际工程为导向,做到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让学生将相关知识点牢牢掌握。但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进一步验证。因此,在课程的后续,要求学生完成一座桥梁的综合设计,通过化零为整让学生形成一项完整的桥梁工程,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工程观”。从2017级道路桥梁工程方向的学生提交成果看,部分同学对边缘交叉性内容的掌握还不到位,对上部结构掌握较好,但下部计算相对偏弱,还需进一步加强也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学分缩减背景下的课程群建设

在减学分、不减内容及培养效果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课程调研、课程内容分析重构,形成了“不同课程相同知识点不重复,必修+选修”的课程群建设思路。首先明确多门课程共有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知识点出现的先后顺序及课程总体框架内容关系密切程度划分其重点归属课程,其他课程只做简单介绍;其次对于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按其重要性及相关性进行取舍,对于舍弃部分通过新增/并入其他选修课予以保留。基于此构建了4个课程群: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群、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群、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群。

(三)课外学分

课外学分,根据本学院的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认定。课外总学分为15学分,分为三个模块,包括社区知行学院模块(6学分)、创新创业类模块(5学分)和素质拓展类模块(4学分)。通过上述模块学分的修读,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结束语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数学、力学、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也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方向的法律法规、理论前沿、发展趋势和文献检索。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根据教材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国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理论结合实际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多学科交叉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陈静茹,张鹏,宋华.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9(05):26-27.

[2]尚华艳,邢新.学分制下工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9(05):53-56.

[3]蔡旭,袁杰,黄文柯,李亚东,罗强.“第二课堂”在“土木工程施工(路桥)”中的实践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34):115-116+152.

[4]刘爱华,胡威.少学分制条件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77-81.

[5]刘传辉,欧阳晶,刘潇潇,吴婷.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总课题组秘书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

项目来源:山东协和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学分制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xh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