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的有益参考

2021-01-11 23:57赖贞升郭晓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张载

赖贞升 郭晓蓓

摘要:张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在他最为著名的著作《西铭》中,提出“民胞物与”思想,“民胞物与”主要强调人和万物都是同胞,这个思想对于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作用,对于推进生态伦理保护具有重大的启发。

关键词:张载;民胞物与;生态伦理保护启发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有利于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大学生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学习伦理观,而“民胞物与”思想就传递了正确的伦理观思想,所以研究“民胞物与“思想对于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一、“民胞物与”思想的背景及内涵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平等与博爱的主旨,对于人類处理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这一思想被诠释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民,吾同胞”,无非就是说人和其他人的关系就像是同胞一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期盼。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提倡的是有差别的爱、亲疏有别,而张载在儒学的思想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变化,对儒家的倡导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他把这种有差别的爱的思想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涉及宇宙乃至更深层次的平等博爱思想,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和亲疏远近之间相匹配,就是爱的多寡先后。“民胞物与”思想放在现代社会语境里,可以做出如此诠释,爱自己、爱家人、爱别人、爱社会层层递进,与《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互顺应,更加体现了社会责任感。

“物,吾与也”是从人类与自然的角度进行阐述,指的是人与自然应该平等和谐相处,而不是把人类自己看作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对自然进行轻视或者无休止破坏。张载主要从太虚入手,对性的本原进行了区分,分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都没有离开太虚,所以世间万物都源自同一个本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像亲人一样,对于自然更应该像朋友一样。万物皆有灵,自然就需要人类更加认真审视自己,当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人与自然就能做到物与。

二、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伦理问题

生态伦理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一系列总的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包含环境伦理思想,突破了传统道德的定义,将伦理关怀的对象,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经济关系的领域,寻求的是共存和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伦理权衡多重价值。

生态伦理观对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提高自身修养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与社会正式接轨的一门必修课,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人际观念会通过行为来表现,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才能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人物正确处理问题,同时也会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让自己真正融入社会;生态伦理观对于大学生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人类与自然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和自然就是命运共同体,所以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益于大家,人类正确对待自然就会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人类也会在这个生态链中寻求更加和谐稳固的位置,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道德和利益关系的总和,基于这种关系,所以研究大学生生态伦理主要问题从道德和利益两方面。从利益层面来看,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了,很多大学生都是以自身利益来处理事情,有时为了争取同样的利益,然后大学生就会运用不恰当方法去解决事情,所以在这个获取的过程中矛盾就会不断加深。同样大学生的自私也是目前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学生从出生就倍受家里人的关心,所以对于关心,有很多的人对别人做不到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同样对待自身学习态度不同也导致了一部分人的素质高低不同,也引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从道德层面来看,人类在对待自身利益时,总是关注自身的得与失,为了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高利益,人类的做法显得过分,加大对自然的开采,不顾及环境的合理性,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出现,自然界自我调控能力下降,人们的责任感意识也比较缺乏,有很多的人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人与自然都处于同一个生态圈,保护里面的东西,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责任。

三、“民胞物与”对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的启发

从“民胞”来看对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的启发,民为同胞,就是说人和人之间相处应该像同胞一样,平等博爱,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对待利益的得与失,需要树立正确个人利益观。人和人之间相处,需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社会利益观,不断提高共同思想觉悟,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促进自己的思想素质提高,才能培养做事的科学性、理智性、包容性;民胞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认同扩大到所有的边界上去,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不仅要注意外在培养,更要培养的内心的胸怀。

从“物与”来看对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的启示,物与就是人们要平等对待自然,要对万物有爱待之情的道德意识。爱育草木、要爱护动物就是道德的行为表现。人类要关注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了解动植物生存规律,人们不能只是把自然界当成索取的对象,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把自己的道德品性与天地万物进行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才能像朋友一样对待自然,才能忘情于自然,而对于人类来讲,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从道德深处对自然界间万物产生敬仰和热爱。

小结:

“民胞物与”思想对大学生的启发,是在民胞和物与两个方面,展示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是从人类道德规范和自身利益出发,对大学生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有了指导方向,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人类只有把自然的命运与人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大学生树立的生态伦理观有更高层面转型,最终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朱浒.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M].人民出版社,2012.

[2]吴凡明.张载“民胞物与”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9):1-5.

[3]黄曼云.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界,2014(12):125.

作者简介:

1.赖贞升(2000.06-),男,汉族,四川达州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2.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张载
张载:一代宗师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张载对老子气论的继承和发展
不与他人拼下限
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张载的读书观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
张载“心解”诠释学的理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