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历史性”的祛魅与复魅

2021-01-11 23:57胡晓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7期
关键词:物化历史性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脱胎于第二国际,力求寻求一条既不同于苏联,又符合西欧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之作开启了历史辩证法的分析传统,以辩证法的批判张力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之在俄国工业和第二国际的迷宫笼罩下保持着清醒的科学态度,其思想和列宁以及卢森堡有一定的内在继承性,但是归旨不同。历史性作为卢卡奇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维逻辑的核心概念,蕴含着批判精神的科学张力,但同时卢卡奇将解放的可能性割离出生产过程,提出生产过程越生产,物化越严重则是偏离了马克思的本意。

关键词:历史性 第二国际 物化 阶级意识

在国内近年的研究中,卢卡奇始终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文本,其开创性就在于卢卡奇意识到了涌动在马克思科学理性之下的批判精神,开启了历史辩证法的分析传统。国内学者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争议也不尽相同。惠勤曾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发展的正道的结论。 历史性最为卢卡奇思想的核心概念,关于它的讨论是对西方马克思做出正确评价,对马克思发展做出正确阐释的必经之路。

一、“历史性”的脱胎语境

(一)、“历史性”的祛魅:卢卡奇历史性的问题对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脱胎于第二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其内部分化的主要论域其实就是:“Whither Marxism”,即“马克思主义将走向何处”的问题。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恩相继逝世后,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其适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化的新需求并用以指导当时的实践的任务由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来承担,在第二国际内部这些理论家们关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都有自己不同理解模式:其中以新康德主义以立足于价值、主观目的性,试图把历史发展进程建立在主观层面上的理解模式和以实证主义为核心的以立足于科学、客观的必然性,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装扮为经验科学的客观主义模式为主,从而引发了关于“忽视和误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围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还是哲学”的激烈论争。这时相应出现了拉布里奥拉、罗莎·卢森堡等通过批判新康德主义和客观主义模式进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关系,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因素,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理解模式。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基本上遵循了罗莎·卢森堡的内在性线索。他把总体性当作辩证法的核心范畴来讨论,恢复马克思的黑格尔因素,立足实践的社会历史范式,在历史的基础上升起人的辩证法,寻找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为主的价值批判路径,从而构成了早期西马产生的基础构架。

(二)、卢卡奇“历史性”的社会因素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阶级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后,关于两个问题的讨论,即十月革命的普遍适用性和十月革命的苏维埃政权能否代表马克思所预言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主体方向。

二、“历史性”的祛魅

卢卡奇的对话对象直指第二国际,所以面对对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有其革命性。卢卡奇的历史性认识方法的全部主题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同时无产阶级必须要有无产阶级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统一,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卢卡奇的基本观点是:第二国际遗忘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即总体性的方法,而卢森堡在其《资本积累论》中运用了这一方法。“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着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总之,要把世界当成一个总体来把握,这个总体必须以历史为基石。但是对世界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处于具体的历史的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内部的联系和结构。这就需要一个连结现象和本质的环节,在卢卡奇那里就是中介范畴。其实,不管是中介范畴,还是总体性范畴,我觉得卢卡奇其实是在说同一个东西,但是这种解读是否合理呢,我们就必须将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总体性做一个比较。

三、“历史性”的复魅

卢卡奇用总体性的方法进行资本主义批判,是回归了马克思的,但是他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把总体性的方法置于历史的真正基础之上。马克思提出了总体性的方法,即建立在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辩证法,它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揭示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这种普遍存在着的异化。卢卡奇与马克思的分歧恰恰在关于“超越异化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上。处在连人都作为商品而卷入其中的社会过程中,谁还能作为这个历史过程的主体?如果说有这样一个主体的话就只能是哲学家根据对历史的反思得出的“主体意识”了。这就是为什么卢卡奇最终滑向了唯心主义。人类在进行历史活动创造社会关系的时候,并不是朝着有既定目的方向前进的,总体上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所以这种在历史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才具有异己性和独立性。当人们的历史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人们把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作共同的关系加以维护时,这种社会关系才是可能驾驭的,具有独立性的异己的社会关系才可能被扬弃,人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而要达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主体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更为基本的。抛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维度,卢卡奇就只能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这也是卢卡奇与马克思根本分歧之所在。

貢献文献:

[1]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2] 侯惠勤:《危险的误导: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何被捧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经典?》[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5).

[3]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6-81).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20).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12).

作者简介:胡晓梅(1994—4),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学历。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物化历史性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祭坛画作为装置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公民社会治理主体作用及其角色的历史性分析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以“历史性”视角解读译作中的翻译活动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