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名学科基地 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2021-01-12 00:59薛丽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名师教研课程体系

薛丽霞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十四五”时期,东城区教育系统提出“双提升”工程,建设名学科基地,为优秀教师搭建高端发展平台,努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二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新时期,名学科基地成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通道。打造理念先进、文化鲜明、实践鲜活的名学科基地,将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支撑点,助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是借助名学科基地建设,形成更多优秀的课程。各学科课程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交融,形成课程群。

二是以名学科基地的建设为依托,培养名师,形成名师群体。借助名学科基地这个平台,培养更多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使更多的教师获得长足发展,形成名师群。

三是以名学科基地建设促进和深化教研,逐渐形成以名学科基地为核心的研修群体,提升学术力量、繁荣学术研究,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形成区域学术教研发展共同体。

1.从学科群到課程群——让名学科基地成为学校发展的“基地”

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在学校课程统领下,学科基地要实现由学科建设上升到课程建设,由学科群形成课程群,打造丰富的课程体系。学科基地要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围绕核心素养、立足学科本质,凝练学科课程文化,引领教师团队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开展学术研究,以鲜活的实践创新教学和育人方式,丰富学校发展的内涵。

自2007年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课程引领学校的创新发展。经过十余次的“走进二中”新课程改革研讨,方向越发明确。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学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学校课程和学科课程体系打造的全过程。在十余年的课程改革经验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学校邀请课标组核心专家领航学科基地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教育部和市区课程科研、教学实践平台,推进学科基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讨;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与考试评价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促进教师育人理念与教学理念的新发展。学校各学科基地课程体系完备,文化特色得以彰显。

我们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未来的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促进优秀学生群的形成。

从学科群到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融合,名学科基地成为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2.从名学科到名师群——让名学科基地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依赖学校的核心资源——教师。学校不仅要有名师,还要有名师群。名学科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师的培养体系,形成能适应并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位普通教师、每一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一条行进的路线,成长为特色教师、优秀教师乃至卓越名师。

学校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北理工、北师大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高校学术引领、科研带动、项目合作的机制,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学校在助教计划、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多项教师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名学科基地建设,成立了由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紫禁杯”优秀班主任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充分挖掘名师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培育并形成教师梯队,努力打造一流教师团队、名师团队。

我们期待名学科基地能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在名学科基地中,名师个体的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带动团队内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提升,进而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

3.从名学科到区域教研共同体——让名学科基地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地”

名学科基地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以基地为核心,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名学科基地的教研应当是一种源于学科本源的领会把握、源于教育规律理念的学习深化、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基础的研究探索。这种教学研究应当是名学科基地的教育自觉。

学校各学科基地积极整合市区、集团、校内多层面的教研资源,聘请学术专家担任指导、顾问,建立市区教研、集团校教研、校内教研等多层级教研体系;借助云平台、4G网络教室等技术手段,将区域性教学研究与线上教研等有机结合,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学校形成教研共同体。

各学科基地通过集团联合教研、集团备课、同步直播、集团同步授课等形式,形成跨学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线上线下学术研究新样态。教研形式有创新、互动课堂有活力,有效推动了教育思想的交流、互鉴、生发和探究。

凝聚研究力量、探索教学实践,名学科基地成为科研攻关的发力点,让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让研究的品质更有保障,引领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名师教研课程体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