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目标 提高育人实效

2021-01-12 00:59赵静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情内心习作

赵静文

习作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学生大多是会听、会说,不会写,对于文章的阅读只停留在了“讲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略了“作者是怎么表达的”。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而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盼》的教学节选为例,简要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表达。

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实践。《盼》一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要求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然后,根据本年段及单元对学生习作水平的要求确定了以下目标:听写时能笔画清晰、笔顺正确写“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況”等13个词语的字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能通过提示语、动词、心情词读出作者的焦急、盼望和失落;体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作者如何选取事例,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具体;在文中标出课文把心理活动写具体、生动的语句,批注写法,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随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并且出示自学提示——默读全文,将表现作者“盼”的心情的句子画下来,用恰当的词语在旁边批注。我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盼”的心情以及其中的情绪起伏和变化的语句,关注“盼”中包含的多种多样的情绪,揣摩作者焦急、盼望、纠结、矛盾的心情。学生能够说出作者的心情,但仍然不会追究自己的内心,更不会下笔着重去写自己的心情。

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目标,再次开展教学实践。我调整了第二条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了“说出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作者的心情和变化,可谁能发现人物对话背后的言外之意,将她真正想说的话帮她说出来?”学生们反应很快,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比如,“‘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其实是想说:“妈妈!外面下雨了!我可以穿我的新雨衣了。”明里写盼,暗里写盼。字里行间,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这些,我们却能读出心情中有起有伏,这样读起来文章既不单调又耐人寻味。同时,这一问题再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紧扣文本领悟作者表述的精妙,进而总结:“你们看,在围绕‘盼’来写的情节中,都提到了雨,心情的不同变化也都围绕着‘雨’来写,这就叫围绕一个意思写。”

反思与收获。这样的改进,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作者内心,品读她的动作、语言,通过换位思考与作者共情,感受情绪的变化,这样既给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又为学生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思考的阶梯,让学生能够迁移、积累方法,举一反三,进而写出自己的内心,完成“写我心”的过程。

猜你喜欢
心情内心习作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天天有个好心情
习作展示
心情
稚趣心情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