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挑战、机遇与对策

2021-01-13 03:11程秀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优势贸易

□文/程秀娟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烟台)

[提要] 中国自加入WTO 以来,及时抓住国际市场机遇,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质的改变。如今,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巨创,也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有借口进一步盛行,这些新形势都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

我国一直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当中。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确立,主要体现在贸易方式持续改善,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市场格局。但国际贸易形势和经贸环境有恶化的倾向,因为一些发达国家提倡逆全球化,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一些隐性的更为严苛的非关税壁垒。当前,又因为疫情席卷全球,阻断了各国的物流和交流,同时也给提倡贸易保护的国家提供了借口进一步实行贸易保护措施。基于这种形势下,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国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逆全球化行为增多。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的头号带领人物,同时也不断挑起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尤其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美国凭借自身强国的地位不断地实行逆全球化措施,甚至强制性地要求某些国家也进入其行列中。美国一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之前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是因为需要全球市场来扩大本国市场,现在又极力推进逆全球化,使制造业回流来保护本国落后的产业,使得按照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贸易环境发生恶化。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美国对华进行“敲打”,对华立案不断增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发起涉华经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等。中美贸易额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升级为中美贸易战,使得中美贸易形势急剧恶化,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欧盟绿色复苏”的提出。欧盟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一般而言,与欧盟贸易额的百分比位列我国贸易总额前三,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我国技术方面也获益不少。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频繁受到了欧盟贸易壁垒的阻碍以及反倾销和反补贴等经济调查手段的影响,使得中欧贸易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欧盟为了增强自我独立性,保护欧盟一些特别的产业,减少对华的依赖性,对华也采取了较多的反补贴、反倾销等措施,并且涉案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广、金额也越来越大。而且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同时,欧盟也深受其害,其经济也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降低疫情的冲击,恢复经济上的损失,提出了“欧盟绿色复苏”计划,就是尽量做到欧盟圈内自给自足,降低对外需求,减少贸易量,同时也提高市场准入要求,制定更为严苛的条例标准。如此,这也将会使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大减少,使得中欧贸易形势也变得严峻。这次疫情,使得欧盟遭受了重创,也让欧盟意识到了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对华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欧盟绿色复苏”计划将会实行一些对华针对性更强的贸易壁垒,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加强欧盟自身的自主产业链的构建。如果“欧盟绿色复苏”计划成功在未来几年里实行的话,我国经贸环境会因此受到不少影响,这必将给中国以及中国大部分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

(三)中澳经贸关系有所波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一直都很密切,而且双方都倡导贸易自由化,并且积极推进自由化,使得双方的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中澳贸易之所以能够稳定发展并有所前进,是因为欧盟大量的贸易壁垒,较高的市场准入要求以及一些严苛的条例规则等,使得澳大利亚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贸易伙伴。中国有人口多,需求大的优势,综合实力也大体上高于东亚的其他一些国家,使得中澳的贸易也成为一种必然。但澳大利亚也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一些蓄意散播的“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以及中澳政治外交关系的当下形势,都给中澳双方贸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预示着未来中澳贸易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又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新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带来的机遇:世界经济不稳定,中国-东盟合作商机多

我国的传统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东盟是我国近些年来拓展的新兴市场。在贸易额方面,东盟是无法和欧盟等传统贸易国相比的。但今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突如其来的疫情,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贸易壁垒,使得中国的贸易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冯晓玲通过对2020 上半年前4 个月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东盟超过我国一些主要的传统贸易国如欧盟美国等,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东盟很有可能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其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中国与东盟近几年的合作关系来看,贸易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各个省份也在积极抓住机遇来巩固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在海南省举行的亚洲博鳌论坛会,在广西每年都积极推进与东盟的贸易峰会,尤其是广东省,趋势更加明显,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与东盟的贸易合作非常密切。例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贸易竞争互补关系总体较强,而且还有加强的趋势。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贸易总额有微小的波动,总体的趋势是在微妙的波动中上升。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出口额从2005 年的150 亿美元增加到2018 年的350 亿美元左右,在2008 到2010 年进口额有少量的波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如地理位置相近,发展水平相似,文化背景相通等,都给中国提供了进一步拓展贸易空间的机会,抓住机遇打开东盟市场,营造良好的经贸环境,使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人民福利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自由贸易区里的成员国将会共享商机,加强贸易联系,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使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加速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会促进双方的技术合作。

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对策

(一)优化贸易结构,产品多样化。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产品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单一,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优势,所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势在必行。而且,要加强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我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占贸易总额比较大,而在一些先进机器设备上大量依赖进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势必要进行贸易结构上的优化、产品质量上的提高、产品种类上的多样化。尤其是欧盟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更为严苛的技术标准以及条例,还有卫生检疫要求等,这都提高了我国进入该市场的门槛。因而要想进一步稳定中欧贸易情况,进一步提高加强中欧的贸易合作,除了要加强与各国的交流,根本要求还是要优化我国产品的结构以及提高质量,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一阶段有垄断优势的国家是创新国,第二阶段的优势国是发达的工业国,第三阶段才是发展中国家。产品优势也会依次从创新国家转移到发达工业国,然后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创新国会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工业国的出口也大幅度减少,发展中国家由刚开始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所以,我们也需要借助产品优势的转移,善于抓住国际机遇对我国产业的结构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世界市场的需求,更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二)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加强中日韩的合作。中日韩三国较之与其他国展开贸易更具优势,这三国一衣带水,在地理位置上有天然的优势,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也更加方便,在物流成本方面也更加低廉,这都是中日韩三国贸易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为了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我国可以适当性地做出承诺降低关税,同时减少一些非关税壁垒的使用,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加强中日韩三国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在一些突出问题上达到共识,以期达成一致的贸易协定。日韩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达国家,在一些高科技产品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农业、钢铁等部门具有优势,所以中国在降低关说和减少贸易壁垒的使用时,需要争取并要求日韩对这些部门也实施开放政策,已达到共赢局面。另外,中日韩三国在服务贸易领域有着高度的共识,都非常重视服务业的自由化,这也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因素。因而,加快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会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贸易形势,对我国未来的贸易格局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加大我国外贸人才培养的力度,熟用WTO 贸易法规。美国的大多数贸易案件调查大部分是针对我国的,比如美国的“337 调查”。在2000 年,美国对中国的案件调查数大约是15起,后来一路升至2016 年70 起左右,而后,也一直是处于上升状态。而反观中国,由于对WTO 贸易规则的不熟悉和缺乏这方面充分的专业人才储备,中国对美国的案件调查数2000 年大概是3 起,平均水平约是10 起,在近几年增加到25 起左右。虽然中国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WTO 规则的熟悉程度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比起美国对华案件调查数,中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中美两国针对对方产品反倾销立案数量也有明显的差距,美国的对华立案数约是中国四五倍左右,反映出我国还需加强保护国内产业的意识,以防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四)继续加强“一带一路”贸易战略,拓展贸易空间。“一带一路”沿线上包含65 个国家,中国已经与63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与东南亚11 国的贸易关系也日趋密切。而且,中国与东南亚在进出口产品的种类以及结构上相似度很低,说明竞争强度很低,这就促进了东南亚各国之间互相合作、彼此互补。而且,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有着较高的想通之处,在地势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都预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余振岳在其论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中得出结论,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规模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中国对东南亚的依赖性也会不断加强。因此,“一带一路”贸易战略将会给中国的贸易局面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减少对美国以及欧盟的依赖性,这对中国的总体贸易趋势有着极大的益处。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都依赖对外贸易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而东南亚人口基数大,对商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我国便可以抓住此机遇对外出口,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

猜你喜欢
全球化优势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矮的优势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画与话
贸易统计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